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这是一本揭秘套路的心理学读本,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告诉大众,自己的决定是怎么被外界影响,这个影响可能是恶意的,也可能是善意的。最重要的是,当我们观察到,这些小套路出现的时候,可以给自己提个醒,这家伙开始忽悠我了,至于是“我不听,我不听”还是“好,接着忽悠”,这就全看客官您的喜好了,不过千万别给绕进去了。

阅读全文 »

花了将近一个多月的时间,才把北大社会学教授郑也夫学生冯军旗的博士论文《中县干部》看完。到了论文致谢那个章节,看到冯军旗说郑教授用了3天时间就把30万字的原文看完了,并提出了修改意见,大刀阔斧的将30万字砍成了20万字的博士论文。郑也夫的治学,确实是让人敬佩的!

郑也夫是一位看起来神秘兮兮的教授,因为在北京大学的教授简介的页面里,郑教授的描述只有寥寥几行字,不仅没有什么社会任职,也没有什么获奖经历,但凡看过郑教授的作品,就发现原来留白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不是所有人都能够用这个方式来体现自己的人格魅力的。

阅读全文 »

作为禄薇的粉丝,在本书预售的时候,我就已经在京东下单了。恰逢我的房子在重新装修,关于砌墙、间隔、水电等硬装部分的想法,很多都是来自于作者此前出版的书《小家,越住越大》和《小家,越住越大2》。

马上就到了软装,这个体现整个家装颜值的阶段,这也是本书的主要内容,关于家的颜值应该如何的体现。找专业的设计师一定是没错的,但现实是应该找哪一家的哪一位设计师才能设计一个让人满意的方案呢?大部分的厂家都是不给订金不来量房,不给设计效果图的。

阅读全文 »

10年前的今天,我还在校园里奔走,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出入于各大企业的面试现场。那一年的国庆前后,我是校园里第一批拿到taobao工作机会的人,我依稀记得那时候面试的场景,思考再三,我放弃了,因为我想回广州;次年元月,我在广州地铁上再次接到taobao的橄榄枝,说如果你还有想法,你就回来吧,我笑着说,比起杭州,我还是习惯广州。

这接下来的10年,每每想起这段回忆,我都不知道应该哭还是应该笑。毕竟,作为一个应届毕业生,我还是很有自信的,凭借着在广州4年本科的基础,在专业上我算是得心应手,中途虽然有些不甚愉快的事情发生,终究我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是自信的。自信,或许来源于自己前一个阶段,自己对自己工作的评价,以及外人对自己工作的评价。在那个深度学习技术还没有成气候的时候,计算机系的学生要发表一篇SCI和EI索引的论文,其实也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情,我不太费劲的做到了,虽然是运气使然,但自我的膨胀是在所难免的。

谁能想到,这是我10年人生的高峰,此后一直滑坡。如果是因为我没有机会,无法选择,我认命了,事实偏偏是我有机会,我没有选,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阅读全文 »

看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电子书,竟然能看上一本纸质书,我也是心满意足了。花了好多年,我似乎才找到自己的爱好,阅读、搞IT技术和研究混沌相关的复杂网络。选择了计算机这个专业,工作以后还能一如既往的喜欢计算机,还真是一个不太容易的事。从事信息化类的管理工作岗位,依然不太愿意放下代码与独自捣鼓程序,这或许就是我是个奇葩的原因,非典型的技术男混杂非典型的甲方管理人员。

我对自己的刻画,看起来很混沌,和我热爱的混沌理论一样,看不清,道不明。在我导师的众多弟子中,我或许也是为数不多的,毕业了没有了论文压力,依然愿意继续学习,深入混沌这门理论的人吧。为此这里的我又多加了一个标签,非典型的科研工作者。当然这都是往好听了说的表达,难听的表达就是我干啥不像啥,这样的活着,就活该浑浑噩噩。不过我才不这么想!

阅读全文 »

第一次听说《百年孤独》,我还是一个高三的学生,那时候正马不停蹄的看托尔金的《魔戒》。语文老师在课上问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是什么?我兴致冲冲的说《魔戒》吧,老师说不是,而是《百年孤独》。老师补充了一句,《魔戒》是奇幻小说,不是魔幻现实主义。

什么是魔幻现实主义?对于一个工科生来说,的确太难了,至今我都无法理解它的定义,即便在十几年后终于看完了《百年孤独》,我也无法理解这本书,不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为什么不少人看完后着了魔一样的说”小说竟然可以这样写”。

阅读全文 »

在看完阿瑟的《复杂经济学》与何帆的《变量》后,我决心要把这本书看完。因为这本书为《复杂经济学》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观点,那就是经济是为了配合技术进步而生的,经济与技术作为社会发展的双螺旋,持续的为社会前进提供了源源不尽的动力;为《变量》提供了一个关于解读中国制造的观点,那就是技术是一个有机体,在不断的组合、迭代,一次次的演化与升级,没有一项技术是独立存在的,新的技术体系都是在原有的技术上的改进与组合。

于是我找到这本有意思的小书,记录了阿瑟在思考”什么是技术”的心得,用完整的理论框架回答了什么是技术,它如何发展,如何进化。或许我看过《复杂经济学》,所以对本书讲述的理论框架有了大致的了解,所以本书给我带来的惊喜并不算多。

阅读全文 »

“人是具有可能性的动物”。—郑也夫

北大的社会学教授郑也夫,我是在收听得到APP的节目,才认识的。我曾经去北大的官网查询郑也夫教授的简介,发现了好些有趣的事情,第一个是他的照片,一张像素不高看起来很漫不经心的吐舌头的照片,这让我惊呆了;第二个是他的社会职务与获奖情况,官网上说郑也夫教授拒绝参加任何评奖与接受社会头衔。

看起来很滑稽的介绍,让我对北大肃然起敬,因为在我的求学经历中,知道有郁郁不得志的教授,知道有醉心学术不去做横向项目的教授,可从未见到过醉心于自己研究却不申请奖项与头衔的教授,这或许体现了郑也夫教授一个社会学家的风骨。一旦落入一个评价体系,或许你就不得不钻营它的评价体系,争取获得评委的好评,从而拿到奖项,从另一句话来说,这可能就不纯粹了。

阅读全文 »

继《万万没想到》后,万维钢又先后出版了三本书,一本是《智识分子》,一本是《高手:精英的见识和我们的时代》,另一本是《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作为得到APP的专栏教师,他讲述的内容还是相当新颖的,毕竟他在得到APP的角色就是研读新发表的论文和阅读一些有影响力的新书,并做成中文节目把观点有效的传递给中文读者。我虽然很喜欢,不过我还没有订阅他的专栏,因为当下的我根本挤不出时间(吴军的《硅谷来信》,罗胖的每天一课,MIT TR的双月刊,经济学人的中文电子月刊,哈佛商业评论的中文电子月刊,都是周期性的材料,应付不过来了)。

阅读全文 »

上一次阅读《d设计之旅:冲绳》,给了我不少的惊喜,让我爱上了这个系列《d设计之旅》,因此它让我重新的思考了旅行的意义,尤其是对那些充满历史感的地方。重新的问自己,为什么出发,会期望有一个怎么样的旅途?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翻开《d设计之旅:京都》,这次我看得很仔细,因为思考了很多,尤其是作为一个旅游者,到了京都这样的地方,到底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路线。

阅读全文 »

我对历史还是有点兴趣的,可一旦翻开了讲历史的书,就昏昏入睡了。当年明月写下的《明朝那些事儿》,算是让我过瘾了一把,当我兴致勃勃的翻开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的时候,我深深的感觉自己不是读历史的这块料,于是硬着头皮看完后,就不轻易触碰讲述历史的书籍。

最近,马伯庸的《显微镜下的大明》火了,看样子不亚于当年的《明朝那些事儿》,苦于家里装修没法放书,于是我便下载了电子书来看。要论舒适性,肯定不如纸质书。对于我这种伪文科生(就是在工科生里头感觉还算有点文科味道的)来说,这书要读下去也是一件费力的事情,然而我还是坚持用力的看完了。

要说这书看完后是一种什么状态,我绞尽脑汁的找形容词,发现似乎只有难以名状最贴切,或许表达的不是说我没有想法和感触,事实上是太多的感触涌上心头,难以梳理,不可名状。

阅读全文 »

我是被这本书的最后一章吸引过来的。时不时,我会问问身边的朋友,知道”蝴蝶效应”吗?知道”蝴蝶效应”讲得到底是什么吗?

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是,当然知道,那就是”密西西比的一只蝴蝶拍拍翅膀会引起德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呗,形容很多微不足道的小事,会影响历史的进程啊!”

有时候,我会接着问他们一些问题,比如:

  • “那很多蝴蝶拍动翅膀,那是不是到处都有龙卷风呢?”
  • “蝴蝶的翅膀扇动,引起了龙卷风,那蚊子呢?飞鸟呢?飞机呢?”
  • “所谓的微不足道的小事,是怎么影响历史的进程的呢?数学上是怎么回事呢?”

通常来说,问前两个问题,大家还会思考一下然后沉默,然而当我问第三个问题的时候,很大一部分朋友跟我说这是一个思维实验,知道微小的变化可以引起巨大的差异就好,不需要有具体的数学表达。

阅读全文 »

在得到app上听罗胖说,北大汇丰商学院的何帆教授发愿,说要在接下来的30年,要记录每一年的变化,用自己的团队、自己的语言写下属于自己的报告。作为一个平凡的人,平时看到的那些年度报告说的内容,都是离身边很远的故事,比如首富变了,哪个行业崛起了云云。

我已经接受了自己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普通人,所以我更愿意以一个普通人的角度,看身边的故事,看大变革时代的普通人的变化。没想到,何帆教授也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带着团队,深入一线,用自己的专业角度,来看平凡人世界中的不平凡事。

阅读全文 »

一直说要看张爱玲的作品,可都没看成,最近下了一份电子书,一个晚上就看完了。

书是看完了,心里的感觉确实怪怪的,或许有些事情,男人都是这么想,却不好这么说,而张爱玲却直白的掀开了男人的遮羞布。

阅读全文 »

看完了《规模》一书,我对圣塔菲研究所肃然起敬,这个新时代下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是我向往的地方,更让我惊喜的是,我曾经的那些天真、被人誉为”发神经”的想法(”经济活动是动力学系统”、”我们的社会与城市都是分形的”),竟然是这帮天才科学家一直研究的内容,我很兴奋。只是由于自己的数学能力有限,没有勇气重新回到象牙塔,但圣塔菲研究所有网络课程,我可以把10年前在大连修过的课程,重新修一遍,偷偷的修,不丢人。

阅读全文 »

最近家里正好想重新装修一下,为了能把家里规划得更好用,更有设计感,于是也多入手了几本书,《巴黎风格小屋》、《巴黎风格儿童房》与《住宅设计终极解剖书–日本建筑师的居住智慧》。

阅读全文 »

理解这个世界,我们需要一点时间,不能太着急

前几天,亚马逊中国开展了促销大降价的活动,传闻是亚马逊中国只保留海外购的业务,其他电商业务都要关闭。作为亚马逊的忠实用户,我觉得这是一则让人难过的消息,我在亚马逊中国、亚马逊美国以及亚马逊德国获得非常好的购物体验,在线客服与电话客服都展现了专业的服务能力,能针对用户的述求,给与最大限度的帮助,从而获得用户的谅解。

然而面临淘宝和京东的夹击,亚马逊中国显得有点不知所措,从它的物流配送变得不那么及时与配送员偶尔态度不太好可以发现,其实亚马逊中国应该是遇到了一些危机,不然为什么会解散自有的配送服务团队,把商品分包给了顺丰、圆通等其他快递公司?

阅读全文 »

如果提前得知有经济危机,就不会有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从来都是一只黑天鹅

最近读完了刘鹤副总理在2013年主持编著的书,《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从宏观的金融角度、从货币政策的角度、从国际贸易的角度等多个角度,对比了美国1929年的大萧条以及2007年债务危机这两次经济危机的异同。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作者希望从美国身上总结教训,使得中国不要在同样的问题上栽跟斗。

或许由于本书的阅读对象是专业的经济金融领域的从业人员,所以文中术语相对较多,且介绍相关背景知识的段落较少,如果缺乏金融与经济的背景,本书读起来比较费劲。

阅读全文 »

郝景芳与王立铭都是我佩服的作家与学者。他们的教育背景让人羡慕,前者是清华物理系毕业,小说《北京折叠》获得了雨果奖;后者是北大生命科学系毕业,现在是国际知名的生命科学科学家。

每年从清华北大毕业的学生都不少,之所以对这两位年轻人有好感,是因为我看了他们的书或者听了他们对自己专业的介绍,发现他们不但学问做得好,而且能把外人看起来高深的知识用生动的例子表达出来。若不是他们对自己领域有深入的研究,且文字上有极强的造诣,这是无法做到的。

我其实很好奇,他们是怎么做到的,有哪些东西是值得我们大人学习与借鉴,从而更好的引导自己的小朋友走上科学之路。

阅读全文 »

最近有计划重新装修一下房子,为了更合理的利用空间,于是我入手这本书。毕竟近藤典子的书对《小家越住越大》的作者禄薇的启发很大,我也想了解一下。毕竟像禄薇说的,几万一平的房子,如果都被杂物堆满了,这个代价也太大了,所以以收纳著称的日式住宅风格,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