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大爆炸--《最初三分钟》

还记得查理·芒格在《穷查理日记》推荐了这本书,大赞史蒂文·温伯格的科普文章写得好,所以早几年前就有想看这边书的念头了。直到最近,看到京东有特价,竟然还说是入选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和“全国中小学图书馆推荐书目”,所以我满怀期待的打开了这本书。

大爆炸–《最初三分钟》

事情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这本推荐给中小学生阅读的书,我几乎没怎么看懂。不晓得是我的能力太糟糕,还是现在的中小学生知道的东西太多,结果就是我相当的尴尬。仍记得霍金那本畅销全球的科普书《时间简史》,或许大部人买回家里当作是装饰用,没几个人能把他读完,能读懂的人可能真的是寥寥无几。

其实也不能说一点都看不懂,只要不涉及粒子物理学的东西,我都是可以明白的。虽然小时候,我对天文学很感兴趣,觉得长大要投身于天文事业,但是我并不知道天文学到底是个啥,以为就是研究天体运动的学科。即便现在,我仍然不太清楚天文学的研究范畴,然而我知道天文学不仅仅是天体物理,还包括使用各种物理学的理论对宇宙进行解释。

虽然当下的理论远比100年、200年前丰富,但是研究的范式并没有发生变化,依然发现了一些自然现象,通过现有的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给予了很多的假设性的解说,并通过进一步的观测和实验验证自己假说的过程。

所以仅仅靠中学的物理知识和工科公共课大学物理的知识,是无法理解这些理论的,包括混沌现象也是。不晓得中学生们看完这本书会有什么体会呢,是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物理,投身科学事业?还是看到一头雾水后,最后认同了宇宙大爆炸的学说,然后眉飞色舞的告速女同学们,获得她们崇拜的眼神?或许是默默的合上,在自己的书单中打一个勾,表示自己完成了这个任务。

回想起将近20年前的那场考试,如果随了自己心愿,读了天文系,我恐怕连毕业都成问题。

从未想过探索基本粒子的构成,与探索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殊途同归。因为一个3开尔文的宇宙辐射,一位位学者提出了各种的可能,不断的用物理学的基本理论作为砖块,搭建出了宇宙或许是起源于100亿年前的一场大爆炸,在最初的三分钟里构建出了当下的世界,对世界起着毁灭性作用的核聚变和核裂变,在宇宙现象中其实不值一提,毕竟它们的能量太小了。

不过在合上书前,温伯格说的最后一句话,深深的打动了我:

即使我们的研究成果没有宁人宽慰的东西,那至少也就本身也称得上是某种安慰。人们不满足用神和巨人传说来宽慰自己,也不愿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日常琐事上;他们还制造了望远镜、卫星和加速器,整日坐在办公桌前,研究所搜集资料的价值和意义。

努力去理解宇宙,这是使人类生活减少一些喜剧色彩,增加某些悲剧色彩的少数事情之一。

我们所有的,愿意投身到科学事业的人,不都是这样的勇士,不愿将全部精力放在琐事,而希望获得一些对宇宙对自然的新认识,在怀疑中前进,在前进中怀疑。不理解科学事业的艰辛和困难,又怎么会理解众人在寻的一张拼图时候的激动和愉悦?

结语

说不定,某年,大爆炸的假说会被推翻。然而,那个时候肯定有更多激动人心的发现。虽然我们都在挣扎的生活,柴米油盐的事情让我们焦头烂额,然而总希望有一些非功利的事业能够不断的振奋人心,让自己活得不那么世俗,微微的像个文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