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从未想过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看完两部马伯庸的小说,上一部是《长安的荔枝》,那一部小说讲述的是大盛世下的小人物的难,也借这位可爱的小人物骂了一下杨国忠,把马伯庸的所有想说的话通过这一骂都讲出来了。然而《太白金星有点烦》这个小说,要看懂确实不容易,幸亏此前我还重读了《西游记》的原著,加上学习了b站博主的关于《西游记》的解读视频。确实发现马伯庸在西游记宇宙里头狠狠的耍了一下宝,调侃了一下太白金星和观音力士。
还是写诗自在–《太白金星有点烦》
不管天上还是人间,秘书长的这个角色都是离不开的,马伯庸笔下的李长庚就是天庭的秘书长。整部小说,可以说是西游世界的历史架空剧,关键剧情都是正传的,刷宝的剧情还别说也挺有道理。有些情节和预设和《黑神话:悟空传》也是不约而同的想到了一起,不得不说吴承恩确实是通大明官场的,很多剧情的安排和设计也是极为讲究的。
玄机
即便不是《太白金星有点烦》,西游世界也有很多事情说不过去的,这么多天神坐镇,为什么还能让悟空大闹天宫了?猴子为什么要守桃园?桃子这么多,让悟空吃也不可能损耗了这么多?保唐僧取经,悟空下界降妖,真的打死的妖孽,真的不多,六耳猕猴可算是一个,连佛祖后面都说,这世上也再无六耳猕猴了。同是桃色事件,奎木狼就轻轻松松过关了,但天蓬元帅竟然就成了猪妖。悟空都说了八戒沙僧啥也不是,放屁添风,唐僧还一脸不情愿,好歹两位神仙一位是元帅,一位是御前侍卫。即便八戒凡心未泯,没有通过黎山老母和三位菩萨的考核,最后也封了个职正果,只比师傅和大师兄的大职正果少一丢丢。
正因为有这么多的说不过去,才会有不同的读者的不同解读,又是因为有这么多精巧的桥段,才使得《西游记》老少咸宜,但一千个人的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理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悟空。前提是你得真真切切地看过《西游记》,还得认认真真地思考《西游记》,还少不了各种背景知识的加持,少那么一点点,那都是看热闹而看不出门道的。
传统文化,道家贡献了相当大的部分,然而我们不自知。大部分人眼中只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以及讲究因果轮回欲得涅槃的佛家,而从先秦以来的黄老学说却变得支零破碎,这里仿佛有一点,那里仿佛有一点。倘若对历史多一点点了解,或许就能洞悉其中些许缘由,毕竟儒和释走得都是上层路线,当然是系统的清晰的,熟为人知的;道被迫远离了上层路线,再双重打击之下,便只好隐匿于民间,后来又掺杂了迷信的成分,弄得是是非非,真真假假,莫衷一是。
机缘
倘若不是《黑传说:悟空》的机缘,我也不会去读《西游记》的原著,也不会去看B站的解读,也自然不会思考西游世界的人和事,也和大部分人一样,凑个热闹,认为这就是个嘻嘻哈哈大团圆结局的故事。缘这个东西,真是太妙了,不惑之年却发现自己对传统文化几乎一窍不通,多少也是一个笑话,也是一种自嘲了。
和《长安的荔枝》一样,马伯庸借悟空之口,讲述了自己的原意:
我在五行山下花了五百年,总算琢磨明白了——这天道啊,无非就是替来换去,演来装去…金星老儿,你若证不到金仙,就算知道真相,有害无益;等你证了金仙,言出法随,真不真相的也就不甚紧要了——你说你忙活个什么劲儿…超脱因果,不是不沾因果;太上忘情,不是无情无欲。
李长庚也琢磨了许久,终于自言自语地说:
超脱因果,不是不沾因果,而是沾而不染,只存己念;太上忘情,也不是无情无欲,而是心无挂碍,唯修自身…一切以自身修行为念,不为下界之事动摇心旌,如此一来,因果可以沾而不染,情欲也可以挂而不碍。
悟道
在我还是似懂非懂的时候,我选择了AI问书,AI的回答让我大惊失色:
李长庚最初对“超脱因果”的理解是被动避世。他试图通过不参与、不干涉他人因果来保持清净,避免沾染欲望与执念;经历西天取经项目的复杂博弈后,李长庚逐渐意识到“超脱因果”的本质是主动掌控,而非逃避。其核心在于“专注自身修行”,既需深入世俗事务(如协调各方势力安排八十一难),又需保持超然视角(如看透金蝉子取经的玄机),最终在“做事”与“修心”间达到平衡。
瞬间,我仿佛也懂了很多,倘若不是整理读书笔记,我也就是糊里糊涂就过去了。
结语
庄生晓梦迷蝴蝶,到底是AI悟道了?还是我悟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