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其实这两本书也是硬着头皮看完的,看完后对王阳明先生的生平故事多了不少的了解,然而自己对心学的疑问却又多了起来。这篇读书笔记,我尝试梳理一下心学的一些脉络吧。
心即理–《王阳明大传(中)》、《王阳明大传(下)》
王阳明,字守仁,是阳明心学的创立者。这个简答的描述,是我在中学读历史的时候,课本上写的,也是考试要考的。至于心学是什么,阳明先生的生平如何,有何显赫的功绩,其实我是不知道的。多年前,买入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先生的作品时,以为这是一本关于阳明心学和阳明先生生平的故事书,翻开一看,原来是冈田先生关于王阳明生平的历史考证。
我不得不苦笑一声,开始研读,碍于自己古文功底实在不佳,对历史故事的兴趣并不浓厚,因此读这套书花去了数年时间。解释一下,并不是我看得仔细,而是每每翻开阅读几页便生困意,于是阅读的进度总在50页内徘徊。最后,我不得不采用泛读的方法,将困难的部分跳过,只阅读我理解起来不算太困难的章节,终于在挂职结束前,完成了这个任务。
致良知
王阳明在晚年时候,悟得“心即理”的本体是“良知”,“良知即天理”,要靠“致良知”去“穷理”。这句话好像没有什么作用,然而这对拥戴程朱理学的传统知识分子而言,这就是离经叛道,因为朱子理学认为要“格物致知”,用尽一生去“穷理”。
关于“穷理”:
- 朱熹认为,要一个一个地穷尽万物之理,认为无论做任何事,如果不是发于完整的“大道理”,就难以达到良好的效用。简单的说,就是要把天下所有的道理都学明白了,才有好的心性,也自然而然就有好的心性。
- 王阳明认为,老朱不对,按老朱的说法,心和理是分开的。那么按老朱的方法,即使在内部存在私心,只要在外部表现得合乎道理,就是善了。所以,阳明先生觉得,在合乎道理的同时,必须要摒除自己的私欲,在没有私欲的前提下做合乎道理的事情,才是应该做的。
关于“求道”:
- 朱熹认为,读书,读书,再读书;探究每个事物的至善之理。
- 王阳明认为,读书,实践,读书,实践,不断往复;下功夫去除私欲后就会得到天理,心的作用自然体现,学问不从格物而来,是去私欲之后的天理呈现。
求道方法:
- 朱熹认为,静坐沉思来悟道。
- 王阳明认为,生活磨练中悟道。
命途多舛
王阳明先生先后三次带兵征剿流寇、悍匪和叛军,功绩最大的莫过于生擒造反的“宁王”。请辞多次,未被批准,最后病死于偷偷回家的小船上,因此,还被人参了一本,被世宗(嘉靖皇帝)收回了家传世袭的爵位,不封谥号且将心学判作伪学。直到嘉靖四十五年,嘉靖驾崩后由徐阶帮忙平反。自此,阳明心学慢慢地失去了其原有的光辉,又因程朱理学的排斥心学开始式微,阳明先生的后人也鲜有再做学问。一场轰轰烈烈的关于儒释道的思辨,慢慢地淡出了历史。
现如今,每每再提到夫子,或许大家都会想起《武林外传》中秀才的那副穷酸样,口中喊出,“子曾经曰过…”。后来倒是有些儒将,如曾国藩、李鸿章,但再也没有在儒释道的层面重启思辨。遥想夫子当年,东西方群星璀璨,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也提出了西方的“书经”,“自由七艺”,多年后,那一丢丢的关于逻辑和辩证法的不同,造就了东西方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差距。
结语
有点遗憾的是,当我去年专门到修文县去参观游览“阳明洞”的时候,不曾见到心学的痕迹,倒是处处的“格物致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