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道是无晴却有晴--《长安的荔枝》

《长安的荔枝》果然是一部短小精悍的小说,花了不一会儿的功夫就看完了。剧情不算复杂,故事翻转得也不算多,但看完之后会让人长舒一口气。感怀主人公的兢兢业业,九死一生;倾心于阿僮姑娘的有情有义,敢爱敢恨;无奈于大唐的繁文缛节,积弊丛生…盛世的大唐从此开始走向衰败,留下的是无尽的哀伤。

道是无晴却有晴–《长安的荔枝》

我对历史的认识和了解并不算太多。提到唐朝,想到的恐怕也就是所谓的大唐盛世、贞观之治,还有那些风流倜傥、不拘一格的诗人,不得不说那都是中国的文化名片。多年以后,从中国出去欧洲美国的国人,也自称唐人,聚居地也叫做唐人街。很多时候,登上屏幕的影视作品,大多都是皇家故事,有勇猛权谋,也有风花雪月。作为一部历史架空小说,《长安的荔枝》讲述的是小人物的故事。能被历史记住的小人物,实在太少,能被历史记住的水果,似乎更少。荔枝和杨贵妃的故事,大伙多半不是从历史书上认识的,而是杜牧的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千里之外

广东的荔枝好吃,全国人民都知道了。那座绵延粤地千里的南岭山脉,千百年来成为了南北通行的天堑,难得有张九龄入朝为相,才有机会修出一条驿道。然而,将离枝3天便坏的岭南佳果加急送至五千里外的长安,在1000多年前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有不可能的任务,只要是和性命相连的,几乎都有解决的办法。岭南的鲜荔枝送入骊山,也是能办到的。

我们的史书,记录的多是皇侯将相的功与罪,而像鲜荔枝是如何被完好地运至皇城,按照古人的习惯,是不会被记录的。记录的多是事件什么时候发生,定性如何。形而上的,认真记录;形而下的,不入法眼。运送鲜荔枝,至少涉及了物流、农学和保鲜等方面的技术,而许许多多曾在历史上有过记录的工程和技术的故事,相当一部分都失传了。毕竟,和权力比起来,工程和技术不算太重要,只要有鞭子和刽子手,几乎没有搞不定的事情。

功成

如果运鲜荔枝仅仅只是一个技术和工程的问题,那也不是太大的问题。作者马伯庸花了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在讲述主人公是如何找到破解这个技术和工程难题的方法,并做出了论证。剩下的三分之一的篇幅,讲述的才是精心动魄的情节,同僚刺杀、宦官夺功、推诿扯皮、失信于友、违背初心,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作者说一事功成万头秃,古今做事都艰难,抢功、使绊子和说风凉话的比比皆是。

对于故事的主角来说,光有做事能力是无法张罗六部九寺人马来为圣人办事的,只有拿到卫国公的腰牌后才有了转机。转机归转机,真正的可怕在于真的做事的时候,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链条,都会出错,有的错可以预料,有的错是晴天霹雳。事情往往就坏在这里了,为山九仞而功亏一篑,做成一件事很难,坏掉一件事只需要一个绊子。

孤独

荔枝终于献给了圣人。然而,原本支持自己的商人,却因一场误会险些送命;一直支持自己的阿僮,荔枝树几乎被挖空。功劳最多的朋友,受的伤害却最深。作者还是善良,让主角心里不安,备受煎熬,而不是让他原形毕露,飞扬跋扈。回到长安,他没有借此邀功,独占差事,同流合污,大肆敛财。

借主角之口,马伯庸大骂卫国公定下运荔枝的活却不从国库中拿钱,而是延长了驿站的账期,加征了劳役,并且将所得的财银的一半用作运荔枝,一半给了圣人做零用钱。原本活不过这一集的主角,还是被作者写活了,并悄悄地告诉大家操盘手原来是高力士。主角流放岭南荔园,用余生偿还友人阿僮的荔枝债,逃过了安史之乱的血腥屠城,算是善报。

结语

再过几个月,便又是一年荔枝红透时。当荔枝入口时候,心中总不免想起马伯庸笔下的这位仗义的小人物。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