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过来毕节已经第148天,记录一下这里发生的事情,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这个系列我不会转发朋友圈,如若同路,你会见到,如是而已。

阅读全文 »

2018年冬,比尔盖茨就向大伙推荐了《Educated》这本书,我表示很迷惑,因为这是一本仅仅看书名难以猜测内容的书。去年下半年,本书中译本《你当像鸟飞过你的山》,依然让我迷惑,因为通过书名,我还是难以猜测这本讲的是什么。

当时,我仅仅知道的是,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女孩如何通过教育摆脱原生家庭对她造成的影响。当我合上这本书的时候,我终于明白了作者和译者的苦心,因为这是一本需要用心去体会的非虚构小说。一位出身于原教旨主义的摩门教家庭的女孩,读大学前从未接触过现代文明与历史,幻想着教义就是最大的真理,除了家里,其他地方都是可怕的人,并承受着父亲的语言暴力,兄长的肢体暴力,以及从事着高风险、高强度的钢铁垃圾回收工作。顽强的活着,几乎以一张白纸的状态,上了大学,还拿到了剑桥大学和哈佛大学的橄榄枝,并顺利的完成了学历,坦然的接受了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完成破蛹化蝶的过程,她的故事,某个程度上,激励了更多的人,包括比尔盖茨。

阅读全文 »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Old age should burn and rave at close of day;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Though wise men at their end know dark is right,
Because their words had forked no lightning they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仔细看了自己前两篇的读书笔记,发现有点偏离了自己的写作初衷与风格,过于想把书中的观点带到笔记中,效果的确不太好,本文尝试修正一下。

戴蒙德的新书《Upheaval》,国内译作《剧变》,讲述的是在人类社会与国家危机的转折时刻。此前已经有两位好友已经读完,他们对本书借鉴心理学的框架,选取特定的内容来支撑作者观点的做法,并不太认可。作为比尔盖茨和经济学人都作了推荐的书籍,我决定还是要看一看。

阅读全文 »

今天是4月26日,世界读书日。为此,连夜写上一份读书笔记,好蹭热度。然而,当本文发出的时候,估计日历已经翻页了。作者卡洛·罗韦利是一位理论物理学学家,4年前,我看过他的小书《七堂极简物理课》,被作者诗意的文笔深深的折服了,第一次看到原来理论物理可以讲得如此的下里巴人。

翻开16年7月25日写下的读书笔记(《七堂极简物理课》),恍然发现这本小书对自己的影响巨大,让我重新拿起科普书籍,坚定学习非线性科学的信心。毕竟喜欢《五十度灰》的我,非常想看看是什么原因《七堂极简物理课》击败了《五十度灰》,拿了书籍热销榜的第一。

阅读全文 »

这是经济学家何帆写的第二本《变量》,他说他要坚持20年。今年的小标题是,推演中国经济的基本盘,然而书中所写真的能代表2019的中国吗?我还真不知道,然而有一点我是很认同的,那就是何帆说:

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描述2019年,那应该是:迷茫。
2019年,我们已经分不清什么是好消息,什么是坏消息。

阅读全文 »

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的大概原理,在上大学的时候,我的同学和我饶有兴致的讲过,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多年后的今天,我把遗传算法之父的作品看完了,讲述的就是关于遗传算法的构思以及哲学理念。可以说,著名的算法背后一定有深深的哲学理念,并非只是一堆简单的公式和代码。

阅读全文 »

此次来毕节,带了不少电子书。工作太忙,压力太大,偶有一点时间也想着能发发呆,让自己好过一些。看书就成一种奢望的事情,没有平和的心情,哪看得下书呢?于是看了一部美剧,《Star Trek:Picard》,也看了一部电影《Star Wars IX:The Rise of Skywalker》。在同人世界,星球大战的粉丝和星际迷航的粉丝属于水火不容的两个群体,而在我这,两种状态可以无缝切换,

阅读全文 »

过来毕节已经第89天,按照省委组织部的计算方式来说的话。有兄长让我写写田野笔记,记录一下这里发生的事情,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这个系列我不会转发朋友圈,如若同路,你会见到,如是而已。

阅读全文 »

自打写读书笔记后,我便很少写随笔了,所以读书笔记夹带了不少带着情绪的私货。
然而昨天是个特别的日子,以至于我在今天快到12点的时候,仍想花上二十分钟写上几笔。

阅读全文 »

在看完《病毒星球》后,我又继续看了一本讲述埃博拉病毒的非虚构文学作品,《血疫:埃博拉的故事》,这本书看得我毛骨悚然。以前都知道埃博拉很可怕,但是到底它有多可怕,它离我们有多近,看完这本书我终于明白了。

这种病毒可以吞噬人体除了骨骼的所有组织,患者死后会爆炸,化作一滩血水,高浓度的致病物又会继而感染周围的人群。它的传染力极强,空气中可以传染,五百个有感染力的病毒粒子就够了。一个细胞就能轻易产出这种数量级的空气传播粒子。假如少量空气传播的埃博拉病毒进入空调系统,就足以杀死一整幢楼里的所有人。它的威力不亚于钚,甚至比钚更可怕,因为它能自我复制。

阅读全文 »

看完《病毒来袭》,我又接着阅读《病毒星球》。毕竟有一点生物学的知识背景,这本薄薄的小书,看起来很轻松,速度也很快。然而,这本书很好的解答了一个困扰很久的疑问,在看《癌症传》的时候,作者穆克吉说到,虽然人的自我修复与防御系统很完善,但癌症的出现就是必然的,因为癌症的基因就藏在每个人的遗传物质里(内源性的),所谓的细菌、病毒、致癌物,只不过是一个过客,不小心打开了你体内的潘多拉盒子。

关于这个内源性,我一直不太懂,直到看完这本小册子。上一篇读书笔记留下了一个悬念,就是病毒算生命吗?这本小册子也让我找到了答案。

阅读全文 »

我们越是取得胜利,越是把传染病赶到人类经验的边缘,就越是为灾难性的传染病扫清了道路。我们永远难以逃脱生态系统的局限。不管我们高兴与否,我们都处在食物链之中,吃也被吃。

不曾想到,2020的序幕竟然是由一场全国性的病毒疫情掀开的。从毕节回广州没几天,便是铺天盖地的疫情防控资讯,年二十九回的韶关,大年初一就回到广州备勤了。不曾想到,很快就进入了严格防控期,要求大家不串门,不聚餐,留在家里,出外需戴口罩。

当我们意识到要买口罩的时候,口罩已经成了紧俏的稀缺物资。仍记那年我看完灾难片《普罗米修斯》(《异形》前传)后,觉得有必要准备一个紧急救生盒,里面有望远镜、净水器、口罩、多频收音机、压缩饼干。这个当时被称为杞人忧天的做法,忽然派上了用场,几盒霍尼韦尔N95口套的库存,还是让我宽心了许多。

去年对住了9年的房子进行了一次翻新装修,本打算再过几个月才入住的,面对这次紧张的情况,看到我放在房子里一直做空气质量监控的“青萍空气质量仪”的数值都在看接受的范围内,于是做了个艰难的决定,两害取其轻,毕竟现在租的住处生活条件艰苦,小区内人较多,农林下路、共和大街、梅花村、东风东路都有人感染新冠病毒,于是花了几天时间把家当搬回装修完的老房子。至少老房子是个单体电梯楼,住户不算多,且不少房子被商家租作办公室使用,封闭管理后,感觉会更安全些,孩子活动的范围大一些,也有了百兆的宽带,带暖风机的浴室,更重要的是我也有了可以放下电脑的桌子。

于是,才有条件,看上两本书。

阅读全文 »

2020,应该给自己定下些什么计划呢?我一连想了几天,都没有想好,在毕节这里的日子,除了吃饭就是工作,这种工作的强度,一点也不比办公厅的工作轻松。

毕节的冬,有点像韶关。不同的是,冬天的韶关,能见到太阳,而这里极其不容易,果然应了那句老话“天无三日晴”。冬天的韶关,下雨下很干脆,淅淅沥沥,啪嗒啪嗒,绝对不可不打伞,而这里总会不定时的飘落毛毛雨,倘若是春天,可称为“沾衣欲湿杏花雨”,冬日没有杏花,称其为梅花雨算了。

阅读全文 »

飘啊飘啊,终于飘到了年末,自己也飘到了毕节。再过3天,我研究生毕业就整整10年了。有些事情我迄今难忘,我是在2010年的1月1日坐飞机离开的大连,然后迅速的入职中兴移动(现更名为Nubia),住进了位于南山的粤海门宿舍,再一次挂断了淘宝劝我入职的电话。

有趣的是作为一个眷念广州的人,10年前不在广州,10年后的今天也不在广州。这一篇谋划了很久的随笔,竟然在我动笔的这一刻,忘掉了那些原本想要写出来的牢骚话。

能把牢骚话忘掉,何尝不也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进步。

阅读全文 »

仍记得,年初时候,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今年要完成阅读30本书的任务。到今天为止,我算是完成了。不一般的2019,也注定了自己走上一条不一般征程。不像前年,给自己定下了50本的目标,最后完成了将近60本。

阅读全文 »

Business Adventures》是一本老书,绝版了,难以找到,但这仍是我这辈子看到过的最好的商业书籍。–比尔·盖茨(2014.7)

前几天,我刚看完了比尔盖茨热情推荐的书《商业冒险》,今天翻他的blog,发现在2014年的时候,他曾发表过一篇读书笔记,于是我翻译了下来:

阅读全文 »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便是注视世界的真面目–并且爱世界。(《米开朗琪罗传》,罗曼·罗兰,傅雷译,1934年)

花了一晚的时间,我便翻看完了罗曼·罗兰名人传三部曲的第二部,《米开朗琪罗传》。这是傅雷先生1934在旅法时候翻译的作品,于1935年在商务印书局付印出版。

虽然看完这部书,可是我没能看懂,米开朗琪罗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或许这就注定了我只是个普通的凡人,别有什么自命不凡的清高的想法。

阅读全文 »

这是我在第一届南国书香节上买的书,就是冲着封面上说“巴菲特送给比尔盖茨”以及“比尔盖茨最喜欢的商业书”买的。这不就是影响力原则中第四条,“权威人士推荐”吗?

由于这是一本竖版的台版书,需要从上往下来阅读,加上满页的繁体字,确实让我读起来不太顺畅。更重要的是,这是12个经典的华尔街故事,作者也假设你是有一定的商业运作知识的基础的。对于商业小白的我,有时候即便把故事读完,也无法弄懂为什么他们会那样做,多少是有点丢人的。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