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蒋勋先生在法国留过学,所以对卢浮宫非常的熟悉,一方面熟悉里面的传世作品,另一方面也熟悉卢浮宫附近少为人知的小道。卢浮宫我也去过,但心中关于那些藏品为什么是镇馆之宝的疑问却一直没有找到答案,看完蒋先生的书后,我解开了自己的疑惑。
近距离看艺术–《蒋勋的罗浮宫》
卢浮宫是我去过的为数不多的世界级艺术博物馆。十多年前,前往欧洲的蜜月之旅,有幸参观了著名的卢浮宫,虽然没法从艺术理论的角度去欣赏这些藏品,但我看到这些藏品的时候,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愉悦,或许这就是美对人的冲击力吧。以前在画册里,看到的画作,原来它们的尺寸竟然是如此的大;那些静止的雕塑,原来是如此地细腻,仿佛那是真正的人体。
匆匆路过
作为匆匆来访的游客,我的体验和蒋先生书中描写的一样,在卢浮宫里一路小跑,就为了打卡三个镇馆之宝,“米洛的断臂的维纳斯”,“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那时候我还没有接触艺术史和关于艺术鉴赏的认知,看到这些镇馆之宝,除了感觉到美的冲击以外,竟不知道应该从什么角度、什么方面来欣赏,看到《蒙娜丽莎》前面乌央乌央的人群,我选择了远远地看,现在想想真是浪费了,恨不得把大腿给拍肿了。
参观的时间有限,许多馆藏都没来得及看,算是遗憾,心想,我肯定还要来看的。蒋勋先生说,其实卢浮宫的40万余件馆藏,基本上没几个人能看得完,千万不要抱着来一次博物馆就要把所有的馆藏都看完的心态。来一趟,只要能够感受到美,就值得了。
两位女神
“米诺的维纳斯”,女人的曲线美加上遗失的双臂,匆匆看上两眼,确定是这位女神,就离开了。其实我应该驻足时间久一点,希腊时代的雕塑,距今2000余年,人体比例和形态如此地传神,与东方的艺术表现形式完全不一样。虽然像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形态大小也与真人相像,但毕竟是陪葬品,不是公共区域或私人的艺术展示藏品。尤其是展现女人酮体的曲线美和男人雄健的力量美,东方美学不曾涉足的。
“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我驻足过在这座雕塑旁,但一直没想明白,这为什么是镇馆之宝呢?仅仅因为它是希腊的雕塑吗?女神的名字叫做Nike,正是耐克的英文名,那一个著名的弧线的灵感也来自于这座雕塑。十年之后,我终于明白了缘由,女神的翅膀有羽毛的细节,女神从天而降到胜利者的船头,海水微微打湿了女神的衣裙,衣裙的褶皱紧紧地贴紧了女神腿部的肌肉,使人忘记了这是石头。
文化背景
其实,艺术品并不是一个可以单独拿出来就能鉴赏的东西,需要结合非常多的文化元素,看不懂一件艺术品,或许是搞不懂这艺术品后面蕴藏的文化内涵。传世的作品,总会有一些打动人的地方,那就是美对人类的冲击,这种冲击在我们和艺术品拉进距离的时候尤其明显。
或许诚如许多艺术家说的,只要有机会,我们就应该走进博物馆,去亲眼感受这种美的冲击。然后,回去慢慢地解构冲击的能量,解构的过程便是审美能力提升的过程。这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就如不理解希腊文化,就不能理解这些赞颂神的艺术品为什么伟大,为什么希腊的火种点燃了文艺复兴的火炬。不认识希腊和罗马对人体的极度歌颂和赞美,就不能理解宗教束缚下人体式如何由立体变回平面,那是为了远离欲望。
焦虑
我想,如果不是这几年坚持阅读,杂乱无章的阅读,怕是那些困扰自己的问题,到现在都没有答案。面对这个内卷得不得了的世界,我不能不考虑到如何让孩子能了解更多更广泛的知识,原本想着外面的培训班可以做到的,实际上很多培训班老师的知识构成也很单一,教一门课的老师可能并不喜欢这门课,这仅仅是一份工作。
或许只有家长们不断地学习,或许才有机会带领孩子走向更多样的世界。这种艺术鉴赏的能力,本质上就是语文素养,似乎并不能短期速成,只能靠一点一滴的积累。倘若,我们对艺术史不了解,即便去了卢浮宫也是小步快跑,前往名著前打卡,隐隐约约地接受美的冲击。孩子或许也跟着过去,一知半解地学着打卡,而不是一点一滴地感受不同层次的美。
柏拉图说的没错,学习靠自己是无法离开洞穴的,一定是被痛苦地拽出洞穴的,只要这样才有机会看到一个新的世界。
结语
关于未来,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其实压力都在变大,唯一的办法,怕是逼着自己不断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