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从前几天开始,我又恢复收听吴军在得道app上的硅谷来信了。在某一封信中,吴军说了他很是喜欢莎士比亚的作品,说莎士比亚的作品总能很优雅的传达出人性真实的一面,以及莎翁自己的态度和人生追求。想起自己的电脑上有一本朱生豪翻译的《麦克白》,于是饶有兴致的读了起来。《麦克白》的篇幅不长,故事的节奏发展得很快,情节也不算复杂,所以很快就看完了。然而,看完《麦克白》的我,有点蒙了,因为比起现代的小说故事而言,《麦克白》的叙述真是不太吸引人,表达的人生道理或许对现代人而言已经算是比较老套。
年初回毕节的时候,带了不少的纸质书过来,想着今年一定要消化一些实体书,毕竟自己口口声声总说喜欢纸质书的手感,喜欢在上面写写画画,写下自己的读书感悟。然而现实中,电子书一本接一本,挤占了阅读纸质书的时间。不由得和自己和解,反正都是书,看了就好,别计较电子还是纸质的。
读书到一个阶段,就不由得对荐书的人、书的作者,以及著述风格有一定的偏好。某个侧面也能反映Google的PageRank算法为何能有如此高的接受度,尤其是对搜索关键字返回的结果的满意度。毕竟重要的网页的链接有更高的优先度(推荐书),引用得更多的网页一定程度上有更高的优先度(热销书),反映到读书里,巴菲特、查理芒格、比尔盖茨推荐的书目我也会提高自己的优先度。在几年时间的阅读历程中,非常认同牛人推荐的书目比所谓的热销书质量要好很多,那些没有名气的书目推荐榜,估计用的也是百度的搜索算法,每本书后面都暗藏着涌动的利益。
无意中发现梁冬又出版了一本新书,还为书名标注拼音,说“睡觉”的“觉”不读4声,读2声与“觉察”的“觉”同音。我对梁冬还是挺有好感的,这是从他在凤凰卫视做主持人的时候开始的。回想一下也有点唏嘘,十多年前谁能想到如日中天的刘长乐带领的凤凰卫视会慢慢的没落到今天的模样呢,一位位名角的离开,让人甚为伤感。比如,没有了窦文涛的絮絮叨叨,总感觉日子有点无聊,虽然现在有“奇葩说”之类的语言类节目,嘉宾们很多都是言辞犀利的辩论好手,但是我总感觉他们在专业之余缺乏窦文涛那样的烟火气息,毕竟我们都是小人物,关注的很多事情都不入流,然而这才是我们真正过的生活。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老凤凰卫视的班底的很多人都来自广州,所以对他们总会多一份亲切。比如梁冬的普通话很有广州音的味道,他的粤语和我们讲的也差不多,颇感亲切。一直看他荣升凤凰的副老总,后跳槽百度,而后淡出,未曾想到他会步入中医行业,成为李可和邓铁涛的关门弟子,在广州也开了多家正安中医馆,先后与吴伯凡、徐文兵合作了《冬吴相对论》、《对话黄帝内经》节目,我也成了这两个节目的铁杆粉丝。
去年在看完《免疫系统一日游》的时候,顺手搜索了一下作者Idan Ben-Barak是否有其他作品。后来发现还真有不少,但中译本不多,除了《免疫系统一日游》以外,只有这本《看不见的世界:微生物与人类的博弈》。然而这本书已经没法在京东自营的平台上买到了,所以在多抓鱼平台买了一本二手的。
这本小书质量很高,因为书中的很多内容都引用了《Nature》、《Science》等最顶级的科学期刊,字里行间向大伙传达了科学精神的精髓,表述的话语生动有趣,如何能把高深的内容,生动且深入浅出的讲给他人听,的确是一门艺术。对于搞计算机的我来说,尤其值得学习,看在工作中如果能把那些晦涩、无趣的事物,生动准确的讲给领导与同事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