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圣塔菲研究所是世界上研究复杂性科学的最高殿堂,他们的研究成果也代表了人类在非线性科学中的最前沿认识,《规模》一书的作者是研究所的前所长,他把自己的发现写成了这本通俗的科普小书,书的分量很大,如果对复杂系统没有了解,阅读起来可能会很费神。

阅读全文 »

悲剧精神,是西方文化的重心,悲观主义,是东方文化的中心;悲剧精神是阳刚的、男性的,悲观主义是阴柔的、回避现实的;西方酒神是狂欢,所谓酒神精神,东方人歌颂酒,是回避、厌世,离不开生活层面,从未上升到悲剧精神。—-木心

这是我第二次到普吉来。预估不同目的地的花销的时候,觉得这里还是要比很多国内的城市划算,加上对泰国菜的好感,于是选择了一家四口抢在雨季到来之前,飞到了普吉。

阅读全文 »

这是一本关于投资理财领域很出名的书,虽然五六年前就买了,可是一直拖到今天才看完。我在计算机方面的认知,对我理解投资理财的领域的知识,可谓是一点用都没有。每每看到投资领域的书籍,看到那些公式,我就头大。最近听吴军的《硅谷来信》提到谷歌曾经请到了马尔基尔给员工们介绍理财的知识,而且是101课程(意思是这个领域最基础的课程),于是想起自己也买过这本书,便硬着头皮把这本书啃完。看完,感觉对自己规划理财策略还是很有帮助的。

阅读全文 »

曾记得得到罗振宇讲过,在美苏争霸,为了核威慑大量制造核弹头的时候,科学家卡尔萨根,提出了核冬天的概念,第一次向公众描述了如果爆发核战争,爆炸会让大量灰尘覆盖住天空,全球都会持续很长时间低温,即便是夏天也会让水结冰。人类是整体性地活不成。后来苏联的戈尔巴乔夫也说过,苏联开始限制核武器发展,就是因为他们知道了核战争会导致核冬天,明白了这是会危害地球上所有生命的。

后来某次逛网上书店的时候,为了凑单,买下了卡尔·萨根的著作,《宇宙》。看完后,不得不由衷的向老先生致敬。

阅读全文 »

上个星期发了一场高烧,整个人挺难受。烧退了,整个人的状态也没见好转,总也没什么食欲,心情也是闷闷不乐。

发烧的原因,或许是跟电信的项目经理理论了一小时后无果后,上火所致。细节不想多说了,重点就是我实锤找到了他们的问题,让他们去修复,他们死活耍无赖的说厂家说这不是他们的问题。我想,我没有办法拼过这些拿着企业工资到我这耍无赖的人,面对我手上确凿的证据(PID,LOG中的日志,事件查看器的记录),人家只是用口说说问题不是这样的。我气坏了,加上这一周老人家和小朋友都不舒服,肝火一起,第二天便发起了高烧以及剧烈的头疼。

阅读全文 »

在得到app上听到罗胖在介绍塔勒布的新书《非对称风险》,英文名为Skin in the Game,按照原书标题直译过来,应该是

把自己暴露在某种投资、游戏、任务、使命的风险之中,引申为全身心投入某一项事业,享受其成果,担当其风险并承受损失

这不得不让我想起一个老旧的段子,是关于记者与农民的

记者问农民:“如果你有100亩地,你可以捐给国家吗?”

农民回答:“可以!”

又问:“如果你有100万,你愿意捐给国家吗?”

农民回答:“我愿意。”

再问:“如果你有一头牛,你愿意捐给国家吗?”

农民回答:“我不愿意。”

记者疑惑:“为什么?”

农民窘困:“因为我真的有一头牛。”

要是我来翻译这本书的书名,我一定会翻译成,《我真的有一头牛》,虽然这样很符合塔勒布的原意,说不定巴曙松先生就不写这个序言了。这仅仅是我个人的调侃,没有任何的真凭实据!

阅读全文 »

翻阅吴军的这本《见识》,里面的内容太熟悉了,因为整本书就是得到APP中《硅谷来信》的精编版。几乎每天都收听《硅谷来信》,因此中了解到了很多吴军工作与生活的方法。那些极具可操作性的建议,让我不断的改正自己的一些小毛病,这些不经意间养成的小毛病的确是我长期积累下来自己未曾意识到的。

阅读全文 »

如果我不曾看过电影《2001太空漫游》,如果我不曾读过阿西莫夫的小说,如果我不曾看过电影《星际穿越》,如果我不曾读过克拉克的作品,我想我会如很多人一样,用手抹去眼角的泪水,为《流浪地球》欢呼。

可惜我看过,而且我是一名不折不扣的科幻小说迷,是电影《星球大战》、《星际迷航》和《星际之门》的忠实粉丝。所以,我抹去了眼角的泪,拿着电影票,上了一趟厕所,回来压根没错过什么剧情,电影放映过半后,我几乎已经能猜到剧情了。

阅读全文 »

《助推》是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塞勒的三部经典作品之一,其余两部为《”不当”行为》和《赢家的诅咒》。去年,我看完了《”不当”行为》,今年想着把剩余的看完。

实话说,作者的写作风格比较传统(偏学术),书中的论述时不时会让人感到莫名其妙。或许作者默认这些书的读者可能都有经济学背景,且熟悉美国社会运作。不然,读到美国中小学择校、医保与社保养老金政策的章节,真的有点读不下去的感觉。

阅读全文 »

看完了一本讲述科学如何起源的学术小书,名为《中世纪的自由七艺》。学术书籍嘛,行文当然不如一般的书籍那么流畅,也不如一般的书籍那么有意思,而且学者们还默认了你是行内人,一些基本的观点和史实书中默认你是了解的。

于是,这书看起来多少还是有点费劲。由于我对自由七艺的好奇,我还是坚持把这本小众书读完了。对于传统的儒家而言,诗书礼易乐春秋就是儒生一直以来的必读之物,对于西方而言,自由七艺也是西方学者的必修课。

自由七艺指的是自由三艺与自由四艺的集合,由于拉丁文不同其分别为Trivium与Quadrivium,合称为Seven Liberal Arts。

  • Trivium指的是语法、修辞与逻辑,(文科三艺)
  • Quadrivium指的是算术、几何、天文学与音乐(理科四艺)。

自由七艺发源地是希腊,那个西方文明以及科学精神的摇篮。最开始一共是9门技能,除了后来的自由七艺,还加上了建筑与医学。如果对应起来,传统的儒家六经,会比自由七艺少了算术、几何与逻辑,至于天文在汉武之前儒家也有“天人感应”一说,至少也涉猎了天文。

从某个意义上来说,科学的种子已经深埋在希腊的自由七艺中,而中国传统文化给中土大地带来了绝对包容的汉文化,汉文化的土壤似乎难以孕育出科学的苹果树,吃了西方的苹果,只期望东方能把那颗桃树的幼苗培育好,让其开出繁花,结出硕大的桃子。

阅读全文 »

时隔大半年,重新拿起蒋勋的书,多少是因为连续看了几本蒋勋的书,有点审美疲劳了。看完这一辑,还是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因为讲到了出家人妙玉的分别心,通过贾母和刘姥姥对比体现出生命的热闹和寂寞,这两个点深深的触动了我。

阅读全文 »

2019的前几天,冷空气的突袭,让人感到了冬日寒意。稍过几日,冷风退去,留下了一个温暖的春日。冬和春之间的间隔如此紧密,让人难分清楚。

2019到底会如何?经济真的会进入寒冬吗?国际格局会与此前完全不一样吗?房价会下调吗?机构改革对大伙有影响吗?其实,等到2020就会知道了。

阅读全文 »

2019的第一天,广州的早上,很冷。我是一个怕冷的人,所以很喜欢有暖气的北方。大部分的南方人都会以为,北方刮风下雪,比南方冷多了,殊不知,人家有暖气,推开门就感受到26度的温暖。在南方,外面几度,屋子也是几度,这种冷,真是要命的。带娃的日子总是很累,尤其是娃还不舒服,大早上的跑急诊,人生从未试过如此焦虑与烦躁。

阅读全文 »

几乎在2018年的最后一天,看完了本年的第50本书,虽然不强迫自己完成这个目标,但是内心深处觉得完不成心里挺遗憾的,所以挑选了一本读起来感觉应该会比较轻松的书。

《孤独深处》是科幻作家郝景芳的中短篇科幻小说集,其中《北京折叠》一文获得了美国科幻作品大奖“雨果奖”,因此名声大燥。个人觉得本文比同是“雨果奖”作品《三体》要好。

阅读全文 »

看完这本书,已是深夜。恰逢今日是西方圣诞节,或许这本书正好应了景。读完这本书,我心里很平静,没有激动与澎湃,只是略带一抹忧伤。深夜时分,我冲了一杯咖啡,由于耽误了一下,咖啡冲泡的时间有点长,喝起来有股酸苦味,其实这正是我读这本书之后感觉的味道。

阅读全文 »

自从在得到app上听了王立铭讲的生命科学课后,我对王立铭的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毕竟他能把生物学知识讲得那么深入浅出,我想他的书估计也是同样的有趣。这本《吃货的生活学修养》果然就是一本相当有趣的生物学科普书籍,适合大朋友与小朋友们阅读。

  • 对于大朋友来说,提早认识高血脂与糖尿病的专业知识,当然有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同时对身边有遭受这些病痛折磨的亲朋,自己也可以帮助他们规避那些可怕的假药贩子。
  • 对于小朋友而言,提早认识到那些不为名利所动科学家对人类做了多么重要的贡献,了解到重实验不要轻信传言的科学方法,为自己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不无好处。
阅读全文 »

说到金融与经济方面的话题,我一般是不发表意见的,因为我不懂,所以根本无法提出自己的意见,只能问为什么,这个时候用“十万个为什么”来形容我,并不为过。

随着多看了几本经济类常识的书,我的疑问算是少了一些,用“九万九个为什么”来描绘我当下的状态,是很贴切的。对于一个经济专业外行人,我真搞不明白金融与经济的区别,不过看完这本书,总算是有点概念,后者是理论基础,前者是基于后者理论的现实运作。本书英文名为《Money Changes Everything》,作者是耶鲁大学的教授Goetzmann,并得到去年的诺奖得主罗伯特席勒推荐。

耶鲁大学作为常青藤联盟的大学之一,是一所遵循博雅教育的高等学府,要从耶鲁大学获得学士学位,不需要写毕业论文,但是要修够足够的学分,当然要挣够能毕业的学分,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有足够宽广的视野,对一个人未来发展提供了不可测度的潜力。当然,现如今工科譬如计算机、生物技术,理科如金融学都是热门的专业,毕业后的工资也高。然而,看毕业十年后的成就,似乎哈佛、耶鲁以及普林斯顿的校友会有一定的优势。而我这种八杆子也与这些名牌大学搭不上的人,也只是凑个热闹,不过这本《千年金融史》从耶鲁诞生,一点也不让我意外。毕竟对于知识与教育,并不能过于急功近利。

阅读全文 »

持续关注盖茨家的博客,想看看他最近又看了什么书,等到冷空气来了几天后,终于发现他有更新了,一更新就是6篇。或许是盖茨他老人家与纽约时报签约了,必须先在报纸上发,然后再见诸于博客,中间略有推迟,这对读者我来说,并不算事。

让我惊讶的是,我们都不约而同的读了尤瓦里·赫拉利的书,《今日简史》英文名为《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今天让我先翻译这篇好书推荐,然后再更新他老人家关于《今日简史》的读书笔记。

阅读全文 »

《今日简史》这本书,刚上市的时候我就打算去看,拖了一年,终于在今天看完了。这主要是贺建奎高调宣布自己做了人类第一例与第二例的受精卵基因编辑手术,且这两个婴儿已于最近降生。

正如很多媒体说的,这是一个里程碑的事件,HeJiankui这个名字将永远留在人类的历史里,虽然哈佛的科学家说,贺未必是第一个做这样手术的学者。在这一刻前,《银翼杀手》、《黑客帝国》、《西部世界》等科幻作品仅是人类对新物种人造人的对世界影响的假设,从此以后,这种科幻题材的假想便成为了具有现实意义的讨论。

潘多拉的盒子已经打开,好坏无人知晓。《今日简史》中讨论了智人与经过生物技术改造的新智人之间的关系,讨论了信息技术革命抢夺人类工作后社会的变化。或许很多人不愿意去想,认为那些都是杞人忧天,满口妄言的事情,不如考虑一下美食与美色,思考一下如何拿到创投的资金。

我作为一个稍微带一点悲观主义的人,觉得并不能这么看待事情,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到了一个非常富足的年代,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的发展再也不是线性的速度了,在各方面条件相对成熟的时候,会出现指数级的井喷。回顾科学史,从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世界观,到牛顿的经典机械主义世界观,到爱因斯坦与薛定谔的相对论及量子力学世界观,物理学的新发现一次又一次的改变了世界,更新了包括生物学、化学在内的自然科学,同时也更新了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

我猜想,现如今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或许是替代物理学,成为催生新的世界观的诞生的助产士。一方面如果在生物学上进一步证实人类并没有自由意志,另一方面人类很多工作将被机器人替代之后面临结构性失业,我们的世界一定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