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如果说,过来毕节这边工作算是读了一次公共管理的硕博连读课程的话,我们算是临近毕业的。前两年,我们是在修公共课,到了后面的两年,那就是专业课以及各自完成毕业设计了。按照过往的经历,硕博连读需要5年完成,厉害的学生4年也能完成。当年导师对我们很有信心,鼓励我们读博的时候,总是说我们可以比预计中省上一年时间,可惜的是我们这批硕士没有选择硕博连读的。
生动的大课–《县乡中国》
回想起三年多年踏上毕节的那一个冬日,我们是兴奋的。毕竟同来的兄弟,已经做好了在这里工作未必能收得到快递的准备了,出发之前做了很多心里建设,想象这边的条件有多么的艰苦,因为期望值很低,看到了完全不一样的现状,当然是兴奋的。
我们来自不同的单位,因此我们的经历和业务能力都是各不相同,临时搭伙成立一个机构,自然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对我们来说各自已经不可能像在原单位那样,只要负责自己的那一个小条块就行,基本上是从头开始。正是如此,这一段经历何尝不能看作一段研究生的课程呢?
研究生课程
每个月的省市补贴,正如我们当年在校的奖学金,至于各个地市的差距,正如我们当年不同学校的不同教研室,奖学金的总额也是不一样的。楼上楼下一起住宿生活,还有一个小饭堂的设置,更让我们觉得像是在学校的感觉了。不过像在学校时候,浪漫自由地追逐爱人的机会,基本上就没有了。
公共课恐怕就是资金规划与分配、项目立项及可行性研讨、负面和风险控制和调研方案规划及现场把握等等。针对不同的工作,那就是选修课了,如果负责综合材料的,那就是高级写作课程,负责日常新闻信息的就是新闻写作了,负责办公室的那就是财务报账、车辆管理以及人际沟通课程,要是负责招商和产业,还得着眼商务和合规等相关课程。考核方式采取现场考核与材料考核并举,并非写上一篇论文就行,有板有眼有考纲,必须得打分排名。
更多思考
过来毕节,有类似读研的感觉,但又有很不一样。在学校,基本上都是安全的,即便是做科研,也是相对安全的。在这里,如果不小心触碰了红线,那就必须接受党纪国法的制裁,毫无商量的余地。毕竟,对于新生来说,脑中认识的红线,在现实中还不一定能快速地识别和划分出来,毕竟大部分人都没有什么经验。
我们要学习的是,如何能快速识别出工作上可能出现的风险,并采取合适的方法来规避风险。至于那些,明知道有风险,还坚持去做的,就另当别论了。工作上没有风险,但是有些工作会使得年底考核拿不了高分的,也需要迅速的识别出来,考核的分数还是很重要的。
到了第三、第四年,恐怕思考得更多的就是,前两年工作和学习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经验教训,以及对毕业后一些规划,到底是做一些专业对口的工作呢,还是不忘初心、听从内心的选择呢?《县乡中国》属于高级的专业课,因为其中提到的一些县域治理的情况,和我们在谋划推动项目,检查项目进度和审核项目报账材料的时候遇到的问题,如出一辙。
不得不说,这本书有很多的描述,确实比较真实地反应了真实的情况。由点到面,有特殊到普遍,或许是我们做研究的一种方法,也是我们到贵州实地工作和思考学习的方法。毕竟我们几个人都在市直部门工作,有些工作任务分解下去,基层的重视程度和落实的情况,最后的成效如何,我是不太清楚。
通过调度往年的项目,对考核和审计发现的问题开展整改,对一些审批制度的微调,开展有效用的履职工作,其实都是我们针对书中提到问题的一种具体解决办法,算是我们交出的作业。学校里,往往有标准答案,可在工作中,实在没有标准答案一说。
结语
无论如何,在整体的管理和治理当中,人是最关键的要素。工作的成效如何,与从事这项工作的人的积极性是正相关的,如何有效地调用大家的积极性,扬长避短,准确地把握工作要点,是一项很具体的活。每个人的诉求不一样,工作方式不一样,喜欢的东西不一样,对合作时工作分配的难度和工作量的看法不一样,面临家庭生活带来的挑战不一样。
同样,对难的基准线,对好的基准线,对忙的基准线,对将心比心的基准线,其实大家都是不一样的,不然为什么会出现,领导觉得自己很理解下属,下属却不领情反而怨恨等等的状态。基层需要共情和共识,当然省市也要多思考政策和文件可操作性,毕竟大家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更好地治理和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