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世界很奇怪--《牛津通识读本:量子理论》

早上,把电影《奥本海默》看完了,晚上,也把这本关于量子理论的小书看完了。很是应景。

世界很奇怪–《牛津通识读本:量子理论》

这一次,我想结合电影《奥本海默》来一起谈谈自己的感受。奥本海默领导了“曼哈顿计划”这个原子弹研究课题,在预计的时间内造出了原子弹,原本这应该是一个伟大的功绩,然而,我们在历史书上并读不到太多的描述。

科技的反思

电影是著名的导演诺兰拍摄的,整个电影的基调非常阴沉,留给观众思考的东西很多,包括这位科学家的成长历程、研制原子弹时候的非凡领导以及被美国政府抹除功劳和政治影响力的故事,与其说这个电影是一个人物传记,还不如说这是一次关于科学技术的反思之路。

此前,我在《别闹了,费曼先生》一书多次看到了著名的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费曼对奥本海默的评价,说奥本海默的人格魅力极强,科学家们非常愿意在他的领导下攻克难关,每每遇到瓶颈的时候,奥本海默总是能给他们找到努力的方向。总而言之,在费曼眼里,奥本海默就是他的偶像,学术和领导上的偶像,也是因为他,费曼才会同意参加“曼哈顿计划”。

然而,在电影中,诺兰始终只表达了奥本海默的忧郁和多情的一面,或许是为了让观众更好地思考科学和政治之间的关系吧。诺兰始终是一个钟情讲故事,不太愿意表达情绪和态度的导演,电影中的奥本海默与费曼口中的奥本海默相差甚远,很难看出他的出色领导力和超群的学术造诣,反而更多地表现出了他的负面情绪,负面的情爱,负面观点,以及对研制出核武器之后的痛苦和主张限核的观点。对科学的过于坚持,让奥本海默得罪了不少人,甚至电影中表达了他的不当遭遇也是因为不经意的得罪了同僚;对人性的过于坚持,希望通过限制核技术的发展来避免人类社会遭受灭亡的危险,让他得罪了国防部,甚至以为他叛国。

在贵州几年的工作,让我认识到了自己有很多的局限,关于技术和工作的范畴便是其中一个,我远远比不上奥本海默博士,但是他的人生经历确实是可以引发我的思考的,到底要不要坚持技术,如何坚持技术,如何在技术和管理中折衷。虽然我重未离开过计算机这个领域,然而我已经不在一线很多年,手上没有太多的技术,只有一些关于技术的见识和洞见,或许以后我也会主持一些项目,怎么找人、怎么做事都是我会遇到的。在技术的领域,我也是一个暴脾气,我的坚持在这些年里似乎都是对的,我对未来的一些洞见似乎也没有太大的偏差,然而对事情的无能为力却经常让自己经常处于情绪低落的状态。

奇怪的世界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量子领域,只是一个高科技的代名词,也知道这是物理学的前沿。这本小册子的序是李淼教授写的,作为研究天文物理和量子理论的专家,他还是很谦虚地说又重温了一下这些知识,还是有不少的心得的。对于一个理论物理的门外汉而言,我也只是凑个热闹,只是隐约地发现量子理论和混沌理论也有交集,也有一些未知的领域需要学者们去探索。

波尔曾经说过,世界不仅比我们想象的要奇怪,甚至比我们能够想象的还要奇怪。书中讲到的科学研究中的两个不同派系的观点,正是我曾经纠结和难以理解的东西,虽然现在自己想明白了,看到作者这么写,依然是很兴奋的。毕竟我在研究混沌的时候,信奉的事现实主义,所以非常反感实证主义的观点,然而却没有人能告诉我这一点,更重要的是告诉我,其实他们可以融合的。

作者写到,量子世界有两种科学家,一种是实证主义,另一种是现实主义。

  • 实证主义:把科学的作用看作是对观测数据的协调,如果人们能够做出预测,并且该预测能精准、和谐地解释测量仪器的行为,那么任务就完成了。他们的世界,有计数器读数和感光板的标记组成。
  • 现实主义:科学的作用在于揭示物理世界实际是什么样的,这是一个永远也不能完全实现的任务,物理学家是物理世界地图的绘制者,虽然能在选定的范围内找到合适理论,但无法描述正在发展的情况的所有方面。

其实,如果科学仅仅在关联数据,并不告诉我们物理世界实际是什么样的,那么就很难看到花费在这个事业上的所有时间、精力和人力是值得的,它的成就就会显得过于贫乏,不足以证明有必要做出如此大的投入。

如果原子弹没有研究出来,世人对量子理论可能根本不会重视,研究或许更难开展下去,这或许也是奥本海默决定要做原子弹的原因之一吧;然而,做完这样的伟业以后,他的个人遭遇或许让许多科学家对政治寒心了,或许真的如马尔库塞说的那样:美国社会是非恐怖的极权主义。

至少我越来越理解为什么到达美国后,哥德尔和爱因斯坦并没有把自己的工作再发扬光大下去,冯布劳恩也没办法将火箭的技术推到更高的层级。

结语

在我眼里,计算机技术只是20世纪中众多理论的一种集合体,它的诞生和原子弹一样,需要一种载体让大家持续的关注和投入,然而更多的人只是看到有形的芯片和实用的软件,漠视了它后面的各种哲学、逻辑学和数学的含义,如果不在这些基础理论上有延续和发展,我们自己的计算机产业怎么能另辟蹊径杀出一条“遥遥领先”的血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