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牛肉的迷思--《A CUT STEAKHOUSE 熟成牛排圣经》

不出意外的话,很多人光看到这个标题就会笑出来。不是吃饱了撑着,就是吃饱了撑着的。牛肉,多么普通的食材,有好吃的牛肉干,有嫩滑的肥牛面,还有生炒牛肉、卤牛肉,等等。要是饿了,馋了,你就直说呗,还那么文绉绉,我看你是读书读傻了。(此处应该有配乐,彩虹合唱团的《春节自救指南》)。

牛肉的迷思–《A CUT STEAKHOUSE 熟成牛排圣经》

这本书是台湾出版社LaVie麦浩斯的《Master Chief》系列中的一本,此前讲述寿司之神的书也是这套书的其中一本。食色性也,食色都是我们人类最原初的、最迫切需要满足的需求。面对食,当然是要求更多的风味和口感搭配,让人产生由衷的愉悦,而不是很应付的陪上一个笑脸说,“这顿饭真不错,这个菜真好吃”。而于色,从古至今,永远有层出不穷的玩法和技巧,为的也是发自身体最原初的愉悦。

实话说,当你了解了愉悦这个词的时候,总有点不忍直视的感觉。若不是来了毕节,我想我不会对牛扒有什么兴趣,正如若不是去了大连我不会对海鲜有什么太大的兴趣。一同过来的朋友,妙手生花,简单朴素的料理下,我终于体会到了书上那些关于牛扒味道多么好吃的描述,原来都是真的。木心说过,文字替代不了官能,画饼充不了饥,小黄书替代不了云雨。

然而,也是来了贵州,我才知道原来贵州的牛肉驰名全国,连极度挑剔的潮汕牛肉火锅,也把“贵州小黄牛”作为金字招牌。但是,每次在当地吃地道的牛肉火锅的时候,总是无法感受到那种鲜嫩,无法感受到扑面而来让人垂涎三尺的香气。当地对黄牛产业很重视,专门成立了黄牛集团,组建了黄牛专班,我很好奇为什么这里的黄牛这么出名,依然无法和所谓的澳洲、美国的进口牛肉匹敌呢?

朋友的答疑以及这本书对牛肉的介绍,让我似乎不那么疑惑了。一个是牛的品种,再者便是牛的喂养方式,更重要的是屠宰之后的处理方式,三个关键点缺一不可。日本出产的和牛、欧美血统的安格斯牛是西方经常长期育种和优选之后,选定的优质肉牛品种,并不是随随便便的养头牛,拉去山头吃草、拉去地理干活这么简单。优良的品种,配合良好的纤维质高的草料,才能长出好肉。接着,屠宰之后,某些特定的部位,还要经过熟成(低温加上一定时间的静置),才能进入厨房,以牛扒的形式端上餐桌。

朋友笑着跟我说,一个有经验的煎牛扒的师傅,至少也要煎过几头牛那么多的肉,才能熟练的掌握煎牛扒的经验,所以我们很多时候在外面吃的牛扒,觉得不好吃,太正常了。毕竟影响出品的有太多因素了,太贵的馆子,又不舍得去,那种普通的馆子哪里能请得了经验老道的师傅?正如,即便是我写程序,也会有诸多的挑剔和要求,我不是顶级的,但我的价位应该也不算太低。

A CUT SteakHouse,据闻是台湾顶级的牛排店,刚创业的时候,也花了上百万的经费来研究牛肉的熟成,才有今天灵活自如的牛扒熟成技术。然而,他们对餐馆的高标准要求,值得我们这些做办公室的人学习借鉴,毕竟在细节上的活,才是区分一般和优秀的关键。他们每天都会对来用餐的客人做很多细致的功课,让客人在品尝美食的时候,得到心灵和情感上的满足,谁都会希望自己是受到关注的,而也很容易区分大路货和真正用了心的。

虽然,在这个大数据的时代,我们的很多信息都已经被各个平台搜集整理。数字时代,说大部分人是裸奔,并不夸张,可能系统能比你更了解你穿衣的尺码,浏览商品的喜好,但是大部分人,并没有感觉被服务好了,而是感觉到厌恶。高质量的服务,并不是来自对用户喜好的无节制的迎合,也不会是源自商家打着服务的旗号最大限度的杀熟和卖货,而是来自大家的对美学的一致认同,和对客户的发自内心的关怀,让客户感觉到了共情。

结语

在这个资本为上的时代,话语权都被各种势力垄断了,可这并不是我们希望的,客户不希望,创始人不希望,职业经理人不希望,员工不希望。没有话语权,只能被动的接受。面对快餐式的预制菜,我们其实很难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