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通过布朗运动看世界--《佛畏系统》

最近把万维钢的《佛畏系统》给看完了。原本从图书室立借回来的,看了几页后发现,这书值得买。于是便下单买了一本,很认真地看完了。作者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物理学家的理性人范例,尤其是借助系统理论的观点来指导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学习数学和物理,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要么就是搞论文,虽然理科生会在工作和生活上用上一些自己的专业,但是生搬硬套的多,木讷死板的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理科生思维通常都是被笑话的,因为过于脱离实际,且为人过于单纯。

通过布朗运动看世界–《佛畏系统》

作者万维钢可不是理论派、脱离实际的物理学家,而是一位能将科学理性思维付诸于日常工作生活的人,并非生搬硬套、炫技耍酷,是能够用数学和物理工具戳破日常许多惯性思维和固化思维的人。像他开篇就说:

绝大多数人在事情的沉浮中一惊一乍,偶尔有人敢问一问事情的原理,只有极少数人能够统筹一些事情,取得生活的掌控。想要不被生活安排,就得主动安排事情…必须以俯视的姿态,系统性地考虑一系列的事情,需要系统思维。

价值观审美

作者说很多人读书只是读了个价值观审美,遇到事情只会感叹,对命运除了恐慌就是抱怨,美其名曰,“懂得很多,日然过不好这一生”。对这样的观点,王阳明的回应很明确,这就是没学懂!真的有学问,其实是不会陷入恐慌和抱怨的,有学问的表现是有办法、有底气和有掌控感。

理解世界,第一步是理解因果,事情为什么会发生,一定有原因。然而,费尽周章了解了原因后,我们就能掌控局面了吗?大部分的时候,还是做不到的。首先,我们只能了解到事实的一部分真相,我们没有上帝视角,是看不到全貌的;第二,命运是不由我们掌控的,很多事情的出现,从来不在剧本里;第三,很多人对科学的认识是固执和僵化的,未曾真正地用数学和逻辑演算过。

作者提出,面对不确定的世界,我们可以用系统性的思维,考虑各种情况,允许事情在一定范围内变化而不会脱离自己的框架,获得掌控感。作者用赌徒和赌场来做例子,前者会随着每一场赌局的输赢大起大落,后者只把控赔率就能稳赚而不在乎单局的输赢。书中说生活的每一类问题,都可以建立一个应对系统,分别是职业发展、学习研究,、日常做事、情感人生和社会。

职业发展系统

关于权力,外向型的人会更容易获得,原因有三,善于社交、精力充沛和执行果断。传统的那种“做坏人”去欺负别人会招人恨,对手下严格、公平派工和赏罚分明只会让人害怕而不是憎恨。权力的获得来源于四个维度,通过强势支配、政治行为、公益行为和声望行为来获取,少一个都不行,所谓的能力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如果觉得自己有能力而不去往那四个维度靠拢的话,最好面对现实:你可能获得不了权力。

关于利润,有赖于风险决策,而不是具体的企业行为。后者是可控的,有办法实现的,因为生产、采购和营销的成本可控的,只有决策者做对了决策,才有可能获得利润,不然辛辛苦苦努力一直干,也没犯错,也不会有什么利润,哪怕能力超群。决策面对的风险更多的事不确定性,如果这个事情是确定的,利润就非常的有限,除非这本身不是通过市场行为获得的。人生最根本的是在价值领域探索,努力发现新型的价值,而不是照着现有的价值观把生产和享受最大化。

自由的探矿者模型,在自由矿区中大部分是铁矿和铜矿,还有少量的金矿,探矿者挖到什么矿就获得什么价值的回报,所以挖什么和在哪里挖自己决定的,有可能暴富也有可能什么都挖不倒;稳定的铜矿工模型,在一片储量极大的铜矿里,有机构愿意高价买铜矿,矿工只需要每天去挖一些矿就有不错的收入了。后者不会暴富,但未来可控,做投资没事,但做科研就很可怕了,因为有了论文的要求和短期的诱人项目,很多人就不会去自由矿场区挖矿了。挖铜矿是容易的,因为它主流,可以跟风,只要勤奋就行,甚至不需要聪明。自由和稳定互相矛盾,声望和位置是两种追求,创新在本质上不可控,真正的科学家和创业者都是反叛者。体制化的学校教育和按部就班的工作把人驯服的太老实了,人们搜寻好东西的主动性就会太低,这就是现状。

学习和研究系统

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每一本书都讲些什么,而是建立一套自己对世界的“认知感”。书读得越多,敏感度会越高,能够体察到细微的差别,这个只是新不新,研究方向有没有前途,结果有多大价值等等。读书要选择“熟悉+意外”并存的书,一方面能让现有的认知产生共鸣,另一方面还能让你感到有些许意外,这就拓展了你的认知感了。

学习与研究都绕不过的就是调研,遇到问题不解可以问搜索引擎,现在还有需要万能的语言大模型,但是要用好这些工具,往往是需要功夫的。因为这需要我们重新识“知识”,自己知道的一直知道,还一种就是暂时不知道,但有能力去找到。调研就是要从一点线索切入,深入挖掘一组高质量、可信度高知识,用好的表达形成自己的观点。

卓越的搜索者调研一个问题可能要花很长的时间,但是他开始的时候就有了逻辑脉络清晰的调研线路图。作者给出了一个五步法:

  • 第一是读书,读该领域的畅销书、热门书、有专家视角的书、专家写给专家的书和领域内关于未来走向的书。重点要关注这个领域的历史叙事,大图景是什么,一直困扰人们的问题是什么,解决了多少,现在关心的事什么;其次是相关的术语和行话都是什么,最重要的是要找到你感到兴奋的点和可以下一步思考的东西。
  • 第二是采访专家,对专家精通的问题进行了解,而不是通过专家开始全覆盖的了解。
  • 第三是到达前沿,那些没有公认的答案且还是教科书空白的地方,这是自己可以着手的空间。
  • 第四是形成观点,要反复考虑各方的意见,自己给出独特的、合适的且不人云亦云的观点。
  • 第五是完成叙事,将前面的调研材料融合成一个思维模型,独立讲述故事。

最后要预防的是固步自封和教条主义,从屠龙者变成恶龙。教条主义是创新者的大敌,普通水平的专家往往会陷入专业的条条框框里出不来,只有真正的高手才知道那些教条是如何产生的,才能看见专业的约束边界,才有可能突破那个边界。

日常做事系统

不要被小事压垮,这真是一句叫人泪崩的话语。小事,作者换了个表述叫做慢性日常麻烦,就是每天在生活里遇到的麻烦,虽然不大但是很费心力,然后一件件接踵而来,就这么压垮了英雄,磨平了年轻人的心气,破灭了小情侣的爱恋。这些小麻烦带来的影响不但在情绪和工作表现,还会影响健康缩短寿命,因为这种情绪会将人带入感到威胁的战斗状态,容易得心脏病,且情绪的累积会压垮骆驼。

真正的麻烦不是麻烦本身,而是面对麻烦的反应。鸡汤文看得再多,遇到的事情一样要处理,而不是忽略,首先的善于内观自己的情绪,其次小确幸可以中和小恼火,最后客观地看待事情而不是将它视为对自己的挑战和敌视。作者建议,时不时在陌生的地方小战斗一下,也是一种解压的方式,当然不是没事找事,而是不忍气吞声。

将“必须做”的事情早点做完,始终领先自己的时间表,获得多一些“余闲”。一方面能让自己活得更自在,另一方面也可以获得冗余,面对那些突如起来的小麻烦,再者才有可能将自己从战斗的模式转变成平和的模式。

完美是一个很贵的东西,没有漏洞的系统,不见得是最好的系统。最好的系统应该在减小的损失已经比不上付出成本的时候停止优化。安全的系统,应该有缓冲区、有余闲、有稳定的回路,安全的意识是主观的,安全的系统才是客观的,两者结合在一起,才是合适的。

情感人生系统

人的愿望有两种,一种是欲望另一种是渴望,欲望是价值观的延续,而渴望有可能会发展出一种新的价值观。由于人的价值观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旦有了经历和思考,人原本的价值观就有可能发生变化,所谓的“理性人”,其实每个时候的状态都未必一样。

关于黑马,作者提出如果一个人一开始就想好了这辈子要做什么,不太可能取得特别大的成功;反而是一开始走错了,后来才找到人生目标的人,更容易取得高水平的成功。真正的人才,都有黑马的气质,一方面是追求“做自己”,另一方面是没有长远的目标。经历复杂,思想才能复杂;思想复杂才能想大事,经历简单、思想简单的都是“工具人”。

野心和内心,搞的哪怕是纯粹的艺术,要出成就被世界认可,需要强大的野心;野心又有破坏的力量,可能会破坏内心,变成追逐外界奖励的机器;需要有强大的内核才能控制力量。读书人和财富世界的相处之道,就是既要努力地练习,又要防止走火入魔,避免被虚假的体验迷住,要追求真理就要明白自己想要什么。

社会是个大系统

奖励强化制度也不是一个完美的制度,制度能起正向作用的都会有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工作能量化,通过计时或计件;二是工作任务都是简单的;三是属于短期任务,长期任务未必生效。奖励会提供一个边际效用和明显的外在动力,而且还有可能会伤害内部动力。对拿不到奖励的人而言,其实是一种惩罚,这种惩罚有可能会破坏团队合作,鼓励简单行动,回避探索,降低工作的兴趣。作者给出一个办法,“慷慨而公平地支付报酬,尽量确保不要让人们觉得受到了剥削,然后竭尽全力地帮助他们忘记金钱”。

结语

通过作者的行文,其实可以了解到,我们遇到的很多事情,或许都有专家研究过并给出了一些相对科学的建议,大部分时候我们一个是太相信自己是对的或者太相信主流观点是对的,忘记去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做法;另一方面是,我们即便想了解更好的做法,但是缺乏深度调研的系统模型,难以在浩瀚的资讯中找到能让自己参考的观点,尤其是在短时间内找到。

多读书,总归是好的。不过,能够用好大模型来做深度调研,也是一个简洁的手段,但是这本身也是一门技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