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好久没有写笔记了,今天是我到毕节的814天,接下来的日子到底还有多久,还真不好说。似乎对于如期三年返回,又多了一丝的期盼。哀莫过于心死,有盼头,心就不会死。上一次写笔记是来毕节第732天,这似乎又3个月过去了,感觉有些事情是值得记录一下的。
笔记0x15
这三个月,飞出了好多只的黑天鹅。天鹅飞过,空中留下一抹淡淡的痕迹,而地上却乱成了一锅粥。从未想过,在这个年头,竟然会出现战事,我敢打赌,所有对未来的分析报告都要重写了。计划赶不上变化,这个简单的道理,大家都知道,然而大家都有侥幸的念头,变化不会落到自己的头上。
背后一凉
作为一名典型的80后,曾几何时,我们对西方世界是憧憬的,那些闪光的句子总是让我们铭记,比如:
- 虽然我不同意你的话语,可是我会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俄罗斯的媒体无法在欧美发声)
- 科学家有他的国籍,而科学却是无国界的。(在欧洲的俄罗斯学者被迫站队,宣布反对俄罗斯)
- 奥林匹克精神在于,通过体育连接了全世界人民,而无关政治。(体育赛事不让俄罗斯参加)
- 艺术是人类精神的瑰宝,无分国籍、种族、政治。(俄籍艺人也要政治站队或离职)
- 中立国是大国政治的产物,因为中立所以才可以得以保全,所以瑞士银行是最安全的。(瑞士银行冻结了俄罗斯的账户)
- 市场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在于,通过交换生产的商品,各自获得价值的最大化,每个地区只要加强自己的优势产业就好,没有必要造就一个低效的全产业链。(石油、运输、高科技领域公司退出俄市场,并禁购)
- 发挥市场经济的重要部分,就是对产权的保护。(俄籍寡头资产被欧美国家没收)
这些信条,在这20年来,深深的影响了这个社会的发展。在这两年,真正验证了那句话:
只有潮水褪去,才知道谁是裸泳的。
虽然我一直热爱着信息化的事业,然而十年前我也做出了一个决定,要离开单纯的信息化领域,尝试走向经济和其他领域。庆幸的是,当年我首先到了外经贸厅下的一个智库工作。某次,我在和部门领导闲聊的时候,谈到了我们国家应该多向外面学习的话题,部门领导语重心长的和我分享了她在国外学习的一些经历,作为一名经济方面的专家,在国外上课的时候,其他国家的同行向她表示了羡慕。
我很是不解,为什么那些老牌经济大国的同行,竟然会对中国有这样的感觉,难道是深厚的东方文化让他们敬佩?她说,不是的,当下只要听美国那一套的国家,都不得不按照美国的要求来做事,因为他们的各个领域都被美国深度的控制了,只要说“不”,下场都会很惨。他们羡慕中国,长久以来的独立行事的风格,和美国的合作一直控制得比较到位,所以中国才敢于在世界上做出自己独特的姿态。
回想起当年广东捣鼓出来的第一条计算机的生产线,虽然壮烈的埋没在市场大环境下,然而成功的摆脱了欧洲对中国计算机设备的禁售,售价降到了当年的十分之一。当时是,计算机设备哪怕出于人道主义卖给中国,价格也贵得离谱。
入世后,计算机产业做得风生水起,IOE(IBM、Oracle、EMC)拿到了国内高端行业的大单子,微软的windows抢占了几乎所有的桌面终端的市场,应该说国内信息化领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能够苟延残喘存活下来的,只有那些有情怀的、勉强度日的体制内的研究所。很多不争气的科研院所和技术人员,也趁机兜售自己的难用至极的产品。当年,我也曾嘲笑这些机构和技术人员,根本没有什么市场的企业,硬撑着干嘛?
毕业十多年后,才恍然发现,如果没有这些坚持的专家,我们根本不可能造出“中国芯”,根本没有能用的操作系统,努力的过程是艰难的,伟大的事业总需要有情怀、有能力的人去做。现在想想,幸亏当年到了外经贸厅,让人增长了见识,对世界的认识也多增加了几个维度,不然还是一名固执的、常与人争辩的技术人员,意识不到自己的见识有局限,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无知者无畏。
一场疫情,使我们韬光养晦的努力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肯定。毕竟具有完成产业布局的中国,能够完成自给自足,能够有能力的完成双循环经济。一场战事,彻底的发现,那些西方的信条也仅仅存于纸面,我们需要有完整的工业体系,而不是只发展那些有优势的产业。特朗普时期中美的博弈,已经让我们认识到了国产化替代的重要性,一场战事,让我们认识到了国产化的紧迫性,也更坚定了我自己要投身到国产化事业的决心。
一个人,一辈子,只要能做出一点贡献,能让社会进步一点,那就够了。
##人不好管
去年开始,我的工作有了调整,带着几个雇员一起完成手上的工作。慢慢的,发现雇员也不是这么好管,任务着急需要临时加班的时候,人家可能晚上有事、周末有事;原本交代好的任务,迟迟也未能完成,也不上报;明明交代了工作的方式和方法,交货的时候,仍然用的是老方式和老方法;安排的任务,学了几次不会之后就扔回来,说不懂。
作为年龄相差得不会太多的人,我能理解他们的想法。因为想考取当地的编制,把我们的这个工作当作一个过渡和跳板,这种心思很正常,然而职业操守总是要的吧,“收人钱财、替人消灾”。这种职业操守,会因为改变了岗位,收获了心仪的职位就发生改变吗?个人觉得很难。
我觉得我遇到的事情不是个例,也不是这个地区特有的,而是普遍存在任何地区、任何单位的。所以,华为、中兴才有他们的难能可贵,毕竟我在那些地方工作,虽然累,但是情绪高涨,合作的意识满满,都不愿意拖团队的后腿。
年初,我回办公厅汇报工作的时候,领导告诉我,有时候对待工作和团队不要太苛刻,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和自己一样,他们需要有更多的方式去激励去管理。方式和方法,我想自己一定会去改进,而每遇到这种冷冰冰的拒绝工作,我都会很来气,至少我没有感受到你为了完成这个工作而努力,受制于各种因素,最后难以完成的态度。
说到底,人是关键。管理虽然也重要,但依然比不上人的因素影响得大。不得不感叹,做事情真是不容易,算是为自己增加一些实训经验吧。
仍有盼头
经历了将近8个月的调整,这里的人和事才算稳定下来,这算是对接下来的工作和生活有点盼头。
少了那些让人头疼的东西,工作肯定会顺利一点。前几天,苹果发布了最新的自研CPU,我惊叹苹果的技术和创新能力,不少朋友说看不懂。于是我想了一个比喻,办公室里1个人干的活,是不是加了人,这个办公室可以干的活就会成倍上升呢?10个人的配备,是不是比原来1个人完成的活增加呢?然而,是不是10倍呢?
现实里不太可能,在计算机的世界也不太可能。CPU会花很多的时间和空间在传输和协调,办公室也一样,协调、矛盾和内耗会让工作下降。苹果的创新在于,减少了内部通讯和协调,提高了效率。然而在现实,只有那些特别厉害的团队和公司,能够做到1+1=2,甚至大于2,我们这里的工作环境也一样。毕竟,一个团队,最拖累士气的就是,自己的活总是干不完,总要别人承担的成员。
所以,谷歌在初创初期,才需要用这么多稀奇古怪的方式来招聘,而且一个新人的进入,需要所有的老员工同意。这种方式证明了他的有效,能让各路大神形成合力。苹果的方式不一样,当时主要靠乔布斯一个人的视野和能力,感召了那些同路的,及时逼走那些观点不一致的。
谷歌和苹果,虽然在实现目的时候采取的方法不一致,但殊途同归。
去年得知要延期一年,虽然服从安排,但是困难重重难以克服。现得知有机会能如期返回,当然感觉又盼头了。
今年阿里巴巴数字乡村事业部也开始了与我们的合作,似乎也让今年的工作增加了一点期盼。我对阿里有天然的好感,毕竟当年也是有机会成为他们的一员的,十多年前的遗憾或许变成了当下一起合作干事的动力,把事情做好了,当然也算是弥补了过往的遗憾,所以还是有盼头。
结语
希望好事能如期发生。
在认清了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这才是真正的英雄,这样活着,才不至于太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