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18-13

自从看完了梁冬与徐文兵的《解读黄帝内经》后,自己比较认可梁冬与徐文兵这两位作者。一般来说,靠谱的人写的书一般也比较靠谱,这本质上和谷歌的PageRank的核心算法是一致的。

无论中医的争议有多大,作为广东人还是会乐于喝上一碗时令的汤水,无论是祛湿还是润燥,春夏秋冬,各有有不同。从西医的角度来说,这是无法理解的,但是作为广东人却是能够感受到其中的好处。

阅读全文 »

我终于看完了保罗·萨缪尔森版本的《经济学》,距离我第一次翻开这本书已经10年多了。惭愧,惭愧,惭愧,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我的拖延症其实误了我不少的事,和大家一样,我喜欢买书,而很多书都拖着未看,以前同学曾笑话我说,这书仍可原价沽出,后来老婆干脆禁止我买书,毕竟家里的书柜已经满得不能再满了。

或许是很多人都有的通病,我喜欢收集纸质书与电子书,总觉得先收集起来,有时间会去看,可是时间总被自己莫名的打发掉了,比如发呆、上网、看电视与磨咖啡。比起看书,我可能更享受这个买书与下载电子书的过程,总觉得到手的东西,就成为自己的一部分了,话是没错,产权有了,但是仍旧不属于自己的脑子。

阅读全文 »

这本书原本不在我的书单里,由于说在发行前不知咋的撤回了,讲述的是首席财务官眼中的碧桂园。好奇害死猫,于是我就开始阅读这本从网上下载回来的书。

看之前,兴致勃勃,看之后,感觉鸡肋。

阅读全文 »

要不是去年说要购置一部分书来研究STEM,我想还没能尽早的看上这本书,因为我觉得大学已经离我越来越远,我儿子仍在幼儿园,离大学也有漫长的时间。一旦翻开这书,我又忍不住在最短的时间看完,虽然自己并没有机会或者说还没有足够的能力与世界顶尖大学结缘,可如果有机会踮起脚看看里头,我也是非常愿意的,毕竟高山仰止嘛。

阅读全文 »

最近有把家里重新装修的想法,但是究竟如何下手,这可是个困难的事情。

当你买房子的时候,关于装修的风格,家具的搭配,装饰配件的选取,我可是一窍不通。后来,看多了样品房室内设计以及像宜家、MUJI这样有典型的设计风格的家具与生活用品,慢慢的对自己的居室也有了些新要求与想法。

阅读全文 »

这本书依然是因为比尔盖茨推荐,所以我才入手的,看然不得不给这本书点赞。和一般的科普书不一样,虽然也提到了材料的原理,但更重要的却提到了人和材料之间的关系。人类给不同的材料赋予不同的意义,譬如钻石与永恒,骨瓷与典雅,同样的正因为这些意义,所以让我们成为我们。

人类社会的每一个新时代都是因为一种新材料的出现而促成的。钢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关键原料,让工程师得以充分实现梦想;20世纪被歌颂为硅时代,是材料科学的突破带来了硅芯片和信息革命。

阅读全文 »

出走已是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看罢电影《芳华》,总觉意犹未尽。在网上闲逛,发现当时电影送多伦多电影展的时候,比国内上映要多出12分钟,于是我便一直在寻找这被剪掉的12分钟,视频未找到,但找到了一篇文章。如果接上这些镜头的话,电影中的好些故事就显得不那么唐突。

即便加上这些片段,其实整个故事有些事情还是经不起推敲,但是这并不重要,得知电影对原著的删节尤其是文工团解散之后的故事删节很多的时候,我迫不及待的想阅读原著小说了。

阅读全文 »

我是一个愿意在厨房里折腾饭菜的人。上初中的我,第一次趁着家里没人招待我的小伙伴做的菜是酸笋炒大肠,味道很不错。这一次尝试的成功,让我对做饭产生了兴趣。

因为父母经常出差,我已然能简单的做出自己喜欢吃的菜肴。这为后来去大连读书时,与住隔壁屋的师兄合伙做菜吃饭奠定了基础,师兄出场地和厨具,我出原料与手艺。比起饭堂的饭菜,我更爱这个小厨房的出品。

阅读全文 »

没有被善待的人,最容易识别善良。

冯小刚的电影,一直都是聚集人气和票房的集结号。做学生时候从未掏钱去电影院看过冯导的电影,而工作后心生愧意买了电影票后,对冯导的作品总是不那么的满意,或许是期望值太高。

前两天,得知芳华有了在线播放的清晰版,第一时间的看完了这部片子,我觉得这是近一两年来我看过的最有深度的片子,直面人性,让我们感受到了好人未必有好报的无奈现实。

阅读全文 »

某一期的罗辑思维,曾经提到过这本书,听后我很感兴趣,于是入手了这本《反社会的人》。要是我是译者,我会选择平行世界,而不会选择一个略为有点进攻性的题目。

定睛一看,原来是这本书获得了2012年《明镜》周刊的热销书的评价,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选为西方社会转型经典译丛的其中一本,其中主要的观点是:

富有者正在隐匿财产更加贪婪,贫穷者坠入福利陷阱更多索取。

阅读全文 »

我们处于一个确定但无法预测的世界。如果一开始你就不太理解我说的话,尝试看看下文,如果真的无法理解,可能你真的对确定性或者不确定性是比较模糊的。

塔勒布是个知名的金融从业者,可能大部分人不太了解,但是如果提起《黑天鹅》,或许大家就会恍然大悟了。虽然《黑天鹅》很出名,尤其是提出了不能简单的相信归纳法,通过总结过去的经验,就能信誓旦旦的预测未来发生的事情;再者,传统的高斯分布,是不适用于预测金融事件与财富分布的,分形分布会更符合现实情况。

然而,我猜大部分《黑天鹅》的读者都会一头雾水,我其实也是其中的一份子。主要是翻译太差劲了,严重的影响了大家的阅读体验,而那些封面写推荐词的名人,我很是怀疑他们到底看完了么?看懂了么?懂多少?

所以我很早就知道塔勒布写过这本《随机漫步的傻瓜》,但是一直都没下定决心买,就是因为怕翻译得大跌眼镜。恰逢一朋友看完这本书后评价很低,觉得没什么留下的价值,因此我就把这书接过来了。

阅读全文 »

前几年,我在阅读MIT TEchnology Review的时候,我发现生物技术总是占了书中很大的一部分章节,而其中提到的白血病可以使用的自体T细胞基因疗法,人类如何干预未出生宝宝的基因,通过CRISPR/Cas9方式来做定向的基因剪辑造就很多有特殊抗灾害能力的粮食作物,直肠癌的潜伏时间长达20年直到各种环境齐备后短时间癌细胞迅猛增殖。看完后,总是似懂非懂。

再后来,在我看到MIT TEchnology Review关于世界创新企业排名列表中基因类的企业占据了榜单的四分之一的时候,我开始对基因技术与科学产生的浓厚的兴趣,恰逢美国的23&Me公司99美元的基因检测套装在美国很火,我也想着自己是否可以做点啥,至少可以在23&Me的基础上做些拓展和本地化的事情。

阅读全文 »

看到韩怀忠先生的新书,二话不说,先买回来。毕竟,对于咖啡的认识,全部是来自韩先生的书《咖啡学》。翻看目录,原以为本书《世界咖啡学》会与《咖啡学》的内容会重复很多,但让我很惊讶的是,重复的竟然还不到10%,由此可见,韩先生肚中有料,相同的题目,可以有完全不一样的阐述。

此前的《咖啡学》适合入门,毕竟图文并茂,还有韩先生为了品尝印尼的精品咖啡,不惜冒着生命危险穿越被游击队占领的地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我从一个对咖啡一窍不通,到现在对咖啡有点小了解,全因为韩老师的作品。当年混迹于星巴克,时不时参加咖啡学堂,一边试饮星巴克的单品咖啡,一边听Jacky传达他的咖啡心得,不过在一大波参加活动的人群中,能够像阿甘那样不懂就问的人真的不多,喝完之后能发表自己的意见的更少。

咖啡是苦的?酸的?涩的?甜的?咸的?孰是孰非,还是需要我们好好的捋一捋的。

阅读全文 »

那些随波逐流的计算机人,如果有些情怀,去做些化学的或基因的研究,中国一定不是现在的这个样子。

盖茨说,若是现在他还年轻,他一定不会再选择在计算机上创业,而是在基因大数据这个领域。我一直都在留意盖茨推荐的书,16年的11月,他推荐了悉达多·慕克吉的《基因传》,我搜索了一下国内的网上商城,发现并没有这本书,倒是发现这位作者的另一本《癌症传》,底下的评价也非常不错,于是我就将其买下。

买书容易,而看书耗时,因此这书躺在我书柜少说也有半年时间。前年咳喘发作,病愈后自己就感觉身体情况总不如刚毕业出来的时候。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而今年的体检报告上,似乎又出现了更多的指标偏离了正常的范围。

我开始认真的关注我的健康状况,一方面看看中医的书籍,一方面也看看西医的科普文学。对了,这本书还得了普利策奖,好书,还是能得到众人认同的!虽然我是因为偶然的机缘,加上附庸普利策奖的风雅入手这本书,然而我一旦阅读起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被深深的吸引住了,所以还要感谢那几位很用心的译者。

阅读全文 »

《星球大战:绝地归来》和《银翼杀手2049》是2017两部情怀爆棚的电影,前者致敬卢卡斯的《星球大战》六部曲,后者致敬《银翼杀手(2019)》。不同的是前者已经不是卢卡斯的作品,而后者的制片人是上一部电影的导演。对于老面孔,前者是天行者卢克,后者是银翼杀手瑞克,或许是作为老影迷的我对他们寄予厚望,观影回来心里总觉得不若从前。

阅读全文 »

今年比较勤快,《for 2017》是2月份写的,时隔11个月后,立马开始给自己做一个年度计划。

智能家居

今年放一放,积累一些有用的背景知识再说吧。

艺(ti)术(sheng)探(bi)索(ge)

  1. 画几幅漂亮自己喜欢的分形图把,希望玩些有艺(bi)术(ge)性(gao)的小众玩意,大前年说好的要做的事情,两年都没做,得向费曼好好学习
  2. 写一个关于分形与计算机的STEMP课程吧,我觉得作为一个研究过Chaos的人是应该做点啥了

阅读期刊

  1. 坚持把MIT technology review 12本英文期刊读完,把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中文版看完,把economist商道精选读完

  2. 完成Wordpress框架的学习,gulp或grunt的使用,学习主流的开源企业级程序的使用

  3. 阅读金融投资类书籍,坚信工程领域pattern的思维,结合计算机算法思维,做出自己的思考决策模式

  4. 继续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各种杂书年度阅读书目,争取今年也能看上50本书

STEMP小计划

  1. 尝试写几个小课程

关于GS4

  1. 学会倒车位(太丢人了)

书单

  1. 《众病之王之癌症转》 1.17
  1. 《世界咖啡学》1.22
  2. 《基因传–众生之源》 2.1
  3. 《随机漫步的傻瓜》 2.7
  4. 《反社会的人》 2.12
  5. 《完美牛排烹饪全书》 2.22
  6. 《芳华》 2.22
  7. 《迷人的材料》 2.26
  8. 《设计准则》 3.5
  9. 《大学之路之陪女儿选大学(上)》 3.10
  10. 《我在碧桂园的1000天》 3.12
  11. 《大学之路之陪女儿选大学(下)》 3.14
  12. 《经济学》(保罗·萨缪尔森版) 3.16
  13. 《饮食滋味》3.20
  14. 《医学的真相》 3.21
  15. 《牛津通识读本:大众经济学》 3.22
  16. 《贝多芬传》 3.27
  17. 《动手玩转ScratchJr编程:Steam创新教育指南》 3.29
  18. 《软件开发沉思录》 4.1
  19. 《人工智能》 4.2
  20. 《常青,如何持久吸引客户》 4.9
  21. 《蒋勋说红楼梦(第三辑)》 4.13
  22. 《字里藏医》 4.23
  23. 《蒋勋说红楼梦(第四辑)》 5.17
  24. 《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 5.19
  25. 《小家,越住越大2》 5.23
  26. 《秦崩:从秦始皇到刘邦》 5.30
  27. 《爆裂:未来社会的9大生存原则》 6.6
  28. 《统计学七支柱》 6.14
  29. 《中国的经济制度》 6.20
  30. 《经济解释》7.9
  31. 《巨婴国》 7.24
  32. 《西风东土》 8.2
  33. 《生命3.0》 8.17
  34. 《我们为什么会生病》 8.21
  35. 《美丽新世界》 8.29
  36. 《TensorFlow Keras 深度学习人工智能实践应用》 9.11
  37. 《星巴克,咖啡王国传奇》(又名《将心注入》)9.13
  38.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 9.30
  39. 《复杂》 10.24
  40. 《终身幼儿园》 10.31
  41. 《皮囊》 11.1
  42. 《态度》 11.8
  43. 《智能时代》 11.15
  44. 《免疫》 11.16
  45. 《梁冬说庄子–人间世》 11.22
  46. 《今日简史》 12.7
  47. 《千年金融史》 12.14
  48. 《吃货的生物学修养》 12.18
  49. 《人类群英闪耀时》 12.25
  50. 《孤独深处》 12.30

2017就这么过去了,2017年末与2018年初,我基本上都在办公室加班,一个字,累,两个字,很累,三个字,累趴了。我原本想在加班的时候把这篇年度总结完成,仔细想了想,似乎这一年并没有什么事情让我一提到2017就立马浮现到脑海的。

生活回归平淡,这或许是一种常态。这一年,我并没有想太多关于前途,关于未来的事情,而是接连不断的解决家里的以及工作上的事情,单位下班回家意味着另一种上班,老人家身体不舒服,小孩子身体不舒服,而我和我老婆是不敢让自己不舒服的。

日复一日的匆忙却又几乎一样的生活,而自己已经不再能熬夜,虽然可能彻夜不眠,但是要整夜去工作或玩耍却是吃不消的。这只能意味一点,我也不再年轻,我不再是那个不知疲倦、身上充满无限能量的小青年。

Hold On

和以前总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干,如今只能说我也就只能胜任手上的工作了,最多写几个小程序玩玩,所以现在大部分的时间的心态很平和,只是一旦烦躁起来,脾气也就变得不好了。

对标《For 2017》

好惭愧,没有完成的任务是:

  • 依然没有成功的用叮咚音箱播放我群晖的音乐,
  • 分形图依然没画出来,
  • MIT technology review 没有读完
  • 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中文版 只看完了几本
  • economist商道精选连续看完了3个月,只因为app有提示哪些看了,哪些没看
  • WordPress框架依然没有学习
  • 没有继续用Flask与Python数字化手上的工作
  • Docker、CI、Zabbix在运维依然没有落地

完成了的任务只有:

  • 学习了Ionic框架,初步掌握用Hybrid方式开发手机app
  • 因为要掌握Ionic所以要学习Typescript
  • 持续阅读来自经济类、社会学、心理学、科学哲学、文学以及计算机类等图书
  • 完成年度61本书籍的阅读,完成超过55篇以上的读书笔记
  • evernote初步做了知识管理的工作
  • 自己所有的文章都用Markdown编辑
  • STEMP科学教育的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

危机感

即便现在我现在有一份很稳定的工作,时不时我总有缺乏安全感的感觉,很大的原因是收入不高。另一方面,我总是很害怕丧失竞争力,因为那样我就没有了存在感。

所以,每每我写完一段程序,心中总有一种满足感,这不是因为我的程序写得有多好,而是因为我竟然还能写得出,高兴之余,我也会给自己扣一盆冷水,即便是华为对于35岁会写程序的人也不友好。

世界这么大,为何要把自己逼得喘不过气?所以我还是很开心,我还能写出程序。

前些天,我与母亲聊天,她说和她一起在广场上耍太极的人,人家在上海有好几套房子,家里也有好些商铺,现在除了退休金还有一大笔收入,她称赞人家有眼力,人家回她:

当年下岗,一无所有,总是害怕老了以后怎么办,所以有一点钱就买房买商铺。可像你,有一份安稳的工作,不会有危机意识,所以终究也就错失了买房置业的时机。

我一只相信,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机遇,不要纠结逝去的机会,别错失下一个让自己蓬勃的机会,do it!Just Do it。

2017,看了61本书,再次刷新了自己的记录,在工作带娃之余,我也没让自己好过,我这种对自己都苛刻的人,更别说对娃,或者是对供应商了,所以时不时总会被气得感觉肺都要炸了。

关于看书,其实还是有不少的朋友有不同的观点,比如看太多没用,实际干了才成;看书多了,人就变得呆板了;有一大通牛逼的理论,你不也还在干着这些微不足道的杂活…其实人家都说得没错,我都同意,可是我还是愿意看,毕竟我暂时还未能找到一种更好的,能让自己有竞争力的办法,与其让时间流逝,不如收获几个观点。

年岁增长,担子变大,工作增多,人难免不会有情绪,难免不会有抱怨,我借助这些书化解了自己很多的情绪与抱怨。自己关于科学与社会的想法,原本以为只是自己突发奇想,慢慢发现原来这是被认可的。情绪与抱怨的爆发,或许就是认同感的失衡,期希望来自于工作与家庭生活的认同感能让自己重新进入一个平衡的状态,极度不容易,因为工作中大家都辛苦,谁会无端认同你呢?家里有老有小,能照顾好已经不容易,不做错事就好了,还想要认同?

书籍只是我用来让自己有存在感与认同感的事物,而这种作用不见得对每个人都有用。

规则感

与去年一样,我还是看了最新的一期《时间的朋友》,虽然站在台上的还是罗振宇,但是与去年不一样,我已经不太能认同他的观点了。

为了做内容付费行业,他拼了。可是让他一如既往的免费提供他的个人心得,这是不现实的。在我不知道有这样的观点与意见的时候,他在节目里引导并告诉我的时候,我是很感激的。当然我会按图索骥,列入书单,自己阅读。当我看完了这些书以后,对同一个事情的观点,也许我就与老罗相左了。

这最新一期的《时间的朋友》,我觉得收获不大,他的确是告诉了我一些关于行业与创业的走向,互联网的风向怎么就突变了,跟随者的响应是多么的迅速。尤其是谈到游戏,腾讯已经做得雄霸天下的程度,谈到游戏代言,先用侵权的方式投放,再按实际效益给到明星们,进而谈到了概率的模式,尤其是金融从业人员的玩法,适用于我们生活,我简直是难以接受了。

老罗要挣钱,这不是问题;老罗想靠内容挣钱,这也不是问题;可当你现在想的全是挣钱,内容只是一个形式与包装的时候,我觉得我开始不太接受了。

我一如既往的不喜欢游戏产业,适度的娱乐我是认同,但是要让用户成瘾,让其欲罢不能,持续的投入金钱和精力的时候,我是厌恶的,及其厌恶的。腾讯以这个发家,以这个成长,最后雄霸天下,在我的价值观里,这和带血的黑金,带血的黒钻,本质上并没有不同。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这没错,但是突破规则的底线来创新,我并不认同,在人体里其实也有这样的细胞,最后多半都成为了与正常细胞抗衡的癌细胞,最开始的癌细胞也是个相对正常的细胞,只不过是比正常的细胞要活跃一点,出色一点,凭借自己是身体的一部分享受了养分,也可以去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既然突破规则,总能获利,那对守规则的人是不是不公平?那就让大家都去突破规则吧,那就没有了规则,这个社会就变畸形了。老罗不是不知道的,但是他还是要说,我很难猜测,到底他是怎么想的。

关于人脑的思维模式,《快思慢想》作者康纳曼已经提出了系统一是感性不理智的思维模式,系统二是理性以及需要计算的思维模式;塞勒在《不当行为》中一再提到,理性的概率分析与量化分析很多时候都是与实际背离的。概率到底应该如何看待,这是一个需要有些科学哲学背景,才能融入到世界观的事物,老罗怎么就觉得是不二法门呢?

进而老罗竟然还用了西奥迪尼在《影响力》中提到的伎俩,通过各种心理的暗示,绑架用户,暗示如果不是得到用户,你会丢掉很多机会,失去美女的青睐,降低职场的认同度。

结语

我想老罗已经离初心越来越远,我不愿意去想,这或许才是老罗的初心这样的假设。这一年,经过自我的努力,我也开始能分辨或者用更多的角度思考问题,这些角度都是我以前所不具备的。正因为如此,我觉得我才hold得住自己,才能让自己尽可能多的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

相由心生,心好,一切都好。


附上2017的阅读书单

  1. 《别闹了,费曼先生》
  1. 《自私的基因》2.15
  2. 《程式设计逻辑训练之SCRATCH初学特训班》2.21
  3. 《月亮和六便士》2.22
  4. 《未来简史》2.28
  5. 《2010太空漫游》 3.10
  6. 《数学之美》 3.11
  7. 《你管别人怎么想》 3.15
  8. 《魔鬼经济学1》3.20
  9. 《与机器人共舞》3.22
  10. 《魔鬼经济学2》3.29
  11. 《超效率数字笔记术》3.31
  12. 《商业的本质》4.1
  13. 《介绍丛书:精神分析》4.13
  14. 《魔鬼经济学3》4.21
  15. 《人有人的用处》4.24
  16. 《魔鬼经济学4》5.4
  17. 《GitHub入门与实践》5.5
  18. 《如何说孩子才肯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5.9
  19. 《魔鬼数学》5.11
  20. 《2061太空漫游》 5.15
  21. 《情人》 5.17
  22. 《发现的乐趣》 5.19
  23. 《数据中间商》 5.24
  24. 《乌发碧眼》5.31
  25. 《公正》 6.13
  26. 《生命中最简单又最困难的事》6.22
  27.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6.23
  28. 《当呼吸化为空气》 6.24
  29. 《3001太空漫游》 7.5
  30. 《给孩子讲的量子力学》 7.9
  31. 《白鹿原》 7.19
  32. 《〈星际迷航〉里的物理学》 7.24
  33. 《当务之急:2014-2017中国的最大风险》 8.2
  34. 《什么是科学》 8.3
  35. 《人月神话》 8.11
  36. 《世界观》 8.21
  37. 《持续交付:发布可靠软件的系统方法》 8.24
  38. 《出国自助游教室》 8.27
  39. 《穷查理宝典》 9.1
  40. 《摄影的艺术》 9.11
  41. 《不平等,我们能做什么》 9.22
  42. 《黄帝内经说什么之四季调神》 9.26
  43. 《黄帝内经说什么之上古天真》 9.30
  44. 《影响力》9.30
  45. 《本书书名无法描述本书内容》 10.11
  46. 《黄帝内经说什么之金匮真言上》 10.16
  47. 《精进》 10.18
  48. 《黄帝内经说什么之金匮真言下》 10.20
  49. 《黄帝内经说什么之异法方宜》 10.25
  50. 《小岛经济学-鱼、美元和经济的故事》 10.28
  51. 《黄帝内经说什么之天年》 10.31
  52. 《第四次工业革命》 11.04
  53. 《银河帝国1基地》 11.07
  54. 《莫泊桑短篇小说集》11.17
  55. 《蒋勋说红楼梦第一辑》 11.22
  56. 《星际穿越中的科学》 11.27
  57. 《我这一辈子》 11.30
  58. 《蒋勋说红楼梦第二辑》 12.3
  59. 《小家越住越大》 12.6
  60. 《不当行为》 12.16

这书在今年的广州书展上见过,参展商原本说网上下单不用邮费,还能送到家,于是我把想买的书拍了个照片,回家下单去。让人郁闷的就是,很多书在参展商的网站找不到,能找到的下单后半个月通知说没货,立马退款。逛书展,却一本书未进账,对我而言,这是第一次。

两个月后,诺奖颁发给了这位行为经济学学家,理查·赛勒,我不禁想起了这本错过了的台版书。参展时候,赛勒并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却有两位诺奖得主推荐,一位是著名的丹尼尔·康纳曼,《快思慢想》一书的作者,一位是罗伯特·席勒,《钓愚》一书的合著者。不过,我当时翻了翻,觉得看起来不如《快思慢想》那般吸引,所以当时没买成也不觉得太遗憾。但今天知道了他得了诺奖,觉得还是应该买回来看看,毕竟也是一位有分量的专家。

阅读全文 »

最近,中兴的一个中层管理干部因被公司辞退,不满补偿条件而跳楼身亡,引起了舆论的热议。中兴是我的前雇主,我在这份工作之前也一直在通信领域工作,虽然当时也知道这是个夕阳行业,毕竟觉得廋死的骆驼比马大,要是没个10年8年,也不可能有啥衰败的感觉吧。

我选择离开这个行业,是因为我觉得我干的活,让我提不起兴致。后来,我一度想到金融公司工作,当咨询一位师兄的建议的时候,他说道金融业有点像通讯行业,也成了夕阳行业,没有一个看得起你的大领导提携你,很快会感觉跳到坑里的。师兄的这一番话,让我重新评估了新职位的情况,觉得它不是坑的机会很小,于是拒绝了这个职位。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