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重温入行时刻--《我能做软件工程师吗》

花半天时间,把这本从图书馆借回来的书给看完了。我并不是这本书的目标读者,严格来说,我是以一名家长的身份来读的这本书。虽然如此,我还是有不少的心得体会,或许借着阅读这本书的时间,重新审视了一下自己的职业生涯,给自己二十多年的职业生涯打个分。

重温入行时刻–《我能做软件工程师吗》

当孩子准备面临小升初的时候,如何与他一起规划未来,便成了让我头疼不已的问题。回顾自己上大学,毕业工作,几次跳槽的经历,觉得自己的经历似乎不太足以给孩子参考。因为当年也是懵懂无知,面对人生未来的去向,抉择极为儿戏,自始至终也就只有软件工程行业的一丁点经验,对于其他行业的了解,几乎是零。得到最近出版了前途丛书,针对十二个行业,根据访谈推出了《我能做XX吗》的职业选择指南,为了看看这套书好不好,所以特别选择了自己最熟悉的行业入手。

自我评估

翻开这本书的时候,那些似曾相识的描写,那些直冲心灵的体验,把我带回了还在象牙塔的年代。我的人生经历,跟书上介绍的非常类似,认真地学专业课,自己花时间研究编程语言,不断地在工作和项目里思考如何能有进步。阴差阳错间,我从一个乙方便成了甲方,显然是被动地从书上提到的从技术变成管理的岗位。这种管理岗位,又不同于在软件企业的管理岗,当中的感受也就是五味杂陈了。

然而,如果参照书中的描述,我还算是一个合格的软件工程师的,能够搞新需求,能够修前人的bug,也能和测试运维平和地对话,在当年互联网资讯不是太发达的时候,已经能通过自己的积累和搜索引擎,解决了不少未曾见过的技术问题。只不过,没在一个发展迅速且高手林立的大厂呆过,进步的速度明显不够快。不过现在,远离了一线研发工作十多年,还能不能算上一位名符其实的高级工程师,我还真没有底。书上谈到的一些高阶的能力,也就是工作了3-5年应该有的能力,我自认还是有的。

更多的是站在了用户的角度,来思考如何设计和开发软件,更重要的是充满着许多不确定因素的时候,如果能保证项目基本达到用户期望,经验有很多,教训也有很多,但“技术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这句话我还是有很多的感悟的。总得来说,转到了管理岗位,确实要舍弃了很多原本的爱好,毕竟自己还不是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时候,转的管理岗。就技术谈技术,能够勉强的比以前稍有点进步就不错了,毕竟没有退步到连程序都不会写的地步。

35岁不是坎

很多人都对我说过,幸亏我不在研发,不然还得面对35岁的坎。我的回应是,我不属于那种年纪到了35岁技能还是25岁的人。只要热爱着行业,用心专研技术,是不会遇到35岁的坎的。因为热爱,一定会负责任地把活干好,也能及时地关注技术的变化,会有属于自己的关于行业发展的认知和见识。

书上的观点是,软件行业不存在年龄上的坎,只存在能力上的坎,软件行业的天花板很高。如果天天本着“活少钱多离家近”的观点,不注重能力和水平的提升,不关注行业的变化,对业务不做深度的思考,当然就会有危机了。资深的工程师不止掌握一门语言,知道架构语言与业务的契合情况,具有思考、总结和抽象的能力,这些能力穿越周期,不会因技术的变革而受影响。如果行业趋势变化了,技术代际变化了,工作的内容还不变化,那就必须得看看是不是需要换一份工作了。

只做对公司有利的事

另一个让我有思考的观点是,不同的团队,不同的业务部门如有了冲突和矛盾,应该用什么作为出发点。书中提出的是,“只做对公司有利的事情”,而不要在公司的正常运行的时候使绊子。是人的地方就有讲话,这话一点不假,一味迁就他人和故意对着干,其实都不会是长远对自己有利的选择。遇到矛盾的时候,考虑公司有利的方向,把做事的原则给标准化,终究公司是得利的。公司得利的前提下,自己所谓的坚持或者委屈,才有正面的意义,不然在办公室政治的大环境中,容易一起受伤。

结语

不过,即便我能看懂这本书,我依然没有办法让孩子坚定地走向软件工程师这条道路。毕竟得先把语数英学好,能够在考试的时候有理想的成绩,才能有所谓的下一步。不然,做家长的,根本不知道下一步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