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要说以前,我不是知道日本设计师长冈贤明的。自从看了D设计之旅丛书,以及了解了日本Good Design大奖之后,才发现原来长冈贤明也是日本设计界响当当的人物。说来惭愧,要数当代中国设计界响当当的人物,我可是一个都说不出来。
这本书《长冈贤明的思考》是长冈贤明2000年到2005年的随笔,见证了他开始创业前几年的人生变化,从一个设计师变成一个好的初创者,重要的是整个阶段,他初心不改,水平不降,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操守让我打心底的佩服。
自己的战斗–《长冈贤明的思考》
设计无处不在,说得难听一点就是,糟糕的设计无处不在。一个设计得很漂亮精巧的产品,很快就会引来一大堆的模仿者,甚至是假冒品。一个城市整体的审美好不好,除了看城市广场,大楼和特色雕塑以外,我觉得还得看这个城市有没有宜家。没有宜家在的地方,我想这个城市的审美大概还在比较原初的状态,大家对设计的要求还不算高。我真心觉得宜家的产品既具有不错的设计感,也有合适的价格。如果这个城市的居民,宁愿去买没有特别设计感的10元一个的杯子,都不愿去接受宜家19.9好几个的杯子,还能期待什么呢?
其实软件开发,也是一种设计,除了在代码上的精巧构思,人机交互的设计其实真是一门大学问。然而,很多公司从来不把人机交互当做一回事,硬生生的把糟糕的设计推给用户,大部分时候造成的就是用户怨声载道,原本通过系统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的初衷,变成了花了钱还得忍受各种的不靠谱,甚至还得受到技术人员的冷嘲热讽,最后硬生生的把用户的期望拖到只要这个程序不崩溃,让自己能够顺利干完活下班,就谢天谢地了。所以,难道象牙塔的计算机学者只应该研究图形学、深度学习什么的理论,而不去研究一下软件工程、交互设计等等这些更具有实用性的课题?作为政务信息化的甲方,我其实很难过。
大家总拿成本说事,也对,也不对。毕竟生活用品上有宜家家居,软件设计也有很多开源的设计,只是很多厂商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揣着明白装糊涂。很多时候,很多事情也就糊里糊涂的过去了。我对这样的厂家是嗤之以鼻的,因为要追求程序上公平,那很多时候就只能牺牲效率和效能,这不知道算不算是一种“平庸之恶”呢。或许,汉娜·阿伦特会笑喷。
很多时候,我能容忍对方的能力不行,但无法容忍对方没有职业操守。其实,我发现长冈贤明也是这样,不过他既不能容忍手下的能力不行,也不能容忍手下的人缺乏职业操守。比如,第一篇文章,他写的就是“没人委托就不做设计,这样的设计师,不要也罢”,他认为工作其实是自己和自己的战斗。我是非常认同他的观点的,毕竟对工作没有敬畏和热爱,能期望他做出什么来呢?时间宝贵,不能认认真真做事的家伙,连认识他都是损失。
关于人才,长冈贤明不认同那种“PUA”求职者的招聘方式,他认为那种“让对方来工作”的傲慢态度,会找到更多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只有带着“我们一起来工作吧”的心态,才能招募优秀的人才,而且一个团队的人更多的需要思考团队的公共事务(工作内容、利益和方向),并不能只从自己的步调和喜好出发。然而,只有上司在场才工作的部下,他看不上,工作不好把责任推到别人或上司身上的人,他更不要。
关于创业和愿景,长冈贤明觉得公司并不是创业者一个人的东西,虽然是他推船出港,宣布着朝着那片大陆出发,如果大伙连自己为什么要坐船或者这艘船去往哪里都想不明白的话,那就只能是一名水手,即便到了目的地,可能一句“你辛苦了”,就结束了关系。
关于时间与积累,长冈贤明觉得“虽然大家都知道人生是由各种经验积累而成的,但如果不去思考需要积累些什么,怎么去积累,那便毫无意义”,时间流逝,年岁增加,而见识未长。
结语
长冈先生写下这本书的年纪,其实和我相仿,或许跨越了时间障碍的两个同龄人,会更明白对方此时此刻想的东西,惺惺相惜。我仅仅是因为看过长冈贤明的作品,才入手这本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小书,然而这书并未让我失望,看起来同路人总能嗅到对方的味道,或许这就是臭味相投吧。
一瓶酒,一本书,一锅粥,一晚上,这便是我来毕节的第734天。
愿大家一路安好,不忘初心,自始至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