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这是比尔盖茨在15年3月30日推荐的书–尤拉·比斯写的《免疫》,盖茨书评的标题是《Where Do Vaccine Fears Come From?》。以下是我的译文:
星巴克(starbucks)和小说《白鲸记》有关。星巴克就是小说中“毕阔德”号上爱喝咖啡的大副,这个名字会让人联想到海上冒险故事,也让人回忆起早年咖啡商人遨游四海寻找好咖啡豆的传统。商标设计者还一头栽进古老的海事书籍,为设计商标找些启示,后来受到一帧世纪斯堪的纳维亚的双尾美人鱼木雕图案的启发,将星巴克咖啡、茶和香料的店名围绕双尾美人鱼,美艳、露胸的美人鱼犹如咖啡的魅力一般,令人神迷。经过多次的修改后,终于变成现在的LOGO。
几年前,当我刚刚接触咖啡的时候,我就知道韩怀宗先生曾经满怀热情的翻译了舒尔茨的自传《Pour your heart into it》。此后,似乎韩先生恨铁不成钢的说了一些批评星巴克的话语,导致双方交恶,以至于后来这本自传中文版再版的时候,就换了译者,书名也换成了《将心注入》。
老韩毕竟做过报纸的中文编辑,对翻译文字的把控程度不是一般的强,因此他的译文在”信雅达”方面都是一个典范。倘若不相信,可以看看《星巴克,咖啡王国传奇》与《将心注入》,高下立判。
古语有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本文的标题正是取了后半句,退而结网。这本书作为深度学习框架keras的入门书,我觉得对我的帮助很大,至少我也成功的从单纯的膜拜人工智能的从业者,到自己可以成功的调试几段代码,相当于这个领域的”hello world”。
“hello world”是一个有趣的计算机领域的段子,表面上是调通了一段程序,本质上是让计算机向人类友好的打招呼,正如宣告又有一个人跨上了计算机的后背,至于能不能策马奔腾,就得看你对它的驾驭程度。无可厚非,对初学者而言,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志,标志着它开始真正的接触这个领域了,不只是翻翻书,在河边看游来游去的鱼,而是开始编织鱼网,准备试水了。
我们的身体是一部强悍的机器,但它几乎没有一个零件尽善尽美,还有一大堆低级的设计缺陷。自然选择既然能塑造出这么强大的人体,为什么偏偏要留下这些小瑕疵?这些导致人类生病的低级漏洞,为什么没有被自然选择淘汰掉?
前些日子,听了罗振宇的节目说到,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推出的第一推动丛书对他的影响特别大,尤其是让一个文科生看明白了深奥的科学,于是在此丛书再版之际,他在自己的天猫店专门精选了5本,成套出售。至于选择这些书的原因,他自己说这几本书对他的冲击特别大,完全改观了他对世界的认识,其中一本就是这本讲述达尔文医学的《我们为什么会生病》。这五本书分别是:
上层的雪,很冷吧。冰冷的月光照着它。
下层的雪,很冷吧。上百的人压着它。
中间的雪,很孤单吧,看不见天也看不见地。
熊培云的这本《西风东土:两个世界的挫败》,放在我的书架上也有一段日子了,最近收拾了一下心情,不知怎的就想拿出来看。一旦翻开,就不舍得放下,这是本话语流畅,逻辑清晰,且有思考深度的书。
书的封皮写着“这是‘菊与刀’之外的另一个日本”,我是一个读过《菊与刀》的。《菊与刀》讲述的一个西方人眼中的日本,尤其是二战结束后不久的日本,这是社会学上很出名且很有争议的书,争议大部分聚焦在作者用了西方人的价值体系来解读日本,某些地方不免有偏颇之处。
我原以为《西风东土》,也会像传统的社会学书籍一样,分章节来构建体系,表达观点。实际上,这是熊培云访日期间的日记,暂且可以归为每日散文集。从每日零散的见闻中,观察日本,虽然熊先生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态度,但是有相当一部分的文字是中立的,让读者自己去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