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凝视着,热热的泪水盈满眼眶,这夏夜的星空多么热烈,多么纯粹,这么多远方的星辰来和他说话,为一个受苦的孤独者一起到来,仿佛要合唱出宇宙最温柔华丽的歌声,他低头祈祷,他知道这是神与他同在的时刻,他的受苦有了救赎,他知道,可以拥抱整个星空,星空不会拒绝他。
目前悬挂在纽约现代美术馆(MOMA)的《星夜》使全世界渴望爱与信仰的心灵在它面前停步驻足。
唐 •麦克林也站在这里,一个歌手从内心最寂寞的深处响起了安慰心灵的歌声。
唐 •麦克林的歌词,词意浅显,寓意并不深,但把梵高那些凝视夏夜繁星的孤独心事传达给了大众。
孤独,是因为生命里某些坚持的部分无法被他人了解。
寂寞是因为心里许多心事堵塞着,只能挤压宣泄在画布上。
画留了下来,在生前卖不出去,无人理解,甚至饱受嘲弄轻视的画,却在生命结束之后,有人了解了,有人看懂了,更多人热泪盈眶站在他的画前面,如同唐•麦克林一样。
如果唐•麦克林早生五十年,他会了解梵高吗?
如果唐•麦克林是梵高的邻居,会不会一样在警局控诉这个割耳朵的疯子?
如果唐 •麦克林是高更,面对梵高激烈的爱,会不会也样收拾行李落荒而逃。
我不是在询问唐 •麦克林,我是在询问我自己。
序
在一个没有星星的晚上,我看完了这本书。看完之后,泪如泉涌。一个人,在灯光昏暗的房间,默默的调整情绪。我知道,我的眼泪不仅为梵高而流,也为自己。
小音箱里传来了唐•麦克林的《Vincent》。瞬间,自己的情绪上来了,立即放下手里的工作,我知道,是时候写读书笔记了。
孤独的文特森–《蒋勋谈梵高》
第一次听《Vincent》这首歌,是十多年前翡翠台热播剧《溏心风暴》时候,林嘉欣在剧中说她特别喜欢这个歌。我觉得挺顺耳抒情的,至于歌词里讲述的是什么,我并不是太清楚,毕竟自己的英语并不是太好。今天,我终于知道这首歌讲的是什么了,讲述的就是1889年,梵高从圣 •瑞米精神病院的小囚房的窗户往外看,他看到了这幅《星夜》。《星夜》安慰了被精神病困扰的梵高,好像整个繁华的星辰都来到病房的窗前和他对话,忍着心灵剧痛的他在呐喊,迸溅出泪水,点点泪光撒成漫天繁星,成为苦难人间永恒的救赎。
我第一次看到“星夜”的时候,便喜欢上了这幅作品,可是我并不了解梵高。我以为天才的梵高一定会因为自己天才的作品获得了无上的荣光和财富。我错了,错得离谱,错得不可原谅。一个孤独的天才,用画作记录了他的灵魂,而所有孤独的灵魂都会被这画作感动,并不需要过多的言语和学院派的解读。
梵高是虔诚的加尔文新教的教徒,父亲是牧师,耳濡目染下,他决心要为信仰献身。他放下了大有前途的工作,跑去最穷苦的矿区为苦难的工人,讲述上帝的训示。他立志要成为一名牧师,作为虔诚的信徒,他期待能看到神的启示。来自于古希腊的自由七义成为了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必修课,而梵高的成绩不好,最终未能完成学业。他并没有放弃传教的事业,作为教会神学院的见习生到偏僻的地区传教。然而,神并不等于神学,如同真诚的信仰并不等于教会,美也不完全等于艺术。
当梵高全身心的投入工作,衣衫褴褛的和工人打成一片,甚至还不断救济穷人的时候,教会不认同,认为这是一名“离经叛道”的牧师,无法维护教会高高在上的体面,于是把他驱逐了。苦读神的话语,苦行神的训示,却被嘲讽驱逐,他认为自己救赎得还不够。接下来的故事,让众人惊讶,对他的嘲讽又推上了新的高度,那就是他与一位过气的带着好几个娃的老妓女同居。他太天真,他收获的不是他想象中的受难人感恩重归正途,而是老妓女重新接客,以及周围人的鄙夷和唾弃。
被教会驱逐后,他开始学画画,那一年他27岁。作为不是科班出身的画家,他被其他画家笑话,劝他趁早放弃这条路。画家嘲讽想做画家的梵高,牧师嘲笑想做牧师的梵高。在世人眼里,他就是一个笑话,他那2000多副画作,从未给他带来任何荣耀。他疯狂的画画,记录着他的生活,他的信仰,他的救赎。
神学院谈“神”,却远离了神;美术学院谈“美”,却远离了“美”。
梵高在巴黎生活,爱上了来自日本的“浮世绘”,爱上了神秘的东方文化。他想去日本,却因为太远,未能成行。说白了,就是穷困潦倒。我一直在想,如果梵高真的踏上了前往日本的道路,或许他的生命不会这么短暂,或许《星夜》会在遥远的东方降临,而且还会有更多更多的画作和爱情故事。在东方,或许他的孤独会被理解,他的救赎能够得到认可,他可以成为一名见证神迹的牧师和画家。
在离开精神病院不到两个月后,梵高在麦田里向自己开了一枪,他捂着胸口,跑回家里的三楼,拖了两天,在精神和肉体的痛苦双重折磨下,离开了这个他深深热爱的世界。
回到文中最开始的那段话,梵高邀请高更一起创作时,发疯割下了自己耳朵,吓坏了周围的邻居,邻居报警把他送去了精神病院,14个月后,天才自杀。换做是今天的我们,会选择报警还是接受这位没有一点好名声的疯子?
梵高在生前想得到父亲、想得到神学院、想得到高更、想得到同行的认可。可是,他并没有得到。他孤独,孤独到了极致,到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地步,他的痛苦却无人能知。
为了自己心中的信仰和理想,不断前行的人,都是孤独的,可怜的。梵高是幸运的,因为,后人看到了他的伟大。还有很多人的伟大,随着他们的离世,湮没了,仿佛他们不曾来过这个世界。恭维权力,可以获得认可,梵高同期的那些获得认可、或掌握这话语权的主流画家,并没有几人能获得后世的尊敬,而那位离经叛道的“牧师”、“画家”却永远被历史铭记。
结语
看着孤独的梵高,我落泪了。看着孤独的自己,我也落泪了。因为,我何尝不是那个追求心中理想而一直被嘲讽的人呢?梵高般的伟大,我是不敢想象的,而我能做的便是用文字来记录我的生命。我活着,我的文字在;哪天我不在了,文字也在。哪天文字不在了,我便不在了,也不曾来过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