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从来没有预言家预言工业革命会发生--《世界上最强大的思想:蒸汽机、产业革命和创新的故事》

这是一本讲述蒸汽机发明,持续改进,最后推动工业革命的故事。也是好几年前,比尔·盖茨在博客上推荐的好书,我在2019年的时候收入麾下。仍记得,那个时候我还在总值班室,工作很累,下班后看到密密麻麻的文字,就感觉头疼,几个月过去了,每次总是翻开第一章重新阅读。

前几天我拿起来的时候,觉得这个翻旧了的第一章似乎还像是没有读过一样,一点儿印象都没有。读书这个事情,对我来说,也是要看心情的。也说不上为什么,最近的心情似乎平和了不少,一有闲暇时间,就觉得要把柜子的书都看完,不然把没看过的书又带回广州,总是心有不甘。

预言家和工业革命–《世界上最强大的思想:蒸汽机、产业革命和创新的故事》

为了给这篇读书笔记起名,我想了很久,最后才决定用–预言家和工业革命。其实,我想表达的是,从没有没有一位预言家能预言工业革命能在英国产生。事前猪一样,事后诸葛亮,看来不是我的专属,几百年来大家都一样。

蒸汽机为什么会在英国发明,为什么工业革命为什么会在英国发生,工业革命起始于哪一刻?这些都留给大学里的教授了,因为这些问题,谁都难以给出一个完美的答案。只不过,事情就是那么不经意的,悄悄地发生了。

孵化时间

近几年,时不时都会冒出“新一轮的产业革命马上就要发生”的论调。可很多时候,都是“雷声大、雨点小”,轰轰烈烈地吸引了大伙的眼球后,就变得偃旗息鼓了。不久,新的论调又冒出来了,这就好像种韭菜,长一茬割一茬,割完再等它长出来。

中世纪,欧洲的中心地带,并不在英国。文艺复兴并不是发源于英国,科学革命也不是起源于英国。当是时,大家都以会将法语和拉丁语为荣,英语之所以能成为当下世界主流的语言和文化圈,和当年的工业革命分不开。

这本书讲述的虽然是工业革命和蒸汽机的历史,当让人读起来总有一种看侦探小说的味道。开篇,作者就提到了伦敦科学博物馆中的展品“火箭号”机车。通俗的说就是蒸汽火车头,这款火车头的发明人史蒂芬森父子,恐怕无法想象他们的发明对后世的影响如此巨大,明明这只是一段铁路项目的投标物。

作者把时间调回17世纪,从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的发源地开始,讲述了托里拆利发现了大气压的故事。这段故事,所有念过中学物理的人,都会熟悉,老师也会拿出一些模型,让大伙感受什么是气压。要知道在那个时候,能确认有大气压这么回事,就已经是顶尖的科学家了。科学的中心一直都在欧洲大陆,很多人都尝试用蒸汽做动力发明各种设备,多年后这项技术传到了英国,出现了第一款以蒸汽为动力的水泵。慢慢地开始发明活塞,出现了第一款真正意义的蒸汽机,纽可门蒸汽机;然后才有我们熟知的瓦特改良的分离冷凝蒸汽机;几十年后,才有史蒂芬森设计的高压蒸汽机引擎。

一项技术,因为社会的需求被推动成一项产业,蒸汽机花了上百年的时间。对人类历史而言,的确很短,可对当年参与产业推动的人,相当的漫长,有的人因为这些技术家财万贯,有的人因为这些技术贫困潦倒,但正是这些灵魂把工业时代的高楼大厦一砖一瓦的搭起来了。参与这项事业的人,从来没有想过未来会有什么样的大愿景,只是想着能用这个技术来挣钱,用专利来保护自己的生意,用专利来强迫别人给钱。

一项改变世界的技术和产业后面,有数不清的技术、材料、理论和工艺上的积累,当下很多人都幻想自己拿着开启新一波产业革命的钥匙,怀才不遇,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基本上没有这样的人,那些心怀这种想法的人,本质上只是这个产业大厦的一块砖头,甚至连砖头都算不上

为什么在个小岛国

当我们重新回顾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不难发现这么一个行业循环:

如果没有深井采煤业,就不会有利用蒸汽动力抽水泵为矿井排水的需求,但也不会有抽水泵所需要的燃料(煤矿)。用于制造锅炉、气缸、活塞和齿轮的杂质,正是由蒸汽动力带动的铁锤敲打出。第一批以燃煤为动力的蒸汽机车所装载主要货物就是煤炭,铁矿石被冶炼、锻造成六英尺长的铁轨的目的是为了铺建铁路运送铁矿石。

所以,从这个角度,试图理解工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发生在早已掌握冶铁技术和富含煤矿的中国?没有发生在社会宽容、财大气粗且尊重发明人的荷兰?也没有发生在拥有数量众多的杰出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法国?也没有发生在拥有让人钦佩的匠人精神的日本?

只能说,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真的只是人类文明上的一个偶然事件。一个原本其实不具备有强大人才、资源和理论优势的的国家,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大进步。当我们回头看这段历史,进行分析的时候,会事无巨细地将当时社会的所有要素都变成文明发展的必然要素来对待,像法律制度、专利制度、科研体制和经济理论等等。“卡德维尔定律”指出,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保持技术优势超过两三代,这只不过是所谓的“路径依赖”罢了。

那些发明了改变世界的技术或产品的人,似乎从来没有想过他们的努力能达到什么高度,最多就是获得了更多的财富和精神上的满足。那些人在事业上的投入,远比我们普通人想象的要多。荣耀属于那种仰望星空,却能脚踏实地的人。试想,如果瓦特当年不是从苏格兰跑到英格兰去学习精密制造,做了7年没有薪水的学徒。他脑中对蒸汽机的改良方案,是无论如何也落不了地的。

或许,欧洲中心有太多的学者,他们能有更好的环境来生活、来做研究。而不会像瓦特他们非得先去做7年的学徒,获得一个执业资格,然后在干中学,学中干。毕竟,那个时候的很多所谓正确的理论,在后来都被证明是错的,然而这些并没有阻碍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没有阻碍工业革命的诞生。或许,这段历史可以给处于21世纪初的我们一些启示吧。别总想着自己是拿着钥匙的巨人,好好地做一块砖头吧,别成为那种糊不上壁的烂泥。

机器学习

当下最热门的AI技术,其实行话叫做机器学习,计算机通过架设的模型,对现有的语料知识库进行学习,并对输入做相应的反馈。多年前,麦卡锡、明斯基和香农在达特茅斯开会设想的人工智能,也终于也到了要准备走上现实世界的舞台了,不再是那个在实验室里自娱自乐的玩物了。

最近,老黄(黄仁勋)带着Nvdia火了一把,毕竟他们家的GPU的确让机器学习加速了。最近,meta公司推出了开源大框架模型LLaMa,虽然和GPT-X比起来是弱爆了,但是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模型,至少让数不清的科技公司瞬间拥有了AI系统。从而,带旺了老王家的GPU。要知道,十多年前老王就开始用GPU来做更多通用计算,当年我有师弟就是从事这方面的研究,这不是一朝一夕拼出来的。不过杀手总是有的,比如最近不少技术资料说在苹果M系列的GPU上,用4G的内存就可以跑起LLaMa中的130亿参数的设置,许多博主也开始做LLaMa的中文化调试,效果也非常不错。

虽然我们自己做不出高性能的CPU,可是世界上这么多知名的半导体公司,能够匹敌苹果M核的也不多,要知道无论在通用计算还是高性能计算,英特尔的Xeon芯片还是傲视世界的。可是苹果M系列的芯片也只是普通的笔记本芯片,大胆的架构设计和超强的封装能力,加上软件的支持,即便乔布斯不在了,这个团队的出品也依然出色。

作为计算机从业者,看最近基于大模型推出的商业应用,我是又惊又喜,喜是这些模型可以让我们更快地了解更多的知识、获得更有用的帮助,无论是写文案、写代码还是画图;惊的是原来我们的技术积累和别人的差距比想象中差多了,不过这本书告诉我们,这是正常的,很多人连砖头都做不了。

当下的AIGC对输入的高质量反馈,其实正像当年蒸汽机和电力给人类社会带来超强的动力一般地冲击着人类社会,技术会毫不留情地残酷的形塑着现实社会,跑得再快的人都不及骑马的人,别再阴阳怪气地看着这匹马了,蔑视马的人终究会被骑马的人落下。别再怪算力不够,别再怪老王的显卡卖得贵,别再嘚瑟茴香豆的茴有几种写法了,老老实实地学瓦特那样,从学徒做起,做些真真正正对社会有用的东西吧。

结语

如果还有购置笔记本的需求,苹果一定是你很不错的选择,因为说不定哪天你就要在上面运行大模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