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花了半个月时间,把一直拖着没看完的《经济解释》给翻完了,全书一共1000页上下,之前看到500多页后就看不下去了,主要是内容看得有点不明白,而且五常先生的港普,读起来真有点不容易。
很久之前就想看张五常先生的大作《中国的经济制度》,毕竟在我心里张先生一个走下神坛平易近人的经济学家。他从经济学当红的芝加哥大学走出,回到香港中文大学任职,与那些我们认为是神一样的经济学巨擘嬉笑怒骂,无形中彰显了先生的学术地位。
虽然从另外一个阴暗角度看先生,同样的行为也可以被称作狐假虎威,有抬高自己身价的嫌疑,不过从字里行间能看出先生的风骨,我决然不会从这个角度来看待先生。
先生很早就提出了国人要对自己的经济制度要有自信的观点,自信不代表我们的经济体制不存在问题,而是要客观的看到我们经济制度的优势,不断的补足短板。所以正如外人会正反面讨论先生一样,不同的经济学家也会正反面的讨论当下的经济制度,不同的前提假设,不同的理论框架,结论不同很正常,但是时间会证明哪个解释是对的,哪个是错的。
书的作者很出名,之前曾经写过《枪炮、细菌和钢铁》,讲述了世界各地不同文明之所以出现差异的缘由,包括纵向的美洲大陆与横向的亚欧大陆之间的驯化动植物的区别,导致了前者到了一定的社会规模后,获得的资源难以使其继续发展,后者在争夺资源的冲突中学会了更高级的策略,技术流通变得更容易,是一部简明的人类简史。
《崩溃》这本书在作者探访不同的文明遗址后,提出的深刻思考,科技迅猛发展导致的环境问题不容忽视,不可能靠进一步的科技发展解决同时环境污染归根结底也不是科技带来的。作者表示:
由于当前人类社会过着不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不管用何种方法,世界的环境问题都必须在今天的儿童和青年的有生之年得到解决。唯一的问题在于,是以我们自愿的愉快的方式解决,还是以不得不接受的不愉快的方式来解决,比如战争、种族屠杀、饥荒、传染病和社会崩溃。
徐文兵是我比较认可的一位向大伙传播中医知识的大家。今天看完的似乎是他比较早期的作品,《字里藏医》。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很多词语都有出处,而且古代的含义并不与现在相同,挖掘词语的来源其实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古书《说文解字》做的就是这件事。
在我看《周易》的时候,发现有好些词语来源于此,比如文明,和平,变通,变卦,错综复杂,自强不息等等,当我看李开元的《秦崩》的时候,发现也有不少词汇来自于史记,如《史记·魏公子列传》中谈到的礼贤下士,窃符救赵等等。
其实还有不少的词语是来自于中医,这是我此前并未察觉到的。譬如,健康其实是健与康的组合,健是动词,使之有力,康则是五个方向道路通畅,如果理解了这两个单字,或许大伙对健康就有更新的认识,就是身体有正气,身体各脏器各司其职。从此看来,很多人对汉字的认识并不深,容易断章取义误解中医,对传统文化形成了成见,这并不是什么好事。
昨日,我开车到家楼下等娃下来,新潮歌KTV门口停着一两辆汽车,若是车停好了,是不会阻挡行人走路的。人行道最靠马路那边停着一溜的共享单车,除了OFO就是摩拜了,有几辆单车倒了下来,半个车身已经躺在了大马路上。忽然我发现这单车怎么还颤抖着往前挪呢,转过脸去,原来某辆大车为了停车,得往前走点,即便看到了单车也不停下来,为了自己,硬是把那几辆可怜的共享单车,拱出了人行道。那人走了下来,约莫40多岁的样子,头上略微有些白发,看着几辆单车横躺竖卧,噢,人家似乎没看到,只是看到车子没蹭,就又回到车上去了。
我心想,这怎么都得扶一把吧,看起来那车好说也得有个三四十万,甚至更高,开车的人看起来也像是个文雅的人,说他文雅,只是看起来没有满脸的横肉,穿得还算得体看不出暴发户的样子。
最近这几年随着深度学习与AlphaGo的大热,人工智能成为当下最具热度的词语,李开复先生写了一本《人工智能》,阐述了在他眼中的人工智能。作为一名严谨的科学家,他编著的这本《人工智能》,具备了科学性与科普性,是一本适合大众科普入门的好书,即便是计算机专业的读者,也能从中汲取到知识。
毕竟,李开复从介绍我们身边耳熟能详的标榜为人工智能的产品,从alphaGo到特斯拉的辅助驾驶,从机器视觉到机器翻译,我们的身边其实充斥这好多这样的科技感十足的软硬件产品。究竟人工智能对人类有威胁吗?人工智能会让许多人失业吗?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究竟是怎么样的景象?本书的答案很中肯,我也非常认同,而不像某些书籍那些危言耸听,也不像某些书籍那样打造美丽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