0%

MEME--《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

看完丹青先生的节目以后,便有想了解西方美术史的想法。说来也巧,上次回广州的时候,把几年前买来却一直没看的书《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带来了毕节,于是赶紧把它从书架上拿下来。这本书是蒋勋先生写的,我一直都很喜欢蒋先生的文风,这本书果然没有让我失望。然而,当我合上这本书的时候,发现自己以前关于西方美术史的一些问题得到了回答,但是关于美术史发展的见解,我认为丹青先生的理解更为深刻。

MEME–《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

当我看完这本书的时候,不禁想起了道金斯先生在《自私的基因》书中提到的“模因”(MEME)的概念,道金斯将文化传承的过程,类比成做生物学中的演化繁殖规则,文化意象在人际间传播下去,只要这个意象仍有人能记住,那么这个意象就“活着”。然而这个“活着”的过程,如生物演化一样,通过变异、突变、竞争和遗传的过程来实现,每一个过程都会影响到模因的繁殖力成功。繁殖较少的模因可能会灭绝,而其他的可能会存活、传播,并(无论好坏)突变。复制最有效的模因会获得更大的成功,有些模因甚至会在对宿主不利的情况下复制得更有效。

美术就是这么一个意象。蒋勋先生从史前的石器讲起,原始的人类对美有了认识,体现在石器和岩画中,甚至还出现了雕刻。岩壁上的动物,石灰岩雕刻的丰乳肥臀,或许是出自于人类对自然的热爱,对酮体的迷恋。然而,大家一般认为西方美术史的开端是埃及文化,埃及美术作品有典型的风格,线条精准,有一种数学的严密和高度几何化的倾向,有的画卷很长,但是总是有条不紊的排列安置在规矩的空间中。对于人体的刻画,比较青睐于抽象瘦削的轮廓。

文明的接力棒很快就传递到了地中海的远处,那就是克里特岛以及后来的希腊。这个时候,人们关注的是人体的自身的美,突破了埃及文化中拘束的纪律感,着重刻画人物的脸部表情,身上的穿戴,男人发达的肌肉,女人丰满的乳房。埃及的人像,或许都是法老,人物是被赋予了政治的元素。希腊的人像,是完美的,柔软细腻的,对人物的刻画,凝结着艺术家对美的凝视。或许这就是人性的光芒,理性的种子能在希腊诞生的原因吧。希腊的人体,让我们理解肉体的美和精神的美是不分离对立的。

希腊人认为自己是理性睿智的,优雅崇高的,发达的科技能让自己获得优势。然而,希腊倒在了野蛮的罗马手里,务实、粗犷、秩序是罗马的标签。希腊的人体会为了追寻艺术上的美感和精神上的崇高,忽略一些细节上的精准。罗马的人体写实,有衰老,有肥胖,有艳俗,有残疾。罗马的人体刻画的是神话的人物,赤裸的男神和女神夸耀着肉体的健美,夸耀着现世的享乐和放纵肉体欲望的自由与欢愉。

物极必反,东方的哲学总是那么的有道理。罗马出现了基督教,基督教鄙弃肉体,倡导清苦朴素的苦行生活。很快,基督教统治了罗马,将希腊文化毁之一炬。以至于中世纪,欧洲人不得不去阿拉伯图书馆,将希腊典籍从阿拉伯文翻译成拉丁文。这个时候,绘画和雕刻便以圣经主题为主,画面的透视法消失,丰满的人体不见了,罗马的圆顶建筑渐变成了哥特式的尖顶建筑。长期的神权统治,压制了个人的现世追求,个人的肉体欲望,因为所有的人物和物件都是有规矩的,不容许变更。

当教权贵族们一边宣扬着禁欲和清贫的教义,一边贪婪女色和财富权力时,中产阶级在逐渐壮大,获得了财富却无法被教权认可的时候。他们燃点了文艺复兴的火种,画作从圣经故事慢慢拓展到了世俗现实生活,借用了希腊时候的技艺来重塑宗教题材。慢慢的,人体开始变得丰满,世俗繁华进入了画作,希腊的诸神也得以“复活”,出现了带有幻想和神秘的威尼斯画派、批判人性和描绘民俗的北方文艺、富含情绪和动作的矫饰主义、追逐甜美和肉欲的巴洛克、富贵华丽的宫廷文化洛可可。

再后来的故事,就是我们相对熟悉的了。重新把古希腊罗马中简单和秩序的美学元素拿到当代的新古典主义,造就了以扎实石膏像为基础的素描训练、均衡稳定的构图、客观解剖学知识、严格的三度空间景深透视为主体的一套完整的美学体系。这就是学院派的来源,也是当下美术生的日常训练和考试的理论框架基础。到了这里,我才能理解丹青先生一直强调的“不自觉的偏离”,偏离正统,偏离规范,有多么的重要,对艺术家有多难。

  • 浪漫主义发现了新古典主义的限制,认为理性不是创作的唯一动力,认为没有热情的理性是行尸走肉,而且罗马希腊也不应该是唯一的美学指标,加入了非洲亚洲和美洲文化元素,使用了更多的色彩,迷恋激情,在传奇中寻求激情于灵感
  • 写实主义在浪漫主义达到高潮的时候,便出现了,画家们舍弃了远大的传奇和理想,回归当下,回归田园,离开工业革命的喧嚣,记录了那代欧洲人再也回不去的“乡愁”,歌颂土地,歌颂农业,歌颂劳动和朴实的生活
  • 印象派宣告了西方古典美术正式退出舞台,工业的一代,记录的是愉悦的心情,尤其是照相机发明以后,特别注重光线和颜色,用点取代了传统绘画的技巧,使得同一画作近看和远看能获得不同的感观

再后来,就是20世纪的画作,野兽派、立体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我就再次陷入了迷茫。

美术从理想崇高到落入世俗,从放纵欲望到禁欲美学,从压制人欲到回归人性。一次又一次的从正统出发,走上了离经叛道,所以丹青先生说,我们了解一幅画作,未必能理解画家的心路。这条路太难了。几千年,创作的画作无数,能留下作为传世之作的,寥寥无几。只有适合的模因,才能被留下来。美术史与文化史并不是割裂的,某个程度,这些作品反映了那个年代的民众需求。尤其是在放纵欲望和压制欲望中迂回,一次又一次的走向极端,也呈现了人类对哲学终极问题的一次又一次的回答。毕竟,能用上先进科技的现代人,在回答哲学问题的时候,未必能比古人高明。现代人对财富与肉欲的追求,或许会远远超过古人。

结语

如蒋先生说的,美不是一种绝对的信念,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文化状态下,大家有不同的选择。要理解画作,真的要了解画作后面的历史背景,而且不能是碎片化的背景知识。只有了解了历史的变化起伏,或许才能理解在某一个时间维度上,画家真正想表达的意象。我们看到的画,并不止是简单的色彩和线条,还有厚重的人类历史。

每一个流派,都找到了一种解决他们问题的办法,如此,它们的模因才能延续,我们才能看到。然而,任何一个流派,一旦信奉自己的主张是唯一的教条,也正是这个流派衰败的开始,缺乏的类似生物学上的多样性,模因会迅速的灭绝。

其实,无论是哪一行,都需要有自己的决断和坚持,有自己的“不自觉的偏离”,哪怕是一条荆棘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