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今天是我到毕节的第722天,还有几天就满两周年了。昨晚修改一份材料,改到了2点,累。倒在床上,却睡得不太安稳。在毕节,这样的睡眠,已经持续了半年以上。
穿着睡衣,惺忪的爬到洗漱间,先洗把脸,抹上剃须膏,刮完胡子,再拿起电动牙刷。刷完牙,盯着镜子里头的自己,发呆。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我才意识到,自己在发呆。
此前,盖茨在他的个人博客里推荐过这本书,时隔半年,它的中文版就上市了。在写这篇读书笔记的时候,我先将盖茨的短评翻译给大家:
Range: Why Generalists Triumph in a Specialized World, ***by David Epstein*. I started following Epstein’s work after watching his fantastic 2014 TED talk on sports performance. In this fascinating book, he argues that although the world seems to demand more and more specialization—in your career, for example—what we actually need is more people “who start broad and embrace diverse experiences and perspectives while they progress.” His examples run from Roger Federer to Charles Darwin to Cold War-era experts on Soviet affairs. I think his ideas even help explain some of Microsoft’s success, because we hired people who had real breadth within their field and across domains. If you’re a generalist who has ever felt overshadowed by your specialist colleagues, this book is for you.
译文:
《成长的边界:超专业化时代为什么通才才能成功》。在观看了爱泼斯坦 2014 年TED大会上关于运动表现的精彩演讲后,我开始关注他的作品。 在这本引人入胜的书中,他认为,尽管世界似乎需要越来越多的专业化人才——例如在你的职业生涯中——但我们实际上需要的是更多的人“在他们进步的同时开始广泛并接受不同的经验和观点。” 他的例子从罗杰·费德勒(Roger Federer)到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再到冷战时期的苏联事务专家。 我认为他的想法甚至有助于解释微软的一些成功,因为我们聘请了在其领域和跨领域具有真正广度的人。 如果您是一名通才,但曾感到被您的专业同事蒙上阴影,这本书适合您。
读书笔记
今天是我来毕节的第635天,确实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昨天把《深夜食堂》第五季的最后一集看完了,心里暖洋洋的,但又是空荡荡的,因为不知道何时才能有第六季。这部片子躺在我的硬盘一年多了,我是一直不舍得看,因为我总觉得在心情不好的时候,这部片子有治愈的能耐。没有看完,心中一直有期待,当我看完了,霎那间,我失去了盼望的能力,因为我不知道自己能把希望寄托在什么上面。
川端康成说过,“无言的死就是永远的活”,有时候觉得很残酷,有时候却觉得挺哲学。然而,小人物死了就死了,刹那间,烟消云散,似乎他从没来过,从来就没有活过。“永远的活”是那些大人物的处事哲学,小人物们别信以为真,以为自己可以穿越时间,那真的是太天真了。
2021年7月19日中午时分,接到一条来自南航的短信,由于天气原因,原定晚上起飞的航班被取消,我只能选择明天飞或退票。于是通过电话办理了退票手续,也一并买了前往毕节的高铁票,或许是因为航班取消的原因退票,所以不需要给手续费。于是,我便在星巴克里开启了等待的时光,这个以前稀松平常,根本不需要拿出来说的操作,现如今竟让我如此的激动。然而今天我却激动但是一点都不兴奋,因为刚得知上周有两位兄弟牺牲了,即便我们素昧平生,然而大家都是一个战壕的战友,谁晓得下一个会是谁。
我想,他们或许走得很平静,一些无法抗拒的原因让他们的心跳骤然停止,生命永远停止在青春的年华。这个伟大的事业永远值得铭记,在国家的历史上厚重的添上一笔。可是逝者已逝,除了他们的亲朋好友,还有谁,还有谁记得他们曾经来过这个世界?甚至我们,都不知道两位兄弟姓甚名谁。逝者已逝,生者甚悲,毕竟我们未来和工作,从未有商量就被决定了,并没有一丁点可以商量的余地,甚至并不想让你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两位兄弟溘然,愿安息。继续奋斗在一线的我们,理解了《齐物论》中“形固如槁木,心固如死灰”,到底是一种什么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