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文明的底座--《理想国》

今天是我到毕节工作的第1248天。昨天是520,一个充满爱意的节日,也是在这天我跟着罗翔的视频,把柏拉图的《理想国》读完了。

520常有,而《理想国》不常有。我从未想过,自己竟然能把《理想国》读完。毕竟,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过这本书了,然而我在书店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只看了几段我就昏沉了,以至于我再也没有勇气翻开。

文明的底座–《理想国》

这次能把《理想国》读完,来自于两个机缘:一个是我在玩《刺客信条:奥德赛》的游戏,以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历史为背景的角色扮演游戏,游戏中能遇到苏格拉底、柏拉图、希罗多德、毕达哥拉斯、伯利克里、希波克拉底、修昔底德等伟人,能看到一个雄伟的雅典卫城和许多希腊神话任务的雕刻,还能遭遇斯芬克斯、美杜莎和米洛陶洛斯等妖怪,游戏的过程中满足了我对希腊文化的向往,也让我在游戏中旅游了一把,甚是高兴;另一个机缘是听说罗翔到了华师附中做报告,新闻报道中说到了演讲中的有些观点在《罗翔读理想国》的节目中多次出现,于是好奇的我便打开了罗翔在B站的视频,视频的开头几分钟便把吸引住了,于是在电脑里打开尘封许久的电子书《理想国》,第一章讲述的比雷埃夫斯港,我不晓得为啥记忆这么深刻,虽然我在游戏里多次到过这个地方。

晦涩的文字

《理想国》的文字其实很晦涩,对我而言,许多哲学著作的文字都很晦涩,于是看经典的哲学书籍对我来说算是一个“MIssion Impossible”的任务。单个中文字我懂,连在一起的长句,我翻来覆去都不明白。这种感觉,以前只有在看文言文的时候体验过,殊不知现代文也可以产生这样的体验。

我记得很清楚的是,多年前在看《科学革命》一书的时候,提到过罗马帝国天主教的崛起,视希腊文化为洪水猛兽,不断批判那种酒林肉池的奢靡生活,因此古希腊的典籍也遭到灭顶之灾。幸亏当年的阿拉伯人对希腊文化感兴趣,并将希腊的典籍翻译成了阿拉伯文,存在图书馆里。

一千余年后,天主教的黑暗统治使得民众开始怀疑教会,于是他们想起了亚里士多德,希望从古籍中找到支撑神存在的观点,便开始的大规模去伊斯兰图书馆将阿拉伯文的希腊典籍翻译成拉丁文,重建柏拉图当年开办的Academy,创办了中世纪最早期的大学。我在想,这么晦涩的文字是不是因为,《理想国》从希腊文翻译成了阿拉伯文,后又从阿拉伯文翻译成拉丁文,经过神学家们的理解后又翻译成了英文,最后翻译成了中文。多次转译,信息肯定会丢失,晦涩就在所难免了。

西方文明的基石

不得不说,近几十年,欧洲的文化占领了整个人类世界,至少现在国际通行的规则的话语权还掌握在欧美的手机。我们眼睛看到了,生活上遇到的,基本都是欧洲文化的一个延续。公元前400年,是一个人类文明的黄金时代,希腊文明、中国文明和印度文明同时绽放出了文明的花朵。在刚读《理想国》的时候,我发现,柏拉图说的不就是孔夫子提倡的那一套吗?克己复礼,崇尚君子之道,行教化之效用。

然而,读着读着发现柏拉图继续强调了,国家需要统治者、军队和平民,统治者是什么样的人直接会影响公共治理的形式。只有是君子这样的人,再加上可以平衡个人的理智、激情和欲望,才是一名优秀的哲学王,这样的社会才是柏拉图口中最理想的国度。随着统治者的堕落,不能控制激情的时候变成崇尚荣誉的人,继而再慢慢变成无法控制财富的寡头,接着随着不必须的欲望开始膨胀寡头堕落成民主国家,最后当统治者充满了不必须得欲望而毫无节制的时候堕落成了僭主。当我们回头重新梳理西方文明的时候,会惊讶的发现他们好像没有逃脱柏拉图的预言。

对于柏拉图开设的Academy,那些不懂数学人是不欢迎的。对于小孩子,柏拉图坚持必须学习音乐和体育,因为音乐可以训练理性,体育可以让人坚强。对于成年人,柏拉图认为只有学习算术、几何和天文,以及辩证法,才能成为一个有理性,可以控制激情和欲望的人。柏拉图尤其强调了辩证法的重点在于证,为的是寻求真理,不在于口舌之争,不在于谁把谁辨倒,而是寻找出真理能成立的约束条件。罗翔极度不支持当下的很多辩论赛,许多年轻人掌握了技巧,就像柏拉图笔下的那些诡辩家一样,不是为了寻求真理和正义,而是变成了咬人的恶犬。

隐喻

理想国中关于太阳的隐喻、洞穴的隐喻和线段的隐喻,毫无疑问地成为了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也是在这个时候东西方文明的走向开始分叉。

太阳光的隐喻,柏拉图用来解释人为什么要正义和向善,他说人之所以能看到东西是因为有太阳光,借助明亮的太阳可以知道真实的世界,如果是昏暗的火把,那就看不清了,正义和向善就像太阳光一样,从这个角度看世界,世界是美好的,如果通过不正义和邪恶地角度看世界,世界也是可怕的。

学习的重要性在于,要认识到自己其实在一个洞穴之中,需要有一个外部的力量和痛苦的认知过程,才能走到外面,看到一个相对真实的世界,学习是痛苦的,不断地挑战自己现有的认知,走出洞穴的人也必须要回到洞穴之中教化他人,这才算是履行了社会责任,因为靠自己是走不出洞穴的,他的幸运在于他被人带出洞穴,他也有责任把其他人带出洞穴。

线段的隐喻在于启发了后人有形而上和形而下的世界,柏拉图认为我们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可看见的世界和可认知的世界,前面是形而下的是我们看到的东西的影像,或是通过计算出来的事物,后者是形而上的,需要进一步的抽象和提炼。前者对于想象和信念,后者对于的是理智和理性,理性对应着永恒不变的真理。

正是这三个隐喻,启迪着西方文明慢慢地萌生了科学,也是科学革命的基础,也是我们现代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基石。

结语

感谢罗翔,因为他带领我走出了一个洞穴。

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却没有读过《理想国》的人,知识体系是不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