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从前几天开始,我又恢复收听吴军在得道app上的硅谷来信了。在某一封信中,吴军说了他很是喜欢莎士比亚的作品,说莎士比亚的作品总能很优雅的传达出人性真实的一面,以及莎翁自己的态度和人生追求。想起自己的电脑上有一本朱生豪翻译的《麦克白》,于是饶有兴致的读了起来。《麦克白》的篇幅不长,故事的节奏发展得很快,情节也不算复杂,所以很快就看完了。然而,看完《麦克白》的我,有点蒙了,因为比起现代的小说故事而言,《麦克白》的叙述真是不太吸引人,表达的人生道理或许对现代人而言已经算是比较老套。

阅读全文 »

又是那句很老套的话,这又是一本压箱底的书,这套书一共三本,为了减轻自己的压力,先把第一本带来了毕节,重要的是这本书讲述了王阳明龙场悟道的故事。多少我还记得当年买这套书的缘由,那个时候我兴致勃勃的把《明朝那些事儿》全读完了,萌生了一种错觉,那就是原来历史书也不枯燥啊,挺有意思的,于是入手了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和这套冈田武彦的《王阳明大传》。

当我真的开始读《万历十五年》的时候,我就知道自己错了。一个典型的理工科男生,真的是难以啃下这种人文社科书籍。不像经管类、科技类和文学类的书,史书对我来说,确实是难以啃读,于是这套书总是放在书柜的最底下。

阅读全文 »

京东还是鬼,在徐文兵和梁冬推出新作《对话黄帝内经·灵柩·通天》的时候,给我推送了一条消息,于是趁着618,我就把它买回来了。行文风格轻松愉快,在嬉笑怒骂间,把《黄帝内经·灵柩·通天》翻译成大伙能看懂的白话文。本书讲述的是中医如何通过一个人的行为、身材去判别他身体的状态。中医的话题的确会引发大家的激烈讨论,往往容易水火不容,甚至把友谊的小船打翻。关于对中医的争论,徐文兵讲了一句很公道的话,那就是:

反中医是学术自由,黑中医是道德败坏

阅读全文 »

不得不说,这又是一本买了许久都没看的书,年初收拾了一下,便带过来了毕节。日本的文学作品,我看的不多,隐约的记得上一次看的是川端康成的作品,大一的寒假。和川端康成不一样的是,渡边淳一讲的故事更吸引人,尤其讲的是两个中年人出轨的事情,性爱的内容必然涉及,但并不像《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那样多的细节和言语表达。性爱的描述,只是为了体现,这两位在工作上和家庭里的失意和落魄,让他们在性爱中不断的一次又一次找到了人生的快乐,这种只能感觉不能言语的状态,让他们最后无法自拔,最后用毒药将他们的高潮凝固,在高潮的瞬间死去。

阅读全文 »

这也是一本买了很久却一直没看的书,作者刘再复确实一位有造诣的大家,因为书一旦翻开就忍不住一直读下去。对我来说,让我开始接触文学的,是木心的那套《文学回忆录》。此后,我便开始了阅读经典文学的历程,确实从那些文学中认识了更多的人性,对工作和生活有了更多的反思。无意中接触到的这本《文学常识》,让我进一步的认识文学的世界。这个问题很好,到底什么是文学,问题很简洁,然而答案却不简单。

阅读全文 »

年初在整理床底下的书堆时,发现了这本很久前就想看却一直没看的书,于是把它带来了毕节。前段时间在看郝柏林院士的文集时,发现郝院士在自己的博客也写了关于这本书的读书笔记,毕竟院士是从事生物信息学研究的专家。郝院士对这本书的评价很高,虽然完成了人类基因测序工程后也有一些研究者撰写了更多的科普新书,但是那些书并不能讲述太多的历史和背景知识,所以郝院士觉得这是一本入门必读书,新书可以作为本书的后续读物,无法代替本书的作用。

阅读全文 »

再过两天便是2021年的端午节,由于广州新冠疫情的原因,我们在外工作的干部也无法回去和家人一起过节,不得不说,这是一个让人难忘的端午。让我更难忘却是一周前,我同时遭遇了手机罢工以及身体不适的双重影响,受到的伤害真不是简单地加倍。

阅读全文 »

今天看了罗伯特·席勒的作品《非理性繁荣》,希勒是行为经济学的代表,与由金·法玛共同获得了2013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如果对希勒和法玛有一定了解的话,就一定会知道,这两人在学术上是死对头,法玛提出了有效市场理论,成为了一大帮主流的股票分析师的理论基础,席勒认为股价大部分时候并没有规律可循,所谓的大繁荣只是一种反馈性投资行为的产物,是泡沫。

有时候想想,诺贝尔经济学家的评审专家也太狡猾,和稀泥呀。

阅读全文 »

怀着期待的心情,我平静的看完了加缪的《局外人》。书的封面写着:

在人类文学史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缪代表作《局外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展示了世界的荒诞性,成为二十世纪整个西方文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作品。

我,真的不知道,这个伟大的意义在哪里。

正如我也没看懂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到底好在哪里一样。

阅读全文 »

这是一本描写1918大流感时期的美国故事,讲述了大流感袭来的可怕景象,也讲述了那个时代的美国生物与医学工作者为了寻找致病源和救治病患的忘我努力,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在1918大流感结束的100年后,2020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让全世界人民悚栗,虽然现在已经到了2021的夏季,这波新冠疫情也并未得到卓有成效的控制,感染与死亡的人数仍在不断的上升,一个个小高潮不断在世界各个地区交替发生,随之而来的疫苗正在扩大接种人群,有望在接种疫苗人数足够多的情况下,我们人类可以战胜这个死神的信使,新冠肺炎病毒(CoVid-19)。

阅读全文 »

前天晚上,我们一起去毕节赫章的海雀村接受党性教育了,感受了当年苦甲天下的海雀村到底是什么模样,白天是情景式教学,晚上入住村里的民宿。在海拔2300多米云雾缭绕的地方,虽然开了暖气片和电热毯,可我依旧一夜无眠,我尽量放空心思,11点多就关灯躺下,种种的不适还是让我辗转覆侧到天明。外面传来了公鸡打鸣的声音,而我的眼睛却干涩刺痛。

昨晚回到市区的宿舍,依旧在12点前躺下,很快便睡着了,可不晓得为什么5点多便醒来,再也睡不着。我只好起床,打开台灯,把郝柏林先生的这本文集看完。

阅读全文 »

最近的情绪不太稳定,情绪波动挺大,于是继续翻开《梁冬说庄子》的合集,希望用老庄之言安抚一下自己不安的内心。我之前读的那一本是《人间世》,18年年底阅读的,现在翻出来的是《养生主》。这篇的题目看起来不咋的,但是里面出现了庖丁解牛、目无全牛、官止神行、批隙导窾(音同“款”)、新硎(音同“邢”)初试、投刃皆虚、恢恢有余、游刃有余、踌躇满志、善刀而藏、养生之道、一饮一啄一、遁天倍情、遁天之刑、安时处顺、薪尽火传共15个成语。

读完梁冬解读的《养生主》,多少还是有点心得的,毕竟自己在读这书的时候情绪的确太低落了。

阅读全文 »

年初回毕节的时候,带了不少的纸质书过来,想着今年一定要消化一些实体书,毕竟自己口口声声总说喜欢纸质书的手感,喜欢在上面写写画画,写下自己的读书感悟。然而现实中,电子书一本接一本,挤占了阅读纸质书的时间。不由得和自己和解,反正都是书,看了就好,别计较电子还是纸质的。

读书到一个阶段,就不由得对荐书的人、书的作者,以及著述风格有一定的偏好。某个侧面也能反映Google的PageRank算法为何能有如此高的接受度,尤其是对搜索关键字返回的结果的满意度。毕竟重要的网页的链接有更高的优先度(推荐书),引用得更多的网页一定程度上有更高的优先度(热销书),反映到读书里,巴菲特、查理芒格、比尔盖茨推荐的书目我也会提高自己的优先度。在几年时间的阅读历程中,非常认同牛人推荐的书目比所谓的热销书质量要好很多,那些没有名气的书目推荐榜,估计用的也是百度的搜索算法,每本书后面都暗藏着涌动的利益。

阅读全文 »

无意中发现梁冬又出版了一本新书,还为书名标注拼音,说“睡觉”的“觉”不读4声,读2声与“觉察”的“觉”同音。我对梁冬还是挺有好感的,这是从他在凤凰卫视做主持人的时候开始的。回想一下也有点唏嘘,十多年前谁能想到如日中天的刘长乐带领的凤凰卫视会慢慢的没落到今天的模样呢,一位位名角的离开,让人甚为伤感。比如,没有了窦文涛的絮絮叨叨,总感觉日子有点无聊,虽然现在有“奇葩说”之类的语言类节目,嘉宾们很多都是言辞犀利的辩论好手,但是我总感觉他们在专业之余缺乏窦文涛那样的烟火气息,毕竟我们都是小人物,关注的很多事情都不入流,然而这才是我们真正过的生活。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老凤凰卫视的班底的很多人都来自广州,所以对他们总会多一份亲切。比如梁冬的普通话很有广州音的味道,他的粤语和我们讲的也差不多,颇感亲切。一直看他荣升凤凰的副老总,后跳槽百度,而后淡出,未曾想到他会步入中医行业,成为李可和邓铁涛的关门弟子,在广州也开了多家正安中医馆,先后与吴伯凡、徐文兵合作了《冬吴相对论》、《对话黄帝内经》节目,我也成了这两个节目的铁杆粉丝。

阅读全文 »

如果不是在木心的《文学回忆录》上看到了木心对这本书的评价,我想我可能还不知道有这本书的存在。木心对这本书的评价不算很高,说整本书充满了露骨的性爱的描写,除了这个基本没有别的了。然而,我好奇的是,这本书是怎么成为世界名著的。

当我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我忽然思考另一个问题,这本名著到底适合什么年纪的人阅读。读得太早,容易只关注性爱的描写,而忽略了灵与欲后面的问题,两个人在一起是性格一致重要?还是性爱的和谐重要?还是门当户对一致重要?读得太晚,即便思考了这个问题,也不太好寻找答案,只能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反观自己的选择。

阅读全文 »

去年在看完《免疫系统一日游》的时候,顺手搜索了一下作者Idan Ben-Barak是否有其他作品。后来发现还真有不少,但中译本不多,除了《免疫系统一日游》以外,只有这本《看不见的世界:微生物与人类的博弈》。然而这本书已经没法在京东自营的平台上买到了,所以在多抓鱼平台买了一本二手的。

这本小书质量很高,因为书中的很多内容都引用了《Nature》、《Science》等最顶级的科学期刊,字里行间向大伙传达了科学精神的精髓,表述的话语生动有趣,如何能把高深的内容,生动且深入浅出的讲给他人听,的确是一门艺术。对于搞计算机的我来说,尤其值得学习,看在工作中如果能把那些晦涩、无趣的事物,生动准确的讲给领导与同事们听。

阅读全文 »

2月份,迎来了自己的36岁生日。作为一名外出务工返乡人员,为了能回到乡下(广州),专门还做了深喉的核酸检查。即便是去了一年的毕节,但是每次回到广州的头几天总是会睡不着觉,接着返回毕节的头几天仍然是睡不着。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