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鸳鸯奶茶

  炎炎夏日,偷闲的一个下午,弄上一杯锡兰红茶,几块甜点,甚是惬意。成长的岁月,茶是从来没有消失过,只是普通得像柴米油盐一般,只是知道这菜放盐与否,而不会考虑放的是什么盐。早些时候,大家不会去考虑用的什么柴,买的什么米,用的什么油,现如今大家都讲究得不得了,电磁炉,电陶炉,煤气炉,更讲究的又回归柴火,譬如荔枝木烤鸡,肉质香嫩,却有一丝荔枝味;从泰国香米,到五常大米,再到秋田小町,更讲究的还会考虑烹调的锅,譬如日本的电饭锅,加上IH功能,出来的米饭,香气和软硬度恰到好处,因此个人感觉锅其实和米一样重要;花生油,大豆油这种传统的食用油,一方面被奸商弄坏了名声,另一方面地中海的橄榄油,大山区的山茶油,甚至各种坚果磨出的油抢占了大家的厨房,除了用橄榄油做西餐,做西点之外,其实我并不觉得它们比传统原始的花生油更能吸引我,这个年头,传统的花生油也已不太好找了。花这么多的笔墨,无非是想说现如今茶也是这样,曾经伴随自己成长的那杯茶,忽然增加了各种元素,水质,水温,泡茶的器皿,泡茶的工序,忽然感觉得无所适从,以至于聊天的时候并不敢说其实自己也是一位喜欢茶水的人。起源于唐宋年间的茶,起初因制茶的工艺有限,喝茶时候需要烘烤,碾磨,进而烧煮,再加上礼学的元素,东传日本,结合日本特殊的美学,或许是进而形成了当下的日本茶道文化。随着宋代制茶的技艺的提高,慢慢能找到能把茶叶制作得能保存,而且通过普通的冲泡呈现应有的茶香。随着茶树的种植轨迹,茶人也遍布了全国,甚至走出国门,到了东南亚,游走西伯利。一方水土,培育一方茶人,云贵边区的人离不开茶,须是用炭火生焙后,热水泡的茶;凤凰山下,一套茶具,每次一小泡的功夫茶,算是他们的命根;东南多丘陵,特殊的炮制,出来的岩茶,可以祛除感冒湿气。我曾经觉得日本保留了唐宋的遗风,连茶道也是唐宋遗物。有人曾说,想感受唐宋时候的中国文化,日本是个不错的原则。在这个东瀛小国,你可以找到唐宋时期风格的建筑,感受到传统儒家在唐宋时期表现出来的某些特征。我一度赞叹,日本这个小国能把传统保持得这么极致,难能可贵。然而,文化是一个活物,兼容并包,吐故纳新,从不会把时间状态停滞在某一个时刻,或某一个瞬间。中华文化也如此,唐宋虽然是中华文化的鼎盛时期,文化毕竟是特定人群的特定的呈现,文明和文化有可能会受到外来的创伤,出现了裂痕,只要有这个族人的存在,它的文化和文明就不会停止。有中国人的存在,就有中华文化,说起来没有什么新意,但是与其只要一个凝结的唐宋遗风,我更愿意拥抱这个曾经受过创伤的本土文化,文化受到了创伤,但是他有自愈的能力,几代人更迭下来,这中华文化也会慢慢的找到自己的新常态,不动点,出现新的支柱。我们有时候总是太着急,觉得世道衰落,人心不古,文化的瑰宝已经不再,中华文明的根不复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年始皇帝几乎把鼎盛的战国文化摧毁,流落民间的火种,几代以后也造就了一个新的巅峰。当然,文明不希望被创伤,但是只要有他的族人活着,他就能生生不息,有的东西遗失了,看起来是个遗憾,同时也证明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适应这个生态,文化的世界和生物的世界一样,优胜略汰,物竞天择,有些文化的元素,即使曾经红遍大江南北,一旦衰落式微,也就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了。一个不恰当的例子,有着各种唱腔的梨园戏,不同的腔调不同的口音给那时候的人带来了喜怒哀乐,丰富了当年国人沉闷的生活,而当前丰富的媒体资讯,抢占了大家的时间,梨园戏也就成了一个慢慢淡出主流新生代人群的产物。不必担心,不必红脸,天道而已,自强不息,顺应则可。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人喝一方饮料。虽然茶文化蓬勃,一些比金子还贵的茶,成为了众人的焦点,作为不太懂茶的我也听说过,大红袍,金骏眉。或许茶品之间的比较,更多是商业的运作,而非文化的重点,生活在粤北山区的我,从小喝着粤北山区的英红与岩雾尖长大,脑子里对红茶和绿茶的全部认识就只在这两种茶。长大后才尝试过各种各样的茶,然而最喜欢的依然是从孩提时候就认识的味道。以前,从鸡鸣时刻到漫天星月,父亲总是拿着大茶壶,一杯接一杯的喝,并没有太多的讲究,也没有特别的工序。其实没有讲究,没有工序也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习惯,从简朴的生活里头,体会事物本真的感觉,或许原始,但是真实。或许关于茶,是不需要争论的,入口那一刻,你的潜意识会告诉你喜欢与否,倘若喜欢,如何赞美都不为过,若然不喜欢,多少词语都会让人感觉苍白无力。不得不说的是,这个曾经很不起眼茶,不经意间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最后通过喝茶的方式体现出来。有人喜欢简单,有人喜欢复杂,有人喜欢喝热茶,有人喜欢喝冰茶,无所谓高下,无所谓对错,皆是心头之好。习惯了英红,也并非只喝英红,时不时也会尝试各种茶,只钟情于某一种茶,而抗拒其他茶品,也未必是一件好事。从茶走向世界的轨迹,其实也是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交融的缩影。茶叶短时间被西方人,主要是英国人接受,源自于某一位皇后,这位夫人在历史上并没有可圈可点的故事,但是她对茶的喜好却改变了历史。多么矛盾的一个世界,当英国人接受了中国茶的味道后,形成的下午茶文化,导致外贸逆差剧增,为此不惜用鸦片打破了中国的国门,接下去的故事大家都很了解了。打破了中国的国门,竟也无法降低茶叶的价格,英国人头疼的时候,发现了印度也有野生的茶树,惊喜过后大规模的种植培育,后来斯里兰卡出产的锡兰红茶便使得英国人摆脱了只能进口中国茶叶的历史。印度人喜欢在茶里头加上牛奶,当牛奶和茶充分的接触混合后,柔滑的牛奶带上红茶的浓香,给这片炎热的土地上的人们一种静谧的慰藉。对于西方人而言,对咖啡的依赖远大于茶叶,但是在一个特殊的地方,却能把牛奶,红茶和咖啡很自然融合起来。那就是香港人独创的鸳鸯奶茶,近代香港对大陆的意义不也正如鸳鸯奶茶一般,让华人文化和西式文化巧妙的融合一起,那些说着流利粤语的白人,不就是一杯“鸳鸯奶茶”么?广州2015.6.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