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找回有生命力的自我--《断舍离》

我是一个想把东西收拾好,却不知道从哪下手的人,这本书真是帮了我的大忙了。从小到大,我一直被人笑话书桌乱、办公桌乱,基本上就是一个天生的反面教材。收拾东西,我做得最多的就是把这些东西藏起来,打开柜子或者抽屉,还是一片乱糟糟的景象。

独自在毕节住了几年,发现这种混乱的状态,从办公桌、书桌蔓延到了整个屋子,一开始我是可以忍受的,慢慢地我发现连自己都难以忍受了,然后找到了这本书。我看得很认真,也学着慢慢整理房子,虽然还是很凌乱,但还是有点变化了。

找回有生命力的自我–《断舍离》

断舍离,其实字面上还是好理解的。只不过断、舍、离好像表达的都是一个意思,都是要放下、放空、放逐的意思,难道是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吗?

其实,这三个字是放的三个阶段,抽象的螺旋式上升。断舍离其实是:

斩“”物欲

”弃废物

脱“”执念

作者把“断舍离”这三个字用了精辟的汉语来诠释,让懂中文的我们能够更传神的认识到,三个字的意思。作为一名日本人,作者的中文造诣也可圈可点。如果以为,这本薄薄的书讲述的只是关于这三句话的哲学思考,和简约美学,那实在是小看这本书了。

佛家一直告诉世人要放下执念,道家一直告诉我们要恬淡守正,上千年过去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早已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从前车水很慢,一生只能爱一个人”的年代已经过去,作为一个普通人,饿了叫外卖,闲了打游戏,没事聊会天,愁了喝点酒,这生活稀松平常。想要联系一下,视频电话一点就好,想要买物件,淘宝下单即可,想要游山玩水,飞机轰鸣送达。

经书的指引

传统经书告诉我们应该遵循的生活方式,已经离普通人越来越远,但人在精神方面行走的路径并不比古人远太多。所以,今人遇到的愁思与苦闷,想直接用古人的经验,基本是徒劳的。就比如我们的衣食住行,厨房,衣柜,客厅和卫生间,有多少物件是我们觉得无用却又不舍得清理的,有多少物件是我们觉得有用却不知如何去用的。包括我们的书桌和办公桌,零散的文件、文具、书籍收拾好了,大概多久又会重新凌乱呢?

面对生活的混沌,“断舍离”是一本可以操作的指南,在收拾整理东西寻觅生活美学的同时,尝试斩断欲念的乱麻,开展一种生活里的修行。当人有了生活美学,并尝试践行生活美学的时候,心性一定会跟着行为的脚步,慢慢的圆融;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不想追求生活美学,并不是我们不想践行修心养性,而是面对周九晚五的烟火生活发憷,敢问路在何方?

与一般教授收纳技术的书不一样,这本书更进了一步。因为“凡人畏果,菩萨畏因”,这本书追求的不是“果”(有美学的生活),而是有了“因”(放下执念)自然会有生活美学。“术”与“道”就如这里的因和果一样,收纳是一种术,若是没有道的加持,很快生活的美就会被凌乱占据,我们得一次又一次的用“术”来解决。如果是真的放下了执念,就不会再随意购买新的物件,面对现有的物件也能找到心中所依,知道如何舍弃。物犹如此,人何以堪,面对工作的人和事,生活的琐事与情欲,都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处理,这才所谓真正的脱离执念。

人生的新陈代谢

断舍离是人生的新陈代谢机制。

“清理废弃物”只是“断舍离”的敲门砖,只有在精神层面有了“断舍离”,才能获得真正的“自在·随心”,才会有“怡然自得”的自我。狠心放手扔掉东西,本质上是让充满闭塞感的人生长河,唤醒“流通”的生命气息,毕竟生活和工作里的混乱,其实是精神混乱的一种现实投影。

生活有多凌乱,精神就有多混乱。精神的混乱,有时候确实是创造力和智慧的体现,但是混乱的副作用也会影响着生活和人际交往的质量。

放手与执念

我们都从“消费社会”的大河中摄取食物,大部分时候获取的时候我们的要求很松,但舍弃的时候却总会有“太浪费”、“真麻烦”、“或许以后用得上”等等的执念让我们不舍得放手,或许是对家里到底需要多少东西、应该需要多少东西没有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也或许是来源于成长的经历,曾经抓紧见肘的生活让我们很谨慎的对待手上的物件,哪怕是一个塑胶袋。

为确保空间的干净整洁,要将物品量尽量可能地缩减到最合适的量,比如:

  • 扔掉怎么看都是废物的东西,比如过期的食品,或者心理过期的物品(衣柜里放着,一般不想穿的衣服)
  • 以自我·时间为判断标准,只考虑这个东西我现在想不想用,不想用的都可以清理掉
  • “不需要·不合适·不愉快”的物品都处理掉。不需要就是东西虽然用起来很便利没有坏但扔了也不发愁;不合适就是以前对自己很重要,但是对现在的自己不合适;不愉快,是物件虽然用了很久,但总是有违和感和不开心。

扔掉了可以不收纳的东西,对于收纳的地方,看不见(关了柜门就看不见)的收纳柜子空间使用度为7成,看得见(玻璃柜门)的收纳柜子空间使用度为5成,展示型的收纳柜子空间使用度为1成。更重要的是,能做到想新增一个物件,就要扔掉处理一个物件就最好了。

我非我,物非物,人非人

断舍离,要求的是精神上的决断力。如果没有力气开始实践断舍离,总也迈不出第一步的人,首选要让自己的肉体生命恢复元气。只有这个肉体基础健康良好,才有可能让自己在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绽放光彩。

一摞摞满满当当的衣服,一桌子密密麻麻的物件,都是自己精神上的执念的具象。满满当当,密密麻麻如三尺冰冻,非一日之寒、一日之功。扔掉的是废物,去除的是执念,所以,想毕其功于一役,其实是做不到的,能做到的只是不断地开展断舍离,从小柜子、小区域慢慢地扩展,直到各个角落都完成断舍离,或许是一个月,或许是一年,这就是修行的过程。这种修行不是做瑜伽和冥想,能完成的。

那些囤积的、未用的人·事·物就等同于没有被实践的知识,只有放手,才能真正走进知识,舍去了,才是真正得到了。深入断舍离的过程中,自己选择和决断的精度都会提升,行动的速度也会得到提升。

人际关系也如同物品的关系一样,无论双方走得太近还是太远,接触频率太高或者太低,都会出现问题。太近会觉得烦躁,太远会感觉孤单,接触太频繁会担心给别人带来麻烦,太低则容易产生抛弃感。只有坦诚、真实地面对了自己的内心,才有可能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结语

放下执念,恬淡守正,古人虽远,但真的不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