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今天是到贵州工作的第984天,此时我正坐在广州飞往贵阳的航班上。入秋了的广州,并没有凉快多少,空气时不时传来一阵热浪,以往的我或许会说上一句“看!这鬼天气,太热了”。而现在,珍惜在广州的一分一秒,一晃一个星期过去,忙完了工作,立马就要回去。此时的心情是复杂的,夹杂着太多的情绪和矛盾。
笔记0x20
仍记得,我们刚来的时候,上一批的队员和我们说,过来的三年第一年是最难过的,因为很多工作都是第一次接触的;第二年是最顺利的,因为经过了一年的磨合工作都上了轨道;第三年是过得最快的,因为在贵州的日子可以用倒计时来计算,离回广州的时间越来越近,时间一下就过去了。
事情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发展,最有契约精神的地方竟然发生了违背契约精神的事情,突然变成4年的规划,或许后续的两年半都是沮丧。然而,沮丧的心情,并不是逃避工作的借口。时间一直在流逝,搞不好就成了怨天尤人的典型了,工作还是得认真做,学习仍然要继续,只不过工作的意义忽然变得不太明确。
最近脑子里的想法不少,但是真的能形成文字的太少,原因之一是身体情况不太好,睡眠障碍是一方面,体检指标不好又是另一方面,这次短暂的回广州,在琶洲会展中心来回奔走,发现有时候呼吸得时候并不是那么顺畅,喉咙也一直有异物感,这样的感觉真是糟糕透了;另一方面是情绪波动挺大,很多不讲道理、不讲武德的事情发生,也习以为常,静下心来思考,真的不知道是好还是不好,毕竟神经麻木了,脑子里当然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灵感出现。
小女儿上学了,今天送她去学校上第一课,小孩子显得并不是那么兴奋,因为知道爸爸晚上就要离开,甚至还是哭了一嗓子,脑子不知怎么地就浮现出“父亲写的散文诗”的旋律。说起散文诗,不由得想起前两天电视台播出的“开学第一课”,讲述的是诗歌与生活,整个节目看下来,从家长的角度来说,好像并无什么可圈可点的,朋友圈倒是出现了不少对参演小朋友的赞誉。作为一个普通的观众,我也并不了解诗歌,更不要说小朋友了,唐诗读过几首,到了宋词,了解得更少,实话说对“诗一样的生活”应该怎么理解?生活满是狗血,怎么样的生活才是“诗一样的生活”,我说不出来。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它在唐代以唐诗的方式存在,在宋代以宋词的方式留存,元代就成了元曲,而当下呢?挚友间还能一篇诗文过去,一篇诗文回来,向世界表达自己的情感吗?朋友间最普通的问候或许是微信的一句“在吗”,或许是电话那头的一个“在做点什么呀”?绘画,视频,微博,哪个不是文化的体现,大家对抖音的又爱又恨,不就是文化在生活中的最好体现了吗?为什么大家不愿意看电视,愿意看抖音和B站,这都是有原因的,浅薄的说就是吸引力的缘故,新媒体的吸引力远大于传统媒体,这是事实,大家用驻留时长来投票了。
我陷入了思考,到底我们希望下一代知道些什么呢?希望他们继续向往“诗一样的生活”,希望他们羡慕古人的丰姿,还是希望让他们知道人性的美和丑?我不确定,毕竟文化是一个“外化于形,内化于心”的事物,在我们的举手投足,在我们的字里行间,在我们的谈笑之中。传递的人,或是父母,或是师长,或是同伴,如果在他们最天真的时候,发现传递的美和现实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错位,小孩子怎么能不扭曲?凡人畏果,菩萨畏因,作为家长的我们,面对孩子们的提问,有时候真的是答不上来,并不是不知道答案,而是答案太打脸,不知道怎么委婉的道出。作为过来人,我们花了好多年的时间,去接受一个跟学校老师传授的完全不一样的世界,我们遇到的沮丧、彷徨、失落和迷惘,当然不希望孩子们重新体验一遍。虽然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生,难以领悟人生的真谛,所以我不抗拒让孩子去经历失望和沮丧,但继续让他们活在美丽新世界,我倒是有别的想法了。
最能教导孩子的,莫过于父母了。如果父母不保持学习和一颗向上的心,当然给孩子传递的正能量是不足够的,如何能在身体不好、感觉沮丧的一年多中保持工作和生活的热情,不能不说是一个挑战。4年的时间,足够完成一个本科专业的学习,而贵州的工作恰好就相当于一个本科专业的学习,学习人际沟通、部门间协调、项目资金管理、活动策划以及会务接待工作这些必修课之外,学习法语、无人机编程、烹饪技术、文学音乐影视鉴赏、心理学及情绪调节这些就是选修课了,职位和职级的提升就是组织给予的能力证书,这么看是不是就会感觉心理舒服一点呢?
我们终究是要回来广州,回到自己的岗位上的,想办法多增长些技能,总是有用的,功不唐捐。
结语
工作,在哪里都不容易。然而,工作终究是为了生活和家庭,所以照顾好家庭是必须的,无论如何,家人是最重要。笃定了这一点,很多复杂的事情也便有了头绪,这是我这几年来的最大的收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