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先生之大--《笑谈大先生》

这书很薄,在书架也是躺了很久,虽然我很努力地在看书,也没法很快地将书架上的存货给消化掉。很多时候,心血来潮忽然找到了一本书,书单上的书只能跟着再挪下一个位置了。

先生之大–《笑谈大先生》

这里的大先生是鲁迅。对鲁迅先生的认识,都是从语文课本来的,仍记得每次遇到大先生的文章,课后习题总有那么一道,问的是某个词为什么用得好,某个句子为什么得那么用,比如,“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于是下课之后,我们小孩便仿照这个句式来造句,时不时写了错别字的时候,就会狡辩说学鲁迅先生的“通假”用法。

或许是对一个时代的不理解,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分析鲁迅先生的话语,我是不太认同的,但为了考试,又不得不按照老师讲的去回答。好笑的是,因为不理解,测验时候的回答总会偏离正确答案不少,那成绩肯定好不了。

听说现在语文课本中,大先生的文章也变少了,不晓得是不是专家们也知道了孩童读大先生的文章会有痛苦的感受,所以主动地给大伙减负。因为难,所以大先生在语文课本以外的文章,我便再没读过。现如今,想起这个事情,一股羞耻感油然而生。不过我真的担心,我的孩子会说鲁先生的文章呀,真不好懂。

闲情逸致

书名是笑谈大先生,能笑着谈的内容,当然是相对轻松的,比如谈谈鲁迅和他朋友们的故事、鲁迅购买西洋美术图集尤其是人体写生图集的故事等等。至少这么笑谈一下,会觉得鲁迅先生并不是那么的“愤青”,也好食色,也是个性情中人。

印象中,鲁迅先生的样子是很严肃的,浓密的一字胡总会让人想起他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整好今天看了文涛的“锵锵天下行”关于走访郁达夫故居的节目,跟着镜头看到了鲁迅手书给郁达夫先生的诗句: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旧帽遮颜过闹市,破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偷得半联,添成一律以请之)

读物这诗,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情感从内心深处涌出。1932年,鲁迅和郁达夫都受国民政府的通缉,自嘲交了“华盖运”,出门不敢露面只好“旧帽遮颜”,只好在“破船”上饮酒。只是几年后,鲁迅先生病逝,又过几年饭局上达夫的哥哥被刺杀,再过几年达夫自己被日军杀害。

再说回杭州,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图腾,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人不断地丰富它的内涵。如果不知道杭州的文人故事,到了西湖也只能简单地看看湖光山色,实话说,很多地方的风光并不比西湖差,然而因为没有这么多的文化图腾,很多地方的漂亮风景也无法成为文化符号。

到杭州,是感怀文人雅士的,感怀中国文化的,寻找文化符号和图腾的,西湖边熙攘的人群或许只是路过打卡而已。对于第一次去杭州的我,也是匆匆而过的路人甲,来来去去只是知道桃红柳绿,对苏小小和柳如是的墓感兴趣。

结语

文化是一种模因(MEME),像基因一样会不断地演化和延续。然而,无论处于什么原因,我们都不应该淡忘我们自己的文化图腾和符号,中国文化不只是语文课本上的那些选篇。

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存续几千年,就在于我们的文化人穷尽一生来守护这些符号,薪尽火传把符号一代又一代传下去。

文化最怕的就是遗忘,如果这些符号知道的人越来越少,那这些符号就有可能永远消失。别的做不来,至少我自己得多去寻觅文化符号,期待下一次的杭州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