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送娃上少年宫上课后,决定看一本不太费脑子的书。看到云盘中的这本《梁说庄子》的其中一本,《梁说庄子·人间世》,就它了。梁冬的风格我还是挺熟悉的,这本书看起来让我在轻松之余也有不少心得。或许我对梁冬比较了解,所以每每看到他在讲那些我已经熟悉的人生经历时候,我总有一种老调重弹的感觉,总想去跳过,或许如果他在写作中处理得更不经意一点,效果也许更好。

阅读全文 »

一口气又看完了一本吴军的作品《智能时代》,这本书是吴军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信息化大数据会如何影响这个世界与我们的工作的猜想。为了让更多并不是专业的IT从业人员能明白他的想法,书中有很大的篇幅是交代前两次工业革命与计算机发展的历程,因为历史的发展是连续的,不会如空中楼阁那样跳跃。

阅读全文 »

依然是花了两个晚上,迅速看完了吴军的书《态度》,这是一本用书信体写作的书,按照作者自己在序中写的那样,这是他写给自己自己两个女儿的信中挑选了一部分对家长、对高中生以及对大学生会有用的整理出来,出版成书。

部分的话题其实我在得到app订阅的《硅谷来信》中已经听过,先生的文章行文流畅、观点明确且角度新颖,融合了不少自己的人生经历,或许都有计算机背景的共同经历,他的作品读起来很有共鸣,我想,这就是我当下能找到的活着的灯塔了。

阅读全文 »

最近女儿的身体不太好,作为家长的我还真是没日没夜的操心,换个角度想想,我们的父母也大抵如此吧。在小朋友安然入睡后,我花了两个晚上,看完了朋友推荐的文学作品《皮囊》。

第一个晚上,我的心情很复杂,因为故事刨出了我压在心底不愿触碰的回忆,是的,我在逃避着什么,第二个晚上,我恢复了平常心,因为我仿佛看到了作者蔡崇达,还是叫他黑狗达亲切一些,他说向着所谓的理想妥协吧,面对现实,很多事情既然无能为力,那就出自己能出的力,别的不要想太多。

阅读全文 »

这是MIT媒体实验室的“终身幼儿园”的负责人Mitchel Resnick的作品,书里试图提炼他过去几十年在实验室学到的东西,以及让人们听到那些参与“终身幼儿园”项目的孩子和青少年的声音。

阅读全文 »

前几天,我去参加了VMware在华南地区的技术交流会。上一次参加该公司的技术会议应该是两年前了,那个时候正是“云”概念最火爆的时候,两年后,云还是那样的云,大部分的使用场景仅仅是把服务器集中的管到了一起,借助云服务完成了以前主机托管的业务。

阅读全文 »

人生中的一大快乐 - 突然发现世界上有另外一个人和你思考同样的问题,并且还想到了一块儿。

这是一本让我激动不已的书籍,忽然发现自己曾经想过的问题也是众多天才和大师尝试回答的问题,自己顿时不觉得孤独和寂寞了。

阅读全文 »

我是得到App的忠实用户,除了听完罗振宇所有的节目以外,还付费订阅了吴军的《硅谷来信》。认同罗振宇主推的”终身学习”的观点,或许源自于我本身就是一个愿意探索未知世界,认同多学科的知识会构建一个更科学的思维模式,或许会对自己未来更有好处

阅读全文 »

星巴克(starbucks)和小说《白鲸记》有关。星巴克就是小说中“毕阔德”号上爱喝咖啡的大副,这个名字会让人联想到海上冒险故事,也让人回忆起早年咖啡商人遨游四海寻找好咖啡豆的传统。商标设计者还一头栽进古老的海事书籍,为设计商标找些启示,后来受到一帧世纪斯堪的纳维亚的双尾美人鱼木雕图案的启发,将星巴克咖啡、茶和香料的店名围绕双尾美人鱼,美艳、露胸的美人鱼犹如咖啡的魅力一般,令人神迷。经过多次的修改后,终于变成现在的LOGO。

几年前,当我刚刚接触咖啡的时候,我就知道韩怀宗先生曾经满怀热情的翻译了舒尔茨的自传《Pour your heart into it》。此后,似乎韩先生恨铁不成钢的说了一些批评星巴克的话语,导致双方交恶,以至于后来这本自传中文版再版的时候,就换了译者,书名也换成了《将心注入》。

老韩毕竟做过报纸的中文编辑,对翻译文字的把控程度不是一般的强,因此他的译文在”信雅达”方面都是一个典范。倘若不相信,可以看看《星巴克,咖啡王国传奇》与《将心注入》,高下立判。

阅读全文 »

古语有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本文的标题正是取了后半句,退而结网。这本书作为深度学习框架keras的入门书,我觉得对我的帮助很大,至少我也成功的从单纯的膜拜人工智能的从业者,到自己可以成功的调试几段代码,相当于这个领域的”hello world”。

“hello world”是一个有趣的计算机领域的段子,表面上是调通了一段程序,本质上是让计算机向人类友好的打招呼,正如宣告又有一个人跨上了计算机的后背,至于能不能策马奔腾,就得看你对它的驾驭程度。无可厚非,对初学者而言,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志,标志着它开始真正的接触这个领域了,不只是翻翻书,在河边看游来游去的鱼,而是开始编织鱼网,准备试水了。

阅读全文 »

在娃暑假马上要结束的时候,我们全家跑到了惠东的巽寮湾,看了两天海,想着喜来登做活动促销,感觉应该是一场超值的度假。

虽然我不经常旅游,也算是去过几个地方的海边度假,三亚、普吉其实都给我留下了不错的回忆。酒店而言,我喜欢三亚文理索菲特度假酒店,这是我去过的最棒的酒店,像是一本活着的教科书,每个细节都做得像管理学教材那样经典。对于沙滩来说,那定是普吉的海滩更胜一筹,沙子很细,海水很清,也没什么垃圾。

阅读全文 »

今年的琶洲书展,我去的特别早,然而与往年不同的是,我竟然对书展的书无动于衷,不像以前总有许多书想买,由于经费有限往往纠结买哪一本好。

往常最吸引我的就是港台馆,不少人文类、经管类与科技类的书都会让我爱不释手,可是今年并没有出现让我眼前一亮,怦然心动的书。或许是我总在思考,我究竟要看什么书?

阅读全文 »

这本和《1984》齐名的小说,我却是在看完《1984》后十多年才读完。十年前,自己并不太了解优生学,不太知道生物体的所有反应都与化学物质相关,或许感触并不会太深。如今,我会建议那些没看过《美丽新世界》这本小说的朋友们先看看,《自私的基因》、《未来简史》与《基因传》。

因为这本小说让人深思的不是他提到的技术,毕竟本书写于上世纪初,当时能想象出的科技到今天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只是如果更了解人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这样会让你对本书的主题:

一切物质欲望都满足了以后,人是否就幸福了

阅读全文 »

我们的身体是一部强悍的机器,但它几乎没有一个零件尽善尽美,还有一大堆低级的设计缺陷。自然选择既然能塑造出这么强大的人体,为什么偏偏要留下这些小瑕疵?这些导致人类生病的低级漏洞,为什么没有被自然选择淘汰掉?

前些日子,听了罗振宇的节目说到,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推出的第一推动丛书对他的影响特别大,尤其是让一个文科生看明白了深奥的科学,于是在此丛书再版之际,他在自己的天猫店专门精选了5本,成套出售。至于选择这些书的原因,他自己说这几本书对他的冲击特别大,完全改观了他对世界的认识,其中一本就是这本讲述达尔文医学的《我们为什么会生病》。这五本书分别是:

  • 《时间简史》
  • 《上帝与新物理学》
  • 《皇帝新脑》
  • 《我们为什么会生病》
  • 《复杂》
    阅读全文 »

这是近段时间热门的科技书籍,听得到的节目说万维钢为了这本书专门讲了一个专题,洋洋洒洒十多期节目,加上被中文版预售的文案吸引,在最后时刻入手了天下文化出版的台版书,原以为这类书台版翻译读起来应该会更优美,更流畅,结果发现与期望偏离太大,于是很不厚道的找到了简体版的电子书。

虽然这是一本看起来很高大上的书,由科学家来讲述人工智能未来的故事,但是我读完后并没有觉得有特别大的启发,或许这跟我本来在这一方面就有一定的积累有关,书上提到的很多观点,我几乎在看科幻电影或连戏剧的时候遇到过,也曾思考过,因此这些新锐的观点对我来说已经不算太新了。

阅读全文 »

上层的雪,很冷吧。冰冷的月光照着它。

下层的雪,很冷吧。上百的人压着它。

中间的雪,很孤单吧,看不见天也看不见地。

熊培云的这本《西风东土:两个世界的挫败》,放在我的书架上也有一段日子了,最近收拾了一下心情,不知怎的就想拿出来看。一旦翻开,就不舍得放下,这是本话语流畅,逻辑清晰,且有思考深度的书。

书的封皮写着“这是‘菊与刀’之外的另一个日本”,我是一个读过《菊与刀》的。《菊与刀》讲述的一个西方人眼中的日本,尤其是二战结束后不久的日本,这是社会学上很出名且很有争议的书,争议大部分聚焦在作者用了西方人的价值体系来解读日本,某些地方不免有偏颇之处。

我原以为《西风东土》,也会像传统的社会学书籍一样,分章节来构建体系,表达观点。实际上,这是熊培云访日期间的日记,暂且可以归为每日散文集。从每日零散的见闻中,观察日本,虽然熊先生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态度,但是有相当一部分的文字是中立的,让读者自己去评价。

阅读全文 »

在北方,时不时我们会抛出一句俚语,滚犊子,意思就是一边凉快去的意思,后来有人把它改了一个说法,美其名曰”翻滚吧,牛宝宝”,要不知道缘由的人还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武志红去年出版的文集,暂且叫做大宝宝书,也不为过。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