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今天是我到毕节的第722天,还有几天就满两周年了。昨晚修改一份材料,改到了2点,累。倒在床上,却睡得不太安稳。在毕节,这样的睡眠,已经持续了半年以上。

穿着睡衣,惺忪的爬到洗漱间,先洗把脸,抹上剃须膏,刮完胡子,再拿起电动牙刷。刷完牙,盯着镜子里头的自己,发呆。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我才意识到,自己在发呆。

阅读全文 »

要说以前,我不是知道日本设计师长冈贤明的。自从看了D设计之旅丛书,以及了解了日本Good Design大奖之后,才发现原来长冈贤明也是日本设计界响当当的人物。说来惭愧,要数当代中国设计界响当当的人物,我可是一个都说不出来。

这本书《长冈贤明的思考》是长冈贤明2000年到2005年的随笔,见证了他开始创业前几年的人生变化,从一个设计师变成一个好的初创者,重要的是整个阶段,他初心不改,水平不降,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操守让我打心底的佩服。

阅读全文 »

直到这部书的最后一章,作者才交出自己的底,为什么要写这部大部头的书,书中没有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也没有情意绵绵的男女爱情,也没有勾心斗角的宫廷政治。对拿破仑的评价既没有法国人的那种英雄般的狂热,也不像其他俄国人的那种蔑视。作为众多男人一见倾心,与安德烈公爵陷入爱河订婚,被渣男吸引而悔婚,接着照顾重伤的安德烈,最后与暗恋她很久的皮埃尔成婚的娜塔莎,我猜一定是位绝世美女。书中的另一位绝世美女,是浪荡的海伦,也是皮埃尔的老婆,在海伦去世后,娶了娜塔莎,皮埃尔是性福的。

阅读全文 »

静坐,冥想,早已不是什么稀奇的东西。然而,去年盖茨在他的博客里推荐了一本关于冥想的书,并称冥想是当前硅谷的精英们选择自我调节与休息的方式。

环视朋友圈,发现有几位朋友仿佛看破红尘,一只脚正迈入空门。我的天,都是搞计算机的,怎么就往空门里跨?我看不懂。

阅读全文 »

原本,我是想扎实的看完这本技术书籍的,把所有的例子都运行一遍,大概阅读了三分之一的时候,因为别的事情,这个工作就被搁置下来了。最近重新拿起来,想着就把它看完好,先不调试代码了。

阅读全文 »

《1812序曲》是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旋律是我非常喜欢的,在纪念老柴诞辰150周年的一个音乐会上,用了礼炮来代替鼓声,很是震撼。

不曾想到,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讲了这个时期的故事。

阅读全文 »

今天是我来毕节的696天,这个数字蛮有意思,从左边和从右边念起都是一个样。计算机里,我们称它为“回文数”。

阅读全文 »

此前,盖茨在他的个人博客里推荐过这本书,时隔半年,它的中文版就上市了。在写这篇读书笔记的时候,我先将盖茨的短评翻译给大家:

Range: Why Generalists Triumph in a Specialized World, ***by David Epstein*. I started following Epstein’s work after watching his fantastic 2014 TED talk on sports performance. In this fascinating book, he argues that although the world seems to demand more and more specialization—in your career, for example—what we actually need is more people “who start broad and embrace diverse experiences and perspectives while they progress.” His examples run from Roger Federer to Charles Darwin to Cold War-era experts on Soviet affairs. I think his ideas even help explain some of Microsoft’s success, because we hired people who had real breadth within their field and across domains. If you’re a generalist who has ever felt overshadowed by your specialist colleagues, this book is for you.

译文:

《成长的边界:超专业化时代为什么通才才能成功》。在观看了爱泼斯坦 2014 年TED大会上关于运动表现的精彩演讲后,我开始关注他的作品。 在这本引人入胜的书中,他认为,尽管世界似乎需要越来越多的专业化人才——例如在你的职业生涯中——但我们实际上需要的是更多的人“在他们进步的同时开始广泛并接受不同的经验和观点。” 他的例子从罗杰·费德勒(Roger Federer)到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再到冷战时期的苏联事务专家。 我认为他的想法甚至有助于解释微软的一些成功,因为我们聘请了在其领域和跨领域具有真正广度的人。 如果您是一名通才,但曾感到被您的专业同事蒙上阴影,这本书适合您。

阅读全文 »

还记得查理·芒格在《穷查理日记》推荐了这本书,大赞史蒂文·温伯格的科普文章写得好,所以早几年前就有想看这边书的念头了。直到最近,看到京东有特价,竟然还说是入选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和“全国中小学图书馆推荐书目”,所以我满怀期待的打开了这本书。

阅读全文 »

今天是我来毕节的第667天,盼望着盼望着,待遇终于落实了,阶段性抑郁终于得到了缓解,然而说好的绩效却未能如期而至,家中的生活多少又开始变得有点紧张。然而,不只是我,大家都在盼着绩效呢。

阅读全文 »

看完丹青先生的节目以后,便有想了解西方美术史的想法。说来也巧,上次回广州的时候,把几年前买来却一直没看的书《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带来了毕节,于是赶紧把它从书架上拿下来。这本书是蒋勋先生写的,我一直都很喜欢蒋先生的文风,这本书果然没有让我失望。然而,当我合上这本书的时候,发现自己以前关于西方美术史的一些问题得到了回答,但是关于美术史发展的见解,我认为丹青先生的理解更为深刻。

阅读全文 »

今天是我来毕节的第635天,确实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昨天把《深夜食堂》第五季的最后一集看完了,心里暖洋洋的,但又是空荡荡的,因为不知道何时才能有第六季。这部片子躺在我的硬盘一年多了,我是一直不舍得看,因为我总觉得在心情不好的时候,这部片子有治愈的能耐。没有看完,心中一直有期待,当我看完了,霎那间,我失去了盼望的能力,因为我不知道自己能把希望寄托在什么上面。

川端康成说过,“无言的死就是永远的活”,有时候觉得很残酷,有时候却觉得挺哲学。然而,小人物死了就死了,刹那间,烟消云散,似乎他从没来过,从来就没有活过。“永远的活”是那些大人物的处事哲学,小人物们别信以为真,以为自己可以穿越时间,那真的是太天真了。

阅读全文 »

作为一名地道的工科人,一段时间不看看硬核的理工类作品,总感觉哪里不舒服。因此,上次从广州回来的时候,专门把普里戈金的《未来是定数吗》带过来了。

普里戈金何许人也?20世纪70年代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主要的贡献是澄清了复杂性(混沌)涌现的一般物理条件,此外还建立了关于复杂系统的概率分析。普里戈金还是索尔维国际物理化学研究所的所长,大部人其实不会不知道索尔维的,不信大家看看下面的照片,是不是很熟悉。

阅读全文 »

这是一本我在电视里看完的书。因为这本书是陈丹青主持的节目《局部》第二季的脚本,我看了前几章,觉得插图太少,总觉得错过了什么。于是我去网上寻找节目的视频,发现我的猜想是对的,节目的大部分时间播放的都是绘画作品,文字是代替不了视觉的直观效果。即便是我看过的章节,看视频依然发现有不少惊喜。

阅读全文 »

沉寂了将近一个月,终于又开始记录最近发生的一些碎碎念的事情了。

从昨晚到现在,人有点点恍惚,或许是兴奋的,或许是紧张的。

阅读全文 »

昨晚没睡好,今早6点就爬起来了,看到桌子上这本《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抖擞了一下精神,终于把它的最后一章给看完了,全书共982页(仅是正文部分)。打开音箱,播放马友友的《Yo-Yo Ma Plays Ennio Morricone》,开始今天的读书笔记。实话说,这本书真的很难读懂,或许这是一块智商的试金石,我的智商达不到,因此只能看懂它一小部分的内容。

阅读全文 »

看完《梁冬说庄子:齐物论》,自己还是蛮有感触的,心情也能平和不少,当心平气和的时候,才能去思考一些关于未来的事情。虽然要活在当下,然而未来期然而至,没有平和的心态,既容易对过去后悔,又容易对未来焦虑,而忽略了一分一秒流逝的当下。怎么才能活在当下呢,梁冬说,“在全神贯注的时候, 你没有办法去想其他东西,于是你就活在了当下。”

阅读全文 »

2021年7月19日中午时分,接到一条来自南航的短信,由于天气原因,原定晚上起飞的航班被取消,我只能选择明天飞或退票。于是通过电话办理了退票手续,也一并买了前往毕节的高铁票,或许是因为航班取消的原因退票,所以不需要给手续费。于是,我便在星巴克里开启了等待的时光,这个以前稀松平常,根本不需要拿出来说的操作,现如今竟让我如此的激动。然而今天我却激动但是一点都不兴奋,因为刚得知上周有两位兄弟牺牲了,即便我们素昧平生,然而大家都是一个战壕的战友,谁晓得下一个会是谁。

我想,他们或许走得很平静,一些无法抗拒的原因让他们的心跳骤然停止,生命永远停止在青春的年华。这个伟大的事业永远值得铭记,在国家的历史上厚重的添上一笔。可是逝者已逝,除了他们的亲朋好友,还有谁,还有谁记得他们曾经来过这个世界?甚至我们,都不知道两位兄弟姓甚名谁。逝者已逝,生者甚悲,毕竟我们未来和工作,从未有商量就被决定了,并没有一丁点可以商量的余地,甚至并不想让你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两位兄弟溘然,愿安息。继续奋斗在一线的我们,理解了《齐物论》中“形固如槁木,心固如死灰”,到底是一种什么感觉。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