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在脱产的学习中,无意间和同学聊天说到传统文化的话题,提到了传统文化的底座到底是什么?现在我们知道的又是什么?从先秦到清末,传统文化中有没有什么概念是一以贯之的?程朱理学为何重要?心即理的理是什么?聊开了之后,发现我只有听的份,毕竟确实不懂。不经意间,看到图书室有一本《气的思想》,发现原来是几十年前就出版的老书,现在又再版了,更重要的是开篇的提问,确实也让我回答不了,于是便饶有兴致的把它翻完了。
气不打一处来–《气的思想》
开篇就说了“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讨论得最多的事情,从先秦到宋明,再到清末,乃至现在,关于气的成语有非常的多,可是什么是气呢?不同时代的古人是怎么想的,后人又是怎么样一步步在先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传承的呢。重点是倘若不知道过去的人怎么看,这个事物怎么变化,又怎么能理解现在人怎看呢?
这确实是个好问题,此前刚刚整理完熊逸著的《王阳明:一切心法》,认真的思考了阳明心学的源头、发展和壮大,更重要的是为何与程朱理学不一样,但所谓的理学又是什么,其实我是不明白的。当我看完这本书之后,多少是有点明白这个故事的脉络,更重要的是,能区分什么是黄老学说,而什么又是理学了。这一篇读书笔记,主要是整理一些基本的论述,以及记录一下自己的感受。
冷知识杂烩
所谓《律书》,既是法书,又是数书。律,不是单纯的法,⽽是可使⼈感动,物感应的法。毕达哥拉斯说过“数⽀配万物”,⽽司马迁则认为“律⽀配万物”。⽤三分损益法⽣成的⾳阶,除数以外就什么也没有。在韩⾮那⾥,法和⼼是对⽴物,但在司马迁那⾥,法和⼼的统⼀则是律。
先秦时代道家的“⽓”论,将其⼤致区分⼀下,可分为⽤“⽓”来说明世界之始,天地开辟和万物⽣成的宇宙⽣成论与在天地宇宙间禀⽣的⼈怎样保全⾃⼰之⽣,⽤“⽓”来说明怎样得到“—受其成刑,不忘以待尽”《《庄⼦•齐物论》)之睿智的养⽣(或养性)论两部分。⽽宇宙⽣成论的“⽓”论和养⽣(性)论的“⽓”论尽管⼤致被区分,但在其根基上还有着相互的关联,在终极上仍可视为⼀体之物—这被认为是道家“⽓”论的特点。
所谓黄⽼思想,就是黄帝和⽼聃的思想。…黄⽼思想是以法家和道家“术”的思想为中⼼,对兵家也很关心。…喜怒哀乐必定会以某种形式在外部表现出来,由于怒、⾎⽓和争⽃是必然的连锁反应,所以有怒⽓就不能终结争⽃。如硬要压抑争⽃,就会⽣病。这也就是说,健康的⼈⼀旦发怒,争⽃就是必然的了。…黄⽼思想和道家思想不同之处,就是肯定战争。…“虚⼼”⽽消除喜怒哀乐,⾃然就可省略所有繁琐的礼乐兵刑,实现清静⽆为政治的黄⽼思想。
董仲舒发扬的是《公羊春秋》,它是彻底地站在“⼈”的⽴场,除⼀、⼆个例外的记述外,严守天⼈分离的界限。事件的说明中,但《公羊》没有援⽤阴阳五⾏的情况(只出现过⼀次“阴”)。《公⽺传》对《春秋》的解释,就是这样,以社会现象作为主要内容,这也就意味着,正如《春秋》解释者们所想定的那样,孔丘关⼼的,完全是⼈伦的世界,⼈道的问题。…并全面采用阴阳五行思想来解释《春秋》,根据天人相关学说,在阴阳五行的原理中寻求休祥灾祸的根军。
完成了理⽓哲学理论的⼈是朱熹。朱熹在理⽓⼆元思想中把⼆程,尤其是程颐之说;在把⽓作为万物的物质性根源这⼀点上将张载之说;在阴阳中纳⼊五⾏认为由此⽽⽣成万物这⼀点上把周敦颐之说,作为主要的内容加以采纳,将这些综合⽽集其⼤成。当然,不是单纯地汇集周、张、⼆程之说,还加上了朱熹独⾃的见解,尤其是确⽴理的概念,明确理与⽓的关系,在阴阳之⽓上新加上五⾏之质这样的概念(把质与五⾏固定地结合起来的也是朱熹)、确⽴了作为物的构成成分的⽓质这⼀概念等等⽅⾯。
朱熹认为,理⽓必定是同时的存在,⽽要归根到底的话,则是理在先。这⾥所说的“先后”,是以⽣成论的时间先后为主来论述的,可以认为,作为存在论的理论性的先后,也是⼀并被考虑进去的。在宋学中,与理、⽓相⿍⽴的原理是⼼。在⼼学的⽴场上,通常⼏乎不把理⽓论作为问题,也就是不关⼼物的⽣成和存在问题,⽽专把有关于⼼的修养法作问题。即使⼼学的代表性命题是“⼼即理”,但这个理也不是存在论的理,⽽是关于⼈的⾏为的道德的理,所以也决不是要提出⼼不是⽓⽽是理这样的主张。
一旦变成了教科书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原本百家争鸣的时代,经由董仲舒这么一折腾,变成了独尊儒术了,很多先秦的学说在他觉得有用的时候都规整过来了。《易》到底是儒学还是道学,亦或是黄老之学?无论如何,如果不深究这个世界是怎么来的,有什么规律,能怎么用的时候,大部分的学说都无以继承和发扬下去。如果用马克思·韦伯的观点是,这就是是“祛魅”以及“诸神之战”的过程,气是中华传统文化一以贯之的话题,不同只是在于气是什么,怎么来的,如何用。
不得不说朱熹确实做了很多的努力,融合前朝的知识,在前人的基础上做了自己的探索。然而,变成了科举教材之后,原本先进的理念,变成了权力的敲门砖,假借道理的名义谋自己的福利,诚然如《大明王朝1566》里胡宗宪说的“圣人的书是用来读的,而用来办事百无一用。”因为程朱的理学确实有点伟大,所以它的挑战者阳明的心学,才有了更大的意义。毕竟当被实力强大的一方承认是对手的时候,自己的实力也就瞬间飙升了。
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会觉得心学有点跑牛角尖了,更理解为什么李约瑟会有经典的发问,原本离现代科学的发源已经不太远了,为啥突然就渐行渐远了呢?或许这就是我们读理工科的观点,出发点是跟西方的科学进行对比。站在文科的观点上确实,能从道德和西学的不足中,找到突破点,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就是一个老梗“站在道德的高地上”。
不得不提的是,这是一本由日本学者研究并撰写的书,后翻译入国内。在序中,译者谈到先师们因汉学的中心在法国和日本而痛心不已。原本是中国自己传统文化且文化亦未曾中断,为何异国他乡竟有汉学,且西人们自诩为中心?然,这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体现吧,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中国人的文化,也是整个世界的文化,书中也看得出学者认真的考证和独特的思考,这是一种严谨的做学问的精神啊,值得我们学习。更是值得,我们这些连传统文化的一些基本点都说不清的年轻人学习。
结语
为此,拟了一个“气不打一出来”的标题,似戏谑,似自嘲,似致敬,重点是看读者们怎么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