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其实这本书的翻译不算太好,有点虎头蛇尾的感觉。比尔盖茨在2016年的夏天向读者推荐的5本书,其中就有这本《How Not to Be Wrong》,中文翻译为《魔鬼数学》,台湾翻译为《数学教你如何不犯错》,我当时有点纠结买台办还是简体版,看了看京东和亚马逊的读者评价,评价还不错呢,于是我又犯了一个错误,买了这本《魔鬼数学》,当然我应该能看出,《如何教你不犯错》更符合雅信达的原则,但是我还是不够理性的买了简体版,所以这就是很理智的做了错误决策的表现了。

阅读全文 »

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管教孩子让我感受到的压力远远大于和他们一起的幸福感。前段时间,与何姐谈起孩子的时候,我不禁抱怨到。

她说,我应该去参加一些育儿培训,看一些育儿书籍,她表示她的女儿的成长很顺利,基本上没有遇到叛逆的时候,而且一个初中生,处理事情的能力已经俨然像一个成年人了。

说到这里,我想这或许是,人家的女儿真的比较听话。当何姐继续说到,小女生准备去北美留学,这可是小家伙自己的决定,他们表示支持。我的第一反应就是,

“啊,何姐你北美有亲戚或朋友.”

“没有啊。”

阅读全文 »

其实书架上还有一本书,《梦的解析》,然而我却只读了开头,然后一直没往下读。源于对介绍丛书一直的好感,我想先对精神分析这个领域作一个纵览性的了解。

都是为了解释现实

  • 为了解释神的存在,牛顿研究出了牛顿三大定律,奠定了科学革命的基石,或许你不知道牛顿是为了向神致敬;
  • 为了解释为什么面包师要勤恳的做面包,亚当斯密写出了国富论,通过经济学来解释,市场与商业的关系;
  • 为了解释不同地区相似动物的差异性,达尔文提出了物种起源的假说,通过物种演化的理论,来解释我们为什么这么像猴子。

为了解释,人从小到大的表现以及人的心灵意识及其影响的时候,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理论。据闻,当前的心理学早就抛弃了精神分析这一块的理论,对于这样的说法,我是不敢轻易的认同或者不认同,正如讨论苹果手机好还是android手机好,你要不是有点IT基础的话,你是不会轻易做判断的,除非你不讲道理。

我不具备心里学的基础知识与现状,最好的方式是多看看,多了解,再说。虽然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性欲是贯穿所有理论的基石,但是老先生却是一个保守的学者。说一点闲话就是,尼采和弗洛伊德一起追求一个女人,最后人家选了弗洛伊德,尼采就独身了一辈子,然而这两个男人竟然有点惺惺相惜的感觉。

俄狄浦斯情结

木心在《文学回忆录》中说到,弗洛伊德是个骗子,俄狄浦斯的故事只是为了说明命运的不可抗拒,对这是男孩子的“弑父恋母”情结,是因为男孩子迷恋母亲而当父亲是情敌,对其进行报复,是性欲使然的论述,木心狠狠的批评弗洛伊德下流。

对于弗洛伊德,他只是说明人在童年情绪发展出现了“各种情感共生共存却又彼此冲突”,爱和嫉妒、竞争和依赖这些情绪全被混合在一起,并指向了父母,这也是乱伦禁忌存在的必然。

这就衍生了“情绪态度”,在亲密关系中:

  • 选择爱的时候,会在性欲上变得压抑不堪
  • 选择性的时候,会在情感上变得冷漠

如果逃离不了俄狄浦斯情结的阴影,他和他的伴侣都会痛苦不攀。爱欲是一个看起来分得清楚,仔细想想又分不清楚的事情,衍生了各种各样的作品,现如今几乎没有一部作品不牵涉到人性与情欲,得到与得不到的虐恋等等。

自我、本我、超我(id,ego,superego)

尼采和弗洛伊德都有超我的论述,不过他们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尼采倾向于,上帝已死,这是个超我的世界。弗洛伊德倾向于,这是一个人在社会里头表现的形象,就是你想让他人认为的你的形象。

自我说的是生物意义上的人,本我是人清醒的时候个体意识。我们之所以能控制自己的性欲、冲动与情绪,这是精神内容的压抑机制在起作用。对于那些一旦承认就会引起不快的观念,我们会可以回避,把它

  • 挡开(你刚刚说啥)
  • 扭转(说不是的)
  • 推开(你才是,你全家都是)
  • 藏在心里(我也不知道)
  • 改头换面(我跟你说,其实是这样子的)

对于婴儿,这三者是混沌的,迷糊的,分不清的。从发现一哭就有东西吃,到对世界的刻意模仿,到认知事物的意义到和真实世界的融合,弗洛伊德说经过口欲期、肛欲期与性欲期。后弗洛伊德专家鲍尔比说分离焦虑、攀附行为、持续焦虑、惊恐愤怒、抑郁无助,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

MIT的明斯基与西摩尔·派普特这两位人工智能大师,就着迷与研究小孩的认知过程,希望能找到AI设计的理念。随着对小孩的认知的了解变多,西摩尔·派普特走向了引导孩子释放天性,使用计算机等方式实现创新的理念,也是当前STEM教育的先驱者。

总结

我对心理学充满了兴趣,一方面也是为了读懂自己,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读懂他人,毕竟心理学和经济学也是一家的,不然为什么诺贝尔经济学奖会授予丹尼尔·卡尼曼(《快思慢想》的作者,证明了理性人不存在,这可是古典经济学的根基啊)

这本书买了也有个两三年了,一直压箱底,作为一个只有SVN与sourceSafe使用经验的人,其实一开始还是挺难理解git的使用的。毕竟我从来没有在互联网行业混迹过,倒是最近好些时候都在Github下载一些开源的框架和软件,对git多了解了些。

一切才刚刚开始

然而年初把Blog迁移到Github之后,使用git的机会多了很多,写博客用markdown的方式,基本上以文字为主,少去很多调样式的时间,所以连写博客都感觉像写代码一样:

  • 按照markdown方式码文字(就是普通的文字加上#*来调整字号标题以及引用啥的)
  • 通过Hexo来生成页面样式,以及整个博客的静态页面
  • 通过Git上传到Github上

nasamars.github.io就完成了页面的更新

由于我是个懒人,于是我改进一下:

  • 按照markdown方式码文字(就是普通的文字加上#*来调整字号标题以及引用啥的)
  • 通过Git上传到Github上的源码仓库
    — Github自动通知Travis来干活(通过Hexo来生成页面样式,以及整个博客的静态页面,然后上传到对应位置)

说起来简单,但是在实际更新的时候,一样会遇到文件合并,合并失败,解决冲突的问题。

迷惑

做甲方很久了,平时其实不怎么碰代码,时间久了总会有一种怀疑人生的感觉。

我到底还算不算搞IT的?

好像算,也好像不算。大部分人告诉我,走管理路线,别专注技术了,技术上没点优势(于自己而言),腰板总是直不起来。看着现在原始得不能再原始的工作流程,心理总有一股想干一番事的念头,然而存在即合理,事情总没有这么简单。

我着急,我迷惑,我不舍,我不忿。

事物总是两面的:

  • 有些地方氛围好,流程规范,似乎一切顺当,可能螺丝钉的角色定位更突出
  • 有些地方环境平平,生态原始,似乎感觉不爽,也许可以力挽狂澜,否极泰来

某次和人争论关于python的ADT实现的东西,被人讥笑不懂CS(Computer Science)和CE(Computer Engineering)的差别,本想反驳,仔细一想,好像还真是这样。我想不只是我,很大一部分的IT从业人员根本就不知道有这样的区别把。

自以为专业的人,做不出专业的事情,还能对得起专业二字吗?

结语

想太多,没用。且行且看,自己努力努力,再说吧。

身体孱弱,又没什么体育特长,逼着自己多看书,看多了还脾虚,身体还是孱弱。

我看我也是zuo,不过no zuo no die吧。

一连4本,一鼓作气,这套书全看完了,有意思的事情一本比一本少,前三本还有东西可以写一写,而今天合上书的时候,心想天啊总算看完了。

这本书是列维特和都博纳的blog文章的精选,所以算是杂文集,由于翻译让人有时候读起来感觉费劲以及很多的内容我是不感兴趣的,但是又生怕错过些什么有意思的事情,于是才会出现以上一幕。

阅读全文 »

16.《魔鬼经济学3》4.21

一个问题没找到答案,其实你是否想过,你的问题错了?

还是列维特这个天才的书,这是第三册,英文名字也很有意思Think Like A Freak

当我兴致盎然的合上这本书的时候,我意识到了,书上说的魔鬼式的思考,其实只是种逆向思维,我常常这么干,于是与周围显得格格不入。

逆向思维,说得轻巧

逆向思维,知易行难。

  • 人们习惯从众,快速接受现状,不愿改变想法,过于依赖别人思考
  • 大家容易被政治与知识的偏见蒙蔽(大家愿意找到证明自己对的东西,而不是真相)
  • 大家太忙了,以至于根本无暇思考

这不就是维纳说的,每个人接受信息的带宽大了,但是信息的总量却少了。

最关键的是,如果坚持逆向思维,你会与主流渐行渐远,就像我一样。不论是谁,尤其是政治家,开始根据自己的道德观做决定的时候,首先牺牲的就是真相。仔细揣摩,这句话,你会发现更多的秘密。

阅读全文 »

15.《人有人的用处》4.24

上帝精明,但无恶意。–爱因斯坦

这是一本老书,要不是我在《信息简史》中看到过维纳和香农以及冯诺伊曼的故事,我想我是不会买这本书的。

看完《信息简史》后我买了两本老书,一本是冯诺伊曼未完成的遗作《计算机与人脑》,另一本就是维纳的《人有人的用处》,前一本书看起来很流畅,而后一本翻起来有点难度,于是一直放在书柜里。直到最近阅读了《与机器人共舞》这书,其中多次提到了维纳与《人有人的用处》,于是我觉得是时候硬着头皮上了。

阅读全文 »

读书日

前两天正是世界读书日,最近也读完了两本书,还没来的写读书笔记,而本来想在读书日写写自己的感想,却一直深陷在达康书记的身影里,昨夜终于一鼓作气的看完了最后一集。

剧情在最后的几集发展得太快,主旋律的意味太深,反而显得这部片子有点儿虎头蛇尾,我指的当然是文学性,而不是本片的教育性。人性的弱点与命运的不可抗拒,我想这才是文学性最重要的东西,而过于标签化的人物,会大大的削弱作品的文学性,他让人失去思考,而陷入了情节中。

阅读全文 »

13.《商业的本质》

久违的感觉

两周前,就看完了这本由杰克韦尔奇夫妇撰写的新书,多年过去了,翻开韦尔奇的书,还是能感受到那种久违而熟悉的感觉。

这勾起了我十多年前的回忆,在大二的暑假,我在图书馆借了两本书,一本是杰克韦尔奇的自传,一本是韦尔奇写的《Win Win》。那是我第一次了解韦尔奇的传奇人生与GE的崛起之路,然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小小的目标,我想去GE工作。

处女面

碰巧的是,几个月后GE广州招募管理培训生,我拿到一个面试的名额,于是很重视的买了人生的第一件衬衣、第一条西裤和第一双皮鞋。

阅读全文 »

感谢各位看官

我开微信个人号一年有余,一开始只是把读书笔记做一个分享,希望寻找到同路的人,慢慢的开始把个人的一些零碎的想法也放了进来,承蒙各位看官抬爱,我也便有写作的动力。

大爷,赏个钱吧

  • 一周前,微信邀请我使用原创功能;
  • 今天,收到了微信的邀请,可以使用打赏功能,意味着我从简单的分享感悟,变成了多少希望你认可并打赏。

看起来似乎变得不那么的存粹,实际上对我有了新的鞭策和要求,我自然是非常感谢一年多来关注我文字的兄弟姐妹,更要大力感谢那些看完后对我提出修改意见,让我不断进步的亲朋好友。

阅读全文 »

原本打算在三亚写下这篇东西的,由于假期临末肠胃不适,所以不得不在今天补上。

进了城,就回不去了

类似的描述,我听过不少,但是在李全新导演的口里说出来之后,我想这辈子我都忘不掉了。

当是时,李导说自己90年代从青岛借调来广州后不适应,千方百计要回青岛,然而回去之后百般不适又择机调了过来,最后自嘲到“乡下人进城,进了城就回不去了”。说完后,自己放声大笑,我们也跟着笑。

要当众承认自己的无知,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已经有一定建树的人。然而,建树越大的人,越坦诚自己的无知,比如费曼、波尔、爱因斯坦。所以,总是忽悠别人自己是万能的人,其实真就是个骗子,至少他不厚道,或者就是无知者无畏。

阅读全文 »

我成为印象笔记的收费用户有一年了,而印象笔记给我带来了很多便利,尤其是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现如今,看到一篇值得收藏的文章,一个点击轻松进入我指定的文件夹;要整理一下自己零碎的文件,尤其是一篇记录可以在PC、Mac、Iphone上读取与编辑,这种体验非常棒。

小的时候,我有剪报的习惯;长大了,就把觉得不错的文章整理成pdf或者是word文档。可是要找的时候,还是一团乱,有时候文件的命名啊,存档的位置啊,还有可能不是在同一台电脑上啊。我尝试过用One Note,也用过有道云笔记,始终在操作上不太舒服,连存档失败都没通知我,直到有一次我发现我的笔记上只有标题而没有正文,我很郁闷的与这些产品说再见了了。

这一年,我还是积累了很多技术文档,包括程序架构的,UI设计的,经验分享的,这些文档在我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相当有用,一下就能找到解决方案,这有赖于平时的积累。

为了提高软件的使用能力,提高自己的工作生活效率,入手这本小书,提高一下自己的效率,不过印象笔记不能直接支持Markdown语法,也是蛮失望的。

做个有效率的人,干有成效的活!

我还是很愿意向大家推荐印象笔记的!

魔鬼经济学一套书共4本,这第二本书依然保持列维特一致的风格。大部分时候,经济学家都是研究股票、期货、股权一类的东西,列维特专门找一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通过经济学分析,告诉我们,“你以为的真的不是你以为的!”


有趣的观点

酒后步行比酒后驾车危险多了!

数据来源于美国,美国所有致命的的撞车事故中,30%涉及至少以为醉酒的司机,深夜的话大概是60%,大概每140英里就有1英里是酒驾的,每年酒驾的总公里数为210亿英里。16岁以上的美国人有2.37亿,平均每天步行0.5英里,每年总路程为430亿英里,假定每140英里有1英里的酒后步行的路程,那么酒后步行的总路程为3.07亿英里。每年酒驾导致的死亡人数是13000人以上,每年因醉酒步行死亡的人是1000人,那么13000/210与1000/3.07相比较,酒后步行的死亡率是酒驾的8倍多。

阅读全文 »

仁者见仁

看这本太费脑了,因为里头提到的很多人都是业界的大牛,以前只是在看ACM图灵奖得主的介绍书籍中见到过。或许是因为我对其中的很多东西都了解,造成了我看这本书要花甚多的时间去相互联想,没有背景知识的人看了也会收益匪浅,至少不会被国内那些夸夸其谈的人蒙蔽了。

死对头AI vs IA

这本书的信息量之大,是我难以想象的,几乎把我对计算机的很多零散的认知全部串起来了,从上个世纪60年代的斯坦福大学的两位大师说起:

  • 麦卡锡(ACM图灵奖获得者,人工智能概念的提出者之一)
  • 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IEEE先驱者奖获得者,鼠标的发明人)

他们建立了机器人世界对立的两个社群:

  • 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
  • IA(Intelligence Augmentation)智能增强

AI意味着机器具有可以代替人类完成工作的能力,而IA意味着我们可以把计算机武装到牙齿用来增强或扩展人的能力,然而这这两个阵营是个死对头,互掐得厉害。

阅读全文 »

噱头

要不是罗胖拿到了这套书的版权,并在节目里介绍了天才经济学家史蒂芬·列维特和他的这套书,我是不会买这套书的,因为这书名太又噱头了,以至于我第一反应就把它忽略了。

列维特曾就读于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获得芝加哥大学的教职岗位,两年内获得了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院的终身教授的职位。这是一个让人不得不佩服的经历,但是和其他经济学家成名得不一样,他研究的东西都很奇怪,以至于他没有一个固定的研究方向。

看起来这套带有噱头的畅销书,是关于他的论文通俗版读物,所以即便是骇人听闻的结论,其实都是他的论文观点。列维特坚持说:

道德代表着人类心目中,这个世界应该如何运转,而经济学代表着其实际的运转方式。

  • 诱因是现代生活的根基。
  • 传统的观念通常都是错误的。
  • 轰动性事件常常起因于风马牛不相及甚至微不足道的事情。
  • 专家利用手中的信息资源优势谋一己私利。
    阅读全文 »

毕业十年聚会安排

时间:2017.6.10 9:30

集合地点:大学城

具体安排:

上午

  1. 主题班会,大家各自聊聊这十年的人和事

中午

  1. 华工饭堂包间吃饭(庆耀说不错)

下午

  1. 开车前往酒店(南沙?番禺?待定)
  2. 准备晚上的party,希望能有烧烤,有酒,能够把当年毕业旅行的感觉找回来
  3. 至于游戏,或者什么的大家再想想

分工

班服

肥羊

宿舍联系人以及报名的人

  • 716 伟雄
  • 715 我
  • 714 老随
  • 713 帆哥
  • 712 远鑫
  • 711 庆云
  • 710 海峰
  • 709 志坚
  • 708 肥羊
  • 女生 大娘

继上回在淘宝买到假书被恶心之后,挑了另外一家信得过不过贵很多的店家,大概一个月,关于费曼的两本新书就到手了,其中一本就是《你管别人怎么想》。

天下文化这个封面做的很有意思,《别闹了,费曼先生》封面的右下角写的是台湾第一畅销的科普书,而这本就写台湾第二畅销的科普书。这不是天下文化第一次出来关于费曼先生的书了,而《别闹了,费曼先生》就是天下文化的一个副主编翻译的,能看得出天下文化和费曼作品集的深厚友谊。不知道是不是台湾的书发行量都不大,很多费曼的书都绝版了,比如

  • 《物理之美》(the Character of Physical Law),
  • 《费曼的主张》(The Pleasure of Finding things out),
  • 《这个不科学的年代》(The Meaning of it all)。

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最近费曼的书特别火。部分书也有简体版,可是我翻了几页之后,读起来总不如台办书这么有意思,所以我还是下决心买台版书去,有机会的时候再把那没找到三本书收入麾下。

这本书是费曼自己编撰的,所以故事性不如《别闹了,费曼先生》那么强,但是却真实表现了一个真性情的物理学家生平。这本书主要讲了费曼

  • 回忆他父亲对他采取的特殊的教育方式,
  • 重温他苦涩的初恋以及第一位妻子的生死挚爱
  • 通过信件表达他对第三任妻子的相知相惜
  • 重现了他人生的最后一次探险,参与“挑战者号”失事原因调查委员会的故事

最后收录了他去世前两周在加州理工发表的演讲《科学的价值》。

阅读全文 »

奥德赛

这是克拉克著名的太空漫游四部曲中的第二本,或许整部书的光环都被第一部《2001太空漫游》夺去了,我也是看完这该电影后才下决心要把这四部曲收入麾下,也就是那个时候我才知道原来奥德赛(Odyssey)有漫游的意思。

当我想买这套书的时候,这套书已经绝版,只好零散的用两倍于售价的代价收入这四部曲的后三部。这四部曲分别是

  1. 2001太空漫游(1968年出版)
  2. 2010太空漫游(1982年出版)
  3. 2061太空漫游(1987年出版)
  4. 3001太空漫游(1997年出版)
阅读全文 »

吴军老师的书躺在书柜了真的很久了,这会儿终于有勇气拿出来认真看看了,我的数学学的不太好,尤其是上了大学之后,一个是个人悟性与课本不太合得来,虽然我把高数的所有习题都做了一遍,二是并没有把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以及概率论的理论体系建立起来,虽然我考试的成绩还过得去。

除了自身太笨的原因,我还是要吐槽一下,高中的学习体验太糟糕了,因为像我这种不太聪明的人还是需要人指点一下努力的方向。天赋秉异的人或许自己理解的快而且能迅速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方向,然后到达一个他人难以到达的高度。而对于一般人,如果方向错了,好久自己都发现不了,原地打转久了可不和他人的差距就大了。

回到这本书,关于数学的内容我只能理解其中的6成,不过这并不太影响理解吴军博士的观点,书中的内容是吴博士在Google的时候写的黑板报,介绍google的技术却又不能泄漏商业机密。

阅读全文 »

我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抱着美女,拥吻,做爱

直到我的时间进入虚无

我至少是一名轻度的抑郁症患者,周期性的进入那种情绪低落,对事物失去兴趣,感觉生活没有希望,完全没有出路。

我从未想到过我的生活会是这样的。

这种错乱在于,过于天真,过于自卑,过于贫困。

我看起来衣冠楚楚,都是海淘回来的衣服,一份看起来体面却领着卑微薪水的工作,一段不错的婚姻,两个小孩。

或许是独生子女的缘故,我属于那种感情比较麻木,比较愿意偷懒的人。多少年的习惯,岂是一天就能改变的。

我很矛盾,我既希望我的这篇文字被人看到,又不愿意被人看到,此情无计可消除。

我自视清高,觉得自己是做大事的人,应该有一定的财富,真tmd天真如我;我觉得我个人素质还算不错,应该能吸引到童颜巨乳,颜值高脾气好的妹子的,真tmd天真如我,连妹子的暗示都不懂的人,人生少操了多少妹子。

很长一段时间没做爱的了,每天都撸,有几天想停一下,直接的结果就是看到漂亮妹子就想上去推到,脑中只有啪啪啪的想法。无论我是选择怎么规避掉这种想法,只要一有空,精虫就会上脑,所以这并不是一件容易解决的事情,除非自己把精虫放跑。

人过30,其实并没有准备好,不过我并不知道。我不知道原来两家的老人身体开始都不好了,我低估了两个娃出来之后,对生活的质量的影响,对金钱方面的压力,对两个人精力的考验,回答“你就能生,生了谁带”的问题,回应不同的人育儿观念不同导致的冲突问题,静静的面对人家劳累一天不想做爱,可是我又有需要的问题。

与我而言,这一切都是钱的问题,可是我并没有能力多挣些钱,一切又回到恶性循环的开始。一次次的轮回,周期性的抑郁,我似乎无能为力了,因为我既没有性爱的高潮可以让我暂时忘掉痛苦,也没有一个高人出来让我直面混沌的未来。

天真如我,真tmd天真如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