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前几年,我在比尔盖茨的博客中看到了这本书的推荐,

从这本书问世的那天起,我就一直在推荐它。 汉斯,去年去世的杰出的全球健康讲师,为您提供了一种突破性的方式来理解世界的基本真相——生活如何变得更好,以及世界仍然需要改善的地方。 他将一生中令人难忘的轶事放到书中。 这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人的作品,也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书之一。—比尔·盖茨

于是,我便在中文版上市后的第一时间,入手了这本书。

阅读全文 »

今天是我到毕节的第837天,也是在贵州度过的第三个清明节。一直好好的,不晓得为什么,今早起来喝两口茶水,听着音乐,做着早餐,忽然间情绪有点崩溃了。

昨天晚上,还信誓旦旦的和自己说,慢慢解开自己系上的铃铛,与自己和解。一觉醒来,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又系上了新的铃铛,自己终究是渡不了自己的。

阅读全文 »

曾几何时,心理学家在人们的心里如同一位大预言家,很多人担心自己的想法会被心理学家看透,从而被他人操控了。其实,心理学并没有这么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解释很多人过去的行为,也能为这些人的未来做一定的预测,但本质上是难以猜透他人的心思的,包括那些曾经被神话的测谎仪,其实更多的是增加心理暗示和威慑力,让人坦诚的说出一些事实的真相罢了。

阅读全文 »

过年时候,偶然看到了这本书,不知道被什么吸引到了,于是入手了这本小书。虽然这本书的篇幅不长,但书中的观点对我思维体系的冲击还是蛮大的。我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要工作?为什么我们总是说那些躺平的年轻人懒?为什么欧美近期的失业率会这么高?为什么很多山区的人就业意愿不高?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脑中浮现的很多为什么,很快又消失了,都未经自己深深的思索,有个问题来了,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东西吗?

阅读全文 »

好久没有写笔记了,今天是我到毕节的814天,接下来的日子到底还有多久,还真不好说。似乎对于如期三年返回,又多了一丝的期盼。哀莫过于心死,有盼头,心就不会死。上一次写笔记是来毕节第732天,这似乎又3个月过去了,感觉有些事情是值得记录一下的。

阅读全文 »

约在一周前,看完了这本原研哉的作品,《设计中的设计》传达的一种生活美学,讲述他和一帮日本的设计师开始对身边熟悉的事物开展“重新设计”的革命。看完这本书,我恍然大悟,原来生活可以更美好的,这是审美的能力。

阅读全文 »

不出意外的话,很多人光看到这个标题就会笑出来。不是吃饱了撑着,就是吃饱了撑着的。牛肉,多么普通的食材,有好吃的牛肉干,有嫩滑的肥牛面,还有生炒牛肉、卤牛肉,等等。要是饿了,馋了,你就直说呗,还那么文绉绉,我看你是读书读傻了。(此处应该有配乐,彩虹合唱团的《春节自救指南》)。

阅读全文 »

看完五常先生的作品,人的确很累,毕竟经济学是一个我并不擅长的领域。下一本书,可别整得自己太累了,一眼相中了蒋勋先生的《蒋勋说莫奈》。一个周末,便把它看完了。很后悔,后悔当年去法国旅游的时候,没有能去莫奈的小屋看看;后悔没有更早接触莫奈,感受这位永远在创作的伟人,和那些震撼人心的作品。

阅读全文 »

五常先生的这本书出版于2010年。本书是五常先生从1985年到2009年发表的关于货币方面的文章的精选合集。我记得是在大约2015年前后在二手市场淘回来的,一直放在办公室,直到去年才从办公室里翻出来,带到了毕节,今天终于看完了。

阅读全文 »

早在2017年的时候,我就看了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打那时候起,我就知道了有个画家叫高更,是梵高的朋友,曾经也是个富有的证券交易人员,某天为了寻找内心中的某个念头,辞去了工作,离开了娇妻,去了法国的乡下地方,后来去往了塔希提岛(又称“大溪地”),生生的变成了一名土著。在这里他画出了最有价值的画作,娶了好多十三四岁的女孩,最后在一场大火中划上了人生的句号。

阅读全文 »

这是一本神奇的书,因为我几乎对每个主题都有浓厚的兴趣,然而当我饶有兴致的看完每一个章节的内容以后,重新阅读一遍《“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突然,灵光一闪,快速翻看自己标注的地方,发现这本书《香帅财富报告3:熟经济》可谓是《“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学习工具书。

整个2021的很多政策,正是为《“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奠定基础,为接下来要打造的数字孪生城市和数字经济下的全面治理奏响了华丽的序曲。我很激动,因为这个规划的出台,标示了数字化不再作为一项业务辅助提升的角色出现,而是像蒸汽机车出现,要全面替代马车在路面行走的势头那样,全面成为业务的主体,走向了各个职能部门的前头。

以前是系统辅助业务办理,而现在业务办理辅助系统运行治理,难听一点的说,以前系统为职能部门打杂,现在是职能部门为系统打杂。

阅读全文 »

并不是第一看卡尔·萨根的作品,我记得比较清楚,上一次看的是他写的COSMOS(宇宙),那本书成书于1980年,是一本向公众介绍宇宙苍穹的科普书,本书写于1994年,写的是太空探索几十年,人类获得的宇宙新知识。

无论如何,当我们放眼太空的的时候,我们都会体会到生而为人的伟大以及渺小,伟大是精神上的,渺小是现实里的。在这个时候,两个截然相反的词语,可以相安无事,蛮有意思的。

阅读全文 »

跨年夜选择了B站,所以罗胖的演讲,看的是回放。罗胖在2021的最后一夜的讲演,打动我的地方并不多,甚至连现在回想起来,我都记不起在哪个话题上,被感动了。这倒不是说罗胖讲得不好,而是他关注的内容,可能并不是我关心的内容。

或许是因为自己成长了,也或许是自己心情不是太好,所以提不起太多的精神劲。罗胖在现场发布的几本新书,我倒是把他们给买了,一本是何帆的《变量4》,一本是香帅的《熟经济》。为认知付费,我觉得还是值得的,尤其是这两位我觉得挺不错的经济学家,他们能纳入年度经济报告的事物,一定有他们的用意。

阅读全文 »

2022的元旦,过得似乎并不太快乐,原因有很多。比如竟然考核组没有抽中我们,竟然没有抽中我们也不能回家,竟然在2021的最后一夜喝多了然后头疼了两天,说来说去,其实本质上都是孤独,漂泊者的孤独,且似乎无处可去。

不难理解,为什么《隐忍》里头宣泄了如此多的情绪,因为那是醉者的呢喃。所以这篇文字的基调和那一篇不一样,展望2022,总归是有点期待的。

阅读全文 »

毕节的冬天,是真冷,和我老家韶关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韶关市区不下雪,也不冻路。只不过是时不时下上一场淅淅沥沥的小雨,雨水打湿脸庞,让你感受到冰点的温度到底有多冷。20年前的冬天,我还在为考试而努力,然而晚上一般撑不过9点半,那些还没做完的功课,清晨5点的闹钟会准时把我薅起来继续。即便身上穿上了厚厚的大衣,脚边放了电暖器,依然逃脱不了手脚冰凉的命运。

那一年选择跑去东北读研究生,而没有选择温润的深圳,我真的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想的,但我的确想去感受一下东北的寒冬,大家到底是怎么过的。因为室内集中供暖,外面零下十多度,出去并不感觉太冷,但是海风吹到脸上,感觉火辣辣的疼。毕节虽然没有集中供暖,但是我的住处是装了暖气的,呼呼的烧天然气,心里总有点过意不去,主要是贵呀。暖气开久了,屋子里很干燥,所以皮肤容易痒、鼻子容易疼,当然加湿器也是能派上用场的。

阅读全文 »

在看完长冈贤明的随笔集后,我翻开了《d设计之旅:福冈》。很多时候,我们对外国地名的认知,仅仅留存在那些出名的大城市。这是一件无奈的事情,毕竟国外的事情离我们太远,不容易让大伙记住。福冈,我是陌生的,除了听说过熊本熊这个可爱的家伙以外,好像就没啥能让我联想起来的了。

阅读全文 »

今天是我到毕节的第732天,整好满两周年了。回顾往事,时间总是过得飞快,展望未来,总觉得很是漫长。

无端延期一年,总是让人丧气的。

来这边最大的难,正是孤独。恰逢看到蒋勋先生的书《孤独六讲》,发现原来孤独是现代人的共有的情绪,而蒋先生把这种情绪做了梳理和归类。文末,蒋先生说他学会了与孤独共处,享受孤独。

可我,做不到,有种借酒消愁愁更愁的感觉。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阅读全文 »

梵高凝视着,热热的泪水盈满眼眶,这夏夜的星空多么热烈,多么纯粹,这么多远方的星辰来和他说话,为一个受苦的孤独者一起到来,仿佛要合唱出宇宙最温柔华丽的歌声,他低头祈祷,他知道这是神与他同在的时刻,他的受苦有了救赎,他知道,可以拥抱整个星空,星空不会拒绝他。

目前悬挂在纽约现代美术馆(MOMA)的《星夜》使全世界渴望爱与信仰的心灵在它面前停步驻足。

唐 •麦克林也站在这里,一个歌手从内心最寂寞的深处响起了安慰心灵的歌声。

唐 •麦克林的歌词,词意浅显,寓意并不深,但把梵高那些凝视夏夜繁星的孤独心事传达给了大众。

孤独,是因为生命里某些坚持的部分无法被他人了解。

寂寞是因为心里许多心事堵塞着,只能挤压宣泄在画布上。

画留了下来,在生前卖不出去,无人理解,甚至饱受嘲弄轻视的画,却在生命结束之后,有人了解了,有人看懂了,更多人热泪盈眶站在他的画前面,如同唐•麦克林一样。

如果唐•麦克林早生五十年,他会了解梵高吗?

如果唐•麦克林是梵高的邻居,会不会一样在警局控诉这个割耳朵的疯子?

如果唐 •麦克林是高更,面对梵高激烈的爱,会不会也样收拾行李落荒而逃。

我不是在询问唐 •麦克林,我是在询问我自己。

在一个没有星星的晚上,我看完了这本书。看完之后,泪如泉涌。一个人,在灯光昏暗的房间,默默的调整情绪。我知道,我的眼泪不仅为梵高而流,也为自己。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