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牛津通识读本:记忆》

想了很久,到底为这篇读书笔记起个什么名字呢?忽然想起2002年高考作文题目《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灵光一闪,决定就借用这个题目了。这是将近20年前的事情了,仿佛感觉还在昨天。

最近有个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朋友问我,“向公司申请了资金来搞团队建设,其中包括几千块钱的图书购置预算,究竟可以买点什么书呢”。我刚想夸他们公司,接下来一句话让我打消了这个念头,“买点什么书,可以让书架放满,而且看起来很有文化和情怀的样子”。我很理解这位朋友的处境,毕竟大部分的互联网公司的人文情怀都不算太高,更不要说这位写程序出身的朋友了。我立即回复“买一套《牛津通识读本》吧”。

我并不是在说笑话,也并不是在写这套书的软文,而是出于无奈之下,该给朋友的建议还是要给。我是很喜欢这套书的,但是由于买一套真的数量太多,将近上百本,书柜真的放不下,不对,床底真的放不下。出版社选择了很多领域里头的大家,让他们写一本让非专业的大学生能看懂的入门书,既要保持专业性,又得具有良好的可读性,译林出版社在出版这套书的时候,选择了中文版后附上英文原版,毕竟如果中文翻译不佳的时候,可以选择看英文原版的表述。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牛津通识读本:记忆》

记忆,英文为“Memory”,同时计算机中内存的英文也是“Memory”,在很多人的口里内存和硬盘是同一个意思。比如,“我这手机的内存不够了,图片放不下了”。我很想纠正一下,那其实是硬盘,虽然用的是闪存,计算机的术语叫外部存储器啊。后来想想,算了,我其实是知道他们要表达的是什么。“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也是蛮有道理的。

现在的计算机数据存储的范式是冯诺依曼设计的,基本上用的都是“编码”,“存储”和“提取”。这个范式最早由柏拉图提出,这个模型范式影响深远,不仅仅构建了计算机数据存储技术,而生物学对记忆的研究也是演着这个方向进行的。相比起计算机来说,生物学上对人记忆的研究还相对原始,虽然知道“编码”,“存储”和“提取”都在大脑,但是分别都在哪个位置是模糊的。比如,海马体、额叶都参与了记忆的过程,还有一些大脑的区域是与记忆相关的,这就是当前对记忆的研究。所以,研究脑机接口的领域估计会有更多的发现。

记忆除了“硬件”之外,还有“软件”的支撑,就是到底过往的事情和学习的知识是怎么被记住的呢?记得是否准确呢?这些都和记忆的“软件”系统有关,但是研究的发现,是出人意料的,与我们日常的认知是格格不入的。首先,什么是记忆呢?说起来都容易,想抽象的概括不容易。记忆指的可不仅仅是过去经历在脑中的重新浮现,只要某段经历后来对一个人产生了影响,这些经历本身就是记忆。所以有的记忆是我们刻意会去记住的,叫做外显记忆;有的记忆并不会让人刻意记住,但是可能还是对人还是产生了无意识影响,叫做内隐记忆,大部分我们下班回家路上的记忆就是这种。

然而,我们都玩过这么一个游戏,不许说话,只能用肢体语言传递词语意思,经过几个人的表演后,猜词的人可能无法猜到是什么意思了。如果一个故事,经过多人的口口传达以后,一定也会变成一个新的故事了。当然,我们都知道这个故事,所以才需要用文字来表达,文字来传递,最后还得对文字进行解释。但是可能很多人都没想过,这是我们人脑的记忆的机制就是这样,记忆并不是为了还原现实而存在的,记忆是人类对接收信息的一种自我重建。对同一件事的描述,可能每个目击者的记忆都不一样,甚至矛盾,有个词语叫做“脑补”,事实上这个词非常精准的表达了大脑的记忆机制。

关于记忆和事实的关系,其实是:

回忆,并不是去重新激活那些无数固定不变、死气沉沉、支离破碎的旧日痕迹。回忆是运用想象力,去重建或构件。这种重建或构件是基于我们自身的态度和看法,我们对于过往经历的态度,以及我们对于一小部分鲜明细节的态度。

因此,回忆几乎总是不准确的,即便连最基本的机械复述,也不会真正精确

所以,记忆是不可靠的。有时候,别人说的情况与事实不符,未必就是别人故意撒谎骗人。人们倾向于把他们正在记忆的材料合理化,换句话说,就是试图让材料更好理解,将其修改成他们感觉更舒服的内容。大家也倾向记住对自己而言最显著、最有用的信息。比如,看到丰乳肥臀的美女,或高挑健硕的男生,大家倾向记住颜值、身材这些个有冲击力的信息。

讲完了记忆不精确,接着就得说关于学习与考试的内容了。在记忆科学里称为回忆与再认的过程,这对我们复习备考很重要,除了持续的不断重复的记忆会提高我们记忆的准确性,提高考试成绩以外,环境因素也很重要。研究表明:

  • 如果某人在尝试记忆信息的时候非常平静,但在测试的时候非常紧张与兴奋,那么回忆表现就会变差
  • 如果某人在尝试记忆信息的时候非常平静,但在测试的时候也非常平静,那么回忆表现就会变好
  • 如果某人在尝试记忆信息的时候非常紧张与兴奋,但在测试的时候也非常紧张与兴奋,那么回忆表现也会变好

所以如果考前非常冷静,考试很紧张的学生,成绩往往会很糟糕。为了获得更好的成绩,建议大家放松,尽量保证自己在考试时候的身心状态和复习时候相近。除了这一点,书上还有其他的建议:

  • 选择一个没有太多干扰的的工作环境,这样你可以专注于目标信息而非周围的纷纷扰扰(所以这就是我不太喜欢毕节大办公室的原因,太多干扰)
  • 人们发现音乐可以帮助营造一个适合学习的轻松环境,熟悉的音乐比新曲子更有帮助(面对干扰,从学生时代开始,我就是这么干的,以前喜欢古典音乐,现在喜欢顺耳的HIFI,所以我带着耳机出行是有原因的,让我郁闷的是网易云音乐竟然说我的音乐年龄是170岁,崩溃)
  • 思考所学习的领域各种概念、事实和原理之间的内部关键,只有脑中有了所谓的知识模型,记忆才能更深刻(优雅精致的图表,真的很重要)
  • 尽量将所学的东西与自己的兴趣或生活结合起来
  • 主动学习比被动学习更重要,学习一门课最好的办法就是去教这门课
  • 不要在疲劳的时候学习,考试时候什么状态,就应该在什么状态时候学习(大学之前,我都是晚9点睡觉,什么作业做不完,第二天5点半起床吧)

说到最后,肯定有人想了解, “加深个印象”有没有偏方。有的,尼古丁、咖啡因这些刺激物有助于提高注意力,从而提升记忆力,然而,然而,然而这些刺激物有个前提,就是如果你疲倦了,这些东西有用。对健康的个体而言,我们的大脑基本上是以最优状态运行的,这些刺激物并不能让人“超常发挥”。

结语

“加深个印象”用毕节话来说,还是蛮有意思的,尤其是在酒桌的时候。

这算是我说得比较地道的几句毕节话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