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对美好的执着--《昨日世界》

不得不说,读严肃文学需要一点耐心和勇气。换做以前,我一定是没法看完这本《昨日世界》的。哪怕是这一回,我也是断断续续放下又拿起了六七次才把这本书看完。最后的一大本,还是在我得新冠退烧后的第二天,认真读完的。或许这也是一种缘分,这是斯蒂芬·茨威格自己写的回忆录,写完后的第二年,在他62岁的时候,便和妻子一起自尽了。

对美好的执着–《昨日世界》

一位曾经有盛名和才华的作家,客死在他乡。不甚令人惋惜,然而一位老人见证着欧洲黄金时代的溃灭,虽然他相信人性的光辉,然而那仅是黑暗中的一丝烛光,听闻了太多的挚友离世,最后不得不离开欧洲,在南美孤独的终结了生命。

虽然很痛苦,但是如果再撑多3年,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就取得了全面胜利,他就可以回奥地利了。如果他那个时候和很多的学者一起都去了美国,或许不至于这么快离世。先生在其人生最痛苦的时候,选择了离开,作为后人并不能说过多的言辞。那个年代和茨威格一样,或者比他更惨痛的经历者都有,历史总不见得总是滚滚向前的。

为了继续体会茨威格先生的感受,我专门看了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说电影是从茨威格的作品中得到灵感而创作的。和我最开始翻开这本书时的心情一样,我知道,自己是无法真切理解茨威格先生的痛苦的。书中有三分之一,描述的是一战前他作为年轻人眼中的奥地利,讲述的就是欧洲的黄金时代,他们深信一切都井井有条地发展着,克勤克俭地工作生活不但可以避免厄运,还能走上一条通向“最美好世界”的道路。有三分之一讲述的是一战发生后,他生活和工作的变化,以及和罗素·罗兰之间的伟大友谊,几年战争下来,大家以为灾难已过去,能看到未来的曙光,可那光是毁灭世界的火光,不经意从监狱门口透露出来。最后的三分之一,讲述的是他看到希特勒开始占领奥地利,选择去英国避难,不久英国也把他列为敌对国公民,无奈之下离开欧洲。

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一个国家或文明的繁荣时代,都有相类似的幸福,生活安居乐业,工作安定,艺术和文学空前的繁荣;然而国度和文明的衰败,通常伴随着都是流离失所,纷争不断,战火连绵。意识形态,并非会因国籍和婚嫁而有区别对待,正如犹太人,这群已经散落在各个国家,已经和不同的民族通婚了,还得被揪出来。跨过英吉利海峡,一位有声望的反战文豪,竟然也得不到庇护,正如他说的,有犹太人争取去上海,说那里对犹太人很友好。可是为什么茨威格不来上海呢?正如梵高当年想去日本,为什么不来呢?

茨威格在讲述自己的少年时代时,也讲述了犹太民族对孩子的教育有多重视,几门外语、乐器、礼仪,最后还得上大学,拿博士学位。然而这个过程时间漫长,学习负担重,没有体育活动和散步休闲,更不要说消遣。如果换成百年后的热门词,就是犹太人有鸡娃的传统,这样比起来,我的孩子他们还真不算什么。可因为崇尚知识的缘故,犹太人在近代科学和人文的舞台占据了绝对的比重,或许这就是告诉我们,鸡娃也是有方向的,不能盲目地、学着别人去鸡娃。

结语

没有人知道未来会怎么样,不会有一条安全的路留给自己,更不要说留给孩子了。虽然,社会很险恶,现实很残酷,但也别轻易把内心的人性给泯灭了。然而,对美好的执着和向往,对知识的探寻和求索,是我们唯一能够薪尽火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