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依然是在单位的图书室,看到了这本列入了书单的名著《悉达多》,作者是著名的作家赫尔曼·黑塞。他还有另外一本也非常出名的作品,叫做《荒原狼》,没错,这也在我的书单里头。
悟–《悉达多》
黑塞出生于1912年,这不得不让我联想起另一位作家,茨威格。成长于西方当年所谓的最美好的时光,见证了最残暴的战争。不同的是,茨威格生活在政治漩涡中,黑塞则像隐士一般住到了瑞士。茨威格有一种“兼济天下”的情怀,黑塞则更偏向“独善其身”的选择。或许是茨威格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抱负,总希望把世界调回那个美好的老时光,奔走努力,不断地战斗,和纳粹周旋,最后选择了自杀。黑塞的父辈研究过印度哲学,或许从小就开始影响了他,在东方哲学中找到了自己的平静。
或许《悉达多》就是一本这样的书,而且是写给欧洲人看的东方哲学小书,抹去了印度教和佛教中玄幻的部分,留下了佛陀关于涅槃的重要观点,如何从各种苦海和尘缘中解脱出来。这不是一种盲从,不是一种说教,更不是一种宗教,而是发自于内心的平静和觉悟。通过所谓的爱,对这个世界真真切切的爱,不执着执念,求得解脱。
他和朋友果文达一起寻找真理,遇到了佛陀后,果文达选择了皈依;乔达摩则选择继续修行,其中拒绝皈依的对话非常的有启迪,也正是贯穿了整本小说的主线:
我的自我只是表象地、虚假地得到了安宁和解脱,实际上它却继续活着并在长大,因为将来我会有自己的学说,会有我的追随者,会有我对您的爱,会使僧侣集团变成为我的自我。
因为乔达摩觉得自己并不是真的觉悟了,而是跟着佛陀这么去做和这么去说而已。他更一针见血地说出下面的话:
您已经找到摆脱死亡之道。它是您由于自身的探索,遵循自己的途径,就是通过思索、通过禅定、通过认识、通过证悟所获得的。您获得它不是通过讲经传道!这就是我的想法—噢,佛陀。没有谁能够通过讲经传道获得解脱!
乔达摩坚定地认为,靠模仿是无法得到解脱的,自己心中的真正的欲望和迷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答,而只是被所谓的说教暂时忘却了,那些深埋着的欲望总会爆发的。这个感触或是黑塞在德国经历了一战和纳粹的洗礼之后,愈发地深刻。
黑塞给出了他的选择:
我要继续漫游的原因—倒不是为了去寻找一种另外的学说,一种更好的学说,因为我知道并不存在那样的学说,而是为了脱离一切学说和一切老师,独自去达到我的目标,或者死去。
所以,和佛陀告别之后,乔达摩体验了一段情欲和金钱都特别富足的经历,而且得到了众人的认可,让他逐渐迷失了自我。失足掉入水里的时候,频死前得到了一些感悟,恰好路过的果文达救了他。因为经历过,所以才能放得下,这次经历让乔达摩继续了修行。当发现了自己还有一个孩子的时候,想着要为孩子做点事而孩子疯狂抗拒的时候,让他回忆了过去,最终放弃了对孩子的控制,让他自由成长。
世界本身,这围绕着我们和我们心中的实际存在,从来也不片面;从来没有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或者整个轮回,或者整个涅槃,是完全神圣的或者完全罪恶的。只是看起来像这个样子,因为我们让虚幻慑服了,以为时间是个什么实在的东西。
人终究是人,在没有真正经历一些事之前,是不可能拥有真正的觉悟的,并不是苦行僧一样苦修,就能达到佛陀的修为。果文达,至死都是佛陀的一名弟子,而成不了佛陀;乔达摩,在走完自己的修行之路后,走向了涅槃和解脱。
结语
修行,要修身且行远。爱自己,爱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