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个赌场是不抓出老千的,但是出了老千又赢了庄家很多钱还能带走的,可能也只有发哥了。表想这么多2015.11.3
脑补#B3的人少了
  最近下班,时间还是那个点,发现贯穿广州东西面的B3的人少了,竟然挤得上去而且还有走动的空间,居然还试过有位置。是搭车的人少了?还是逃离广州的人多了?莫非能雇用人上班的企业少了?不得为知,冬天一定来了,关键是这个冬天有多冷?持续有多久?表脑补太多了2015.11.3
熟悉的·陌生的·故乡
  10月的小长假,我回了一趟韶关,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自考上大学离开山城故乡,回来的时间一年更比一年少,而这次回去是因为参加同学会的缘故。为了能准时参加晚上的聚会,一大早我去火车站登上北上的列车。车站人很多,站台黑压压的全是人,好久都没有凑过这样的热闹了。车站广场最里头的一条队人很少,是专为广深和谐号的设置的通道,我悄悄地排在后面,因为只要进入候车大厅,你就可以借道去其他候车室等候其他车。只身一人回去,身上行李很少。带上耳机,看着kindle,2个半小时一下就过去了。 出站的时候,车站的工作人员还要仔细的核对火车票信息,生怕了放走一个逃票的。这么多年过去了,韶关的火车站广场倒没有太大的变化,坑人的黑车司机依然在兜客,但提着小箱子搽皮鞋的妇人似乎没有了影踪。公交车可以用羊城通,顿时让我感觉暖暖的。不一会儿,车上挤满了人,大部分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还有一些背着书包的学生。我家离火车站不算很远,公交车晃晃悠悠的走了十来分钟便到了。由于楼下2楼的住户拒绝加装电梯,我家住的楼道就成了附近少数的没家装电梯的楼道之一。这是一个恶人横行的社会,你要么也成为恶人,要么就要默默的承受被恶人欺负的事实。好不容易走上9楼,放下行囊,气喘吁吁的打电话向在广州的父母爱人报个平安。 虽然肚子并不饿,但已是晌午时分,找个地方垫吧一下也是需要的。下楼后,忽然想走路看看现在的韶关是啥样,当年天天上学熟悉的路两旁有何变化,市区的步行街现如今怎么样,百年东街都有啥,然后找一家合眼缘的饭馆把中午给解决了。入秋后的太阳明显弱了很多,至少走在路上,并不会汗流浃背,河边的小风徐徐吹来,还是蛮舒服的。沿着河边,穿过韶大医学院,路过田中,走上武江桥,顺着中山公园,走入步行街,来到风采楼,最后走完了整个百年东街,竟然找不到一个让我特别有食欲的饭馆。记忆中的餐馆几乎都消失了,而满大街都是一些二线连锁饮食店,看着广告的出品,也提不起人的食欲,开店的老板和伙计似乎也没有劲头招呼来往的客人;说是提前回学校看看,却被保安轰了出来;步行街比我以前离开的时候显得还更不入流,整条街看不到一丁点的这个城市的痕迹,一线和二线连锁把全国的小城市和大城市像整容般弄得几乎一模一样;到了和平路口,想起买一杯满满都是回忆的甘蔗汁,也被告知不再出品;新建的主题购物体验集市百年东街,倒让人感觉有点城市的感觉,但是周边的饮食小摊却破坏了这种和谐,因为都是千篇一律不会变化的大连烤鱿鱼,长沙臭豆腐,台湾蚝仔煎,新疆羊肉串。每每看到大连烤鱿鱼,心中涌现的都是满满的怨气,大连的烤鱿鱼是整只的烤,新鲜的鱿鱼香味老远就能闻到,而不是这些小摊卖的不新鲜的,切碎了的没有香气的鱿鱼。东西做得不地道,毁了别人的名声,咋了人家的招牌,最是可恶。离开大连后,就再也没有吃到青泥洼那样整只烤的鱿鱼 ,再也无法吃到北山门口碳烤的羊肉串。我眷念那种味道,那是一个城市的味道,那是一段记忆的味道,那是一段青春的味道。大部分人的味觉都很灵敏,入口的味道是好是坏是一瞬间的事情,你的言语可以骗人,你的感觉是不会骗人的,当你吃过好吃的东西,就不会喜欢吃同类的不好吃的东西;很多时候我们说某样东西不好吃,或许是因为我们根本没吃过好吃的,而那个不好吃的感觉便成为了我们的第一印象。走了整条东街,也未找到感觉喜欢的小店,但是肚子却饿得不行,便到一个意式咖啡馆坐下,找了一个靠窗的位置,点了一份咖啡,一份华夫饼以及一份雪糕。倘若有星巴克,我宁愿点上一杯摩卡慢慢的喝着,不需要吃别的其他东西。从家里走到这里,大概一个半小时,熟悉的路,陌生的人和事。这里太陌生了,陌生得让我不知所措,我们长大了,已经回不到那个穿着校服的年代;我们似乎有了更多的选择,而不像当时那样几乎毫无选择;我们在更繁华的都市生活,已经无法习惯这里假装繁华的感觉。我多想找到一个有情怀的小店坐下,看着他对着个店这个城的热爱,让我找到归属,吃着他用心做的食物,让我找到儿时的感觉。可是大家太着急,大家的心思都不在大家手上的活上,大家都不在自己所应该的角色上,出来的活一定不好,出来的感情一定不真,出来的事物一定是马马虎虎。儿时的玩伴,几乎都离开了韶关,当我再回到这个城的时候,没有了一同承载记忆的人和事,这城和随便一座城又有何区别?我呆呆的看着窗外,听着那些熟悉的音乐,霎时间不知所措,或许坐在咖啡馆埋头写代码,才是我应该做的,无法期望他人理解一次存盘正常运行代码时候的喜悦,无法期望他人理解看到一本书的某段描述印证了自己的某个假想的喜悦。晚上聚会的同学,大部分都是工作生活在韶关的,外地回来的比较少,体制内的居多;也有一部分在韶关工作生活的同学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最后没来。十多年过去了,如果只靠以前的那一丁点共同承载的记忆召集其大家聚会已经是不再可能了。那个时候我们是真的单纯,真的傻;真的以为努力就会有回报;真的以为听话就是好事;真的以为大家都一样;真的以为学校是对我们好;真的以为我们能成某位成功人士那样。聚会散得很早,竟然没喝多少就开始迷糊了,或者有时候人萌生醉意,并非都是酒精的缘故。第二日早上,买了两个面包做早餐,我便逃回到了广州。动物园南门2015.10.17
海上升明月
  今儿是中秋,大家口中的月饼节。个人而言,春节中秋,似乎都已经不在敏感,但有一点很明确的是,春节一定吃年糕,而中秋一定吃月饼,怕是感官官能退化,唯独只剩张嘴了。难得的假日,偷来的闲时,还真是好久没有好好的休息过了。然而今天做了三件事,让我有把它们记录下来的冲动,一是聊了会天,二是吃了块饼,三是看了部片,凡人琐事,野百合也有春天,俗人也难免有感怀的时候。中秋,英文翻译成Mid-autumn,还真是蛮准确的,但是今儿想装逼用英文给朋友带个祝福的时候,竟然说成happy midfestival,说完想想不对,还是赶紧把语音撤回了,不曾想到我的英文竟然弱到这个地步。有两句诗词,只要是过节,都是合适说的,一句是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另一句便是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实这两句诗,一年365天是天天都应景啊。只要心中想着的人当下未能见面,就唯独借助明月这颗卫星转发念想,而明显月亮不是个东西,从来就未曾转发过这些带着或长或短的信件,这信件要是堆叠起来,估计每天都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嫦娥你也未免太狠了点,好歹分我点啊。和过年一样,今儿我在微信上给所有的朋友留下语音的祝福,偶尔顺带几句唠嗑的话语。有的人已经多年没见,聊天记录仅有这祝福一句;有的人也数月未联系,上一次的聊天记录,便是过年时候的祝福;更有甚者,一句祝福过后,发现竟然要重新发送朋友申请。想到其实自己有这么多的朋友,而自己一年半载都未曾联系,也是蛮惭愧的,而给每一位朋友一句语音祝福,算是作为一个话唠最好的方式了。严格算起来我应该是一个内向的话唠,我也不知道打哪时候起,我可以滴水不进的说上好几个小时;倘若是喝上几杯,那根本是手都收不住,等嘛时候停下了,也便是我完全醉了的时候。当人真诚的做一件事的时候,别人是一定能感受得到的,纵然是说上一句祝福,简单的中秋快乐,我想我的朋友们一定能从我的口气和语速中感受到我的心意。微信真是一个革命性的产物,因为它恰好顺应了这个历史与技术的潮流,正如凯撒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一样。人的思维是意识流,但是人说的话,可是非连续,一句接一句,除了一些特殊的场合,想微信留言这种东西,正好是大家需要的,我们需要沟通,但是我们总是愿意等对方把话说完再继续说话,我们大部分的时候是生活在这种实时性不这么强的世界,微微的延时,恰恰满足了沟通的需要与思考的延时,这是一个顺从人性的产物。我们看西方电影,少不了接触两样东西,一个是电话录音,一个是留言信箱,微信的出现,让我们一下子就拉低了和西方的差距。当然你说facebook的messager之类的也是同样的东西,可是能在大墙之内实现得好,又运营得好的就只有微信了。今儿花了半天的时间,和朋友叙叙旧,浮现出大家一起的各种美好回忆,也是一个难能可贵的事情,什么你说不会出现痛苦的回忆?实话说,给我我带来痛苦回忆的朋友不在通讯录里头,但是这句话反过来说是完全不成了的!和很多人一样,我也爱戏称中秋节为月饼节,但是有一点不同的是,其实我是爱吃月饼的,准确的说,我是喜欢吃和儿时记忆中味道相似的月饼。好多年以前,月饼是散装的,没有独立包装袋和所谓保鲜剂,选好之后用油纸包上,外面再贴上一块方形的红纸,具体上面是否有字,有什么字我可是记不清楚了。但是我记得很深刻的是,那时候韶关酒家还很兴旺,唯有国民酒家可以和它平分秋色,每到中秋总能吃上一块半块的月饼,豆沙或者单黄红莲,吃完了就得等下年的中秋,你说我能记不住这儿时的月饼味道么?话说回来,原来吃货是从小养成的。某个时候,忽然韶关酒家装修暂停营业,后来韶关再无韶关酒家,那里的早茶和那里的月饼的味道,成为了我这一生永远不能忘掉的记忆。不久国民酒家也更名了,而熟悉的味道也渐渐变得不熟悉了。每到一个茶楼喝早茶,我总会点一份凤爪,并不是那些泡在各种汤里加点花生米的凤爪,而是那种把炸完之后用南乳煮成红色后调味,配着几块香芋垫底蒸出来的点心,遗憾的是,迄今再也没有找回这种味道。韶关酒家关张前的一两年,出现了特别贵的白莲蓉月饼,不过打它出现,我特别不喜欢,因为白莲蓉月饼油特别多,吃起来太腻。说到月饼,就不能不说绿茶,一杯稍微浓一点的绿茶,配着香甜的豆沙或者蛋黄红莲蓉月饼,这是一个无以言表的味道。绿茶微苦涩,咽下后微微有点回甘;月饼稍甜腻,吃下后稍稍有些黏口。吃完月饼后,喝上一口绿茶,口中残留的甜腻便与遗留唇齿中的苦涩中和,原本的甜腻消失,而苦涩又喝不出来,最后剩下绿茶的回甘,让人感觉到那种似甜非甜味的味道,也算是一种享受吧。此后吃过总多牌子出品的月饼,包括传统的广州酒家,莲香楼,也尝过香港荣华,美心的,不是太甜就是太腻,有时候还会有些说不出的味道。然而,每到中秋,现在的单位饭堂也会做月饼,有一次同事买了一个豆沙月饼做下午茶,分给大家吃的时候,我惊讶的发现,这便是我儿时的味道!随即去饭堂买了好些豆沙月饼与蛋黄红莲蓉,吃起来发现,果然真的都是儿时的味道,随即涌出的眼泪却是所有人都无法理解的。单位饭堂的出发点很简单,不为挣钱,只作为单位员工的福利,用足心机,用足材料,如是而已!当人真诚的做一件事的时候,别人是一定能感受得到的,纵然是做上一块糕点,简单的中秋月饼,出来的味道便可以让人称叹不已。我们活的太累,接受了太多不正常的事情,忽然发现有一件正常的事情,也会激动得满是泪水。吃月饼的时候,顺便看了个电影《十二公民》,发现当下能拍出这样的电影,已经相当的不错了,至少是我这几年看的最好的华语电影,没有之一。抓妖记这样的电影,虽然没有什么营养,能博得大伙一笑,抢下了高额的票房。从侧面来说,华语电影实在没什么可看的,暴力和感情两大主线,外加无厘头,成为了当前院线的主力。暴力让血管喷张,兴奋一次也就没了;感情给小伙伴们提供了约会的里头;无厘头就把上面两种受众又合到了一起。一句话说明白了,就是人家没想拍给你看,你瞎嚷嚷个啥。那种恰到好处的让大家思考当下,思考社会的艺术作品,最近几乎是找不到的,此前的《北平无战事》是一部,《十二公民》倒是另一部。作为一个理工科背景很强的人,完全搞不明白法律这个东西到底是怎么玩的,虽然知道欧美最聪明的人学的就是法学,但是就当下而言,我们感受不到,法学的东西真的离我们太远。或许一般学法学的人,看我们学计算机的,对那一座座计算机科学的奠基理论,估计也是望而生畏的。片中以法学院补考场景中,模拟法庭中的陪审员讨论环节作为主线,让学生家长以及凑数的学校小卖部老板以及学校的小保安,作为陪审员,参与一个热门案例的讨论,当前的证据都表明一个富二代杀了他的生父。校方要求,12个人必须达成一致的结论,但是必须得有讨论,不得草率。片中的大部分的剧情还是设计得比较漂亮得,譬如学生家长大骂学校不是东西,明明是完全不同的司法体系,还折腾个啥。别说这么一骂,观众还真的被剧情吸引住了,这12个人来自社会的不同行业的不同阶层,看起来应该有圆滑的公务员,有被错判一年刑期出来混道上的大哥,有做干爹的房地产商人,有经历过社会主义改造与文革的老者,有年轻怀揣司法梦的保安,有两头受气成天装孙子的校园杂货店老板,有恨铁不成钢导致家庭破裂的老的士司机,有在北京土生土长收租过日子的房爷等,他们都是最能代表当前主流的社会阶层的人物,他们的态度和言语聚集了当下的主流的偏见与不安。譬如北京房爷对河南人为代表的外地人的鄙夷,因为房爷认为教育程度不高的外地人涌入大城市,成为了这个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他鄙夷;教育程度高的外地人进来,又抢了他的饭碗,也抢了他孩子们的社会资源,更抢了他孩子们饭碗,他嫉妒却又无能为力。老司机对儿子过于严厉,把儿子吓跑了,老婆也为此离婚了,所有的压抑都在这个场合爆发了,他就完全不能忍受案中的富二代与生父吵架,又有楼下瘸脚老人证明听到了楼上的争吵和倒地声音,同时开过火车的某位女乘客通过车窗看到了谋杀的证据,老司机感同身受,一口认定富二代有罪。对房地产商的干闺女,大家表现出了一种戏谑的态度,对房地产商代表的有钱人的不待见,房地产商辩护说挣钱后面付出了巨大的投入,整宿整宿的加班这个谁看见了。这个片子设计得精巧,不仅放入了各个行业的人,还设置了一个讨论案情的主线。什么是公平?证据如何自恰,来还原真实的现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经历,一定都有不同程度的偏见,这个偏见无法消失,或许压力越大,偏见越大。关于公平,或许只有那些饱受过极度不公平的人,才会大声呼号。在这个舆论一边倒的案例,模拟法庭中,辩护律师的角色并未从遵循自己的职业操守去为嫌疑人辩护,电影的设置为一学生,或许这是有用意的,当前还能坚持自己的职业操守的到底有多少人,各行各业,扪心自问?没有多少了,但是又不好明说,只能用一个学业不精的学生来做替罪羊了。面对舆论一边倒的案例,从法学的角度来说还允许质疑,可非法学的角度似乎就没有这个机会了,就历史而言,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但就从法学的角度,如何去还原事实的真相,带上各种证人的自有的偏见,这应该是法学人最珍贵的能力。文明是什么,文明为何能向前发展,认识到自己的思维局限,能够通过学习训练来改造人类的思维方式,或许这才是最重要的!一部电影,带上对当下矛盾的戏剧化表现,带上我们对公平的思考,再带上我们对社会未来的期望,我就认为这就是一部好电影。动物园南门2015.9.27
攻城狮
  从我踏入大学的那一刻起,我似乎就被打上工程师的烙印。纵然我考上了公务员,但是我仍然无法放下那门技能。用Python折腾文本处理,用Django开发应用监控系统,用utils来刷刷亚马逊抢aptamil。我从不喜欢别人叫我码农,因为我不是那种像农民耕作代码,日复一日的人。我只认同我是一名攻城狮,因为在这个领域,我有我独特的性格,我有我喜好,不是所有的与计算机相关的东西我都愿意接触。我只愿意和我认为,精巧与优雅的技术打交道,我追求人类的更高的生存状态,我希望把某一种语言发挥到极致,挖掘特性用最少的语句完成尽量多的事情。我从来不认同那些默默加班,放弃品位,用时间换空间的做法;我可以加班,甚至可以通宵,可能最后的产物只有几句代码,但是绝不会把时间放在那些代码的体力活上。很庆幸,我在中兴和在电信的工作都是这样的。虽然我不是一个极有天赋,能力极强的攻城狮,但是对一般的工作还是可以应付的。google加stackoverflow的组合其实可以解决大部分的问题,所以上不去google的时候,那就是阴天,大阴天。在我眼中,其实没有太多太难的东西,只在于资源有没有找对。编程只是个范型,正如设计模式一样,基于众多范型的架构元范型。其实软件业和建筑业是何其的相似,都是一个集成了艺术,文化,结构以及技术的产物,甚至设计模式的想法都是来源于建筑业。技术高超的架构师和设计师的价值就在于如何规划与整合各个系统里头的资源与功能,这种工作绝对不可能是先埋头苦干先写代码就能出来的。而当前的苦闷,正如人月神话的布鲁克斯所说的那样,项目就像一个巨兽和焦油坑的故事,越挣扎陷得越深,陷得越深越挣扎;当你拘泥于细节的时候,就如带领一个外科医师的手术团队,光有主刀医生,没有副手,麻醉师,护士以及好的工具。三年来,所有的专业技能没能制止巨兽掉入一个个焦油坑,也没能制止单人外科手术医生团队的出现,更无法阻止宏大的国际空港变成小直升机场。思成先生说,建筑师是幸福的,因为他可以看到很多美的东西;建筑师也是痛苦的,因为他也会看到很多丑的东西。我的痛苦不止于看到很多丑的东西,而是看着本来美的东西变丑却无能为力。或许这是每个软件工程师的痛苦,因为这份工作就要要求他考虑各种情况,各种异常,而且这个思考模式同时也融入了他的生活。同时包括我想放弃这份工作,换一种生活状态,我自己面临巨大的痛苦与挣扎,无不是各种switch和if-else的组合。每个受过算法训练或者系统学习过算法知识的工程师都会发现,所有的算法都是当下社会的抽象。从如何组织数据到数据结构,到排序,到遍历树,遍历图,分治法,对策论,其实哪一个不是公共管理政策的体现?这个说法延伸到计算机技术里头都是想通的。我曾经很想以散文的形式聊聊程序与人生,但是作为一个不太能算工程师的工程师,说这个有说服力么,如果是vczh说的话,那就不一样;而且我人生也不算成功或出彩,似乎也不具备什么说服力。如果说程序与悲剧人生,估计还是有点看头,然而我也只是不顺,离悲剧吧还有点远,至少我忍受不了把美的东西破坏掉,且慢我人生虽然不是悲剧,但是我总是这些悲剧的观众,太难受了。我只想谈谈这其中的贪心算法,我们总会被教育要有长远的目光,要有长远的打算,可是有人定义过长远究竟是多长?1m,1km还是1光年?明显前面扯犊子了,应该是1年,5年还是10年还是20年,抑或是一辈子?假若猴子有一個容量為 80 單位的背包(猴子應該不使用背包的,一笑!),桌上有幾個蜜桃,體積分別為 65、35、35、30、30、20 單位,作為一日工作的報酬,主人讓猴子隨意取走桌上的蜜桃,裝入背包內,惟不可貪心,取走多於背包的容量,且放了任何一個蜜桃入背包之後,不可退出。在未有量度背包容積和蜜桃的體積前,猴子按貪婪算法,選擇了最大的一個桃,放入背包。猴子往後再試,累皆失敗,最後只能取走 65 單位的蜜桃,遂與 30 + 30 + 20 = 80 單位的最優解無緣。旅行商问题,就是这四个城市怎么走,旅行者的总路程最短上面的两个例子,分别就是贪心算法的不成功和成功的情况,猴子选了当前最大的桃子,却不是利益化最大的组合;旅行商要选择旅游过程中最短的路径,明显是需要全遍历才能完成的,但是每次都选最近的一个地点,却很有可能是比较短的路径,只是可能,但是却很省事。所以贪心算法就是,人面临选择,总是选当前利益最大化的,期望能出现旅行商那条较短的路径(有可能的是最优的,也有可能是最远的),但是如果出现猴子的情况,那就糟糕了,怎么说呢其实也不算太糟糕了,如果你不要求利益最大化的话。回到选择的问题上来,如果你是我,你是走还是留?
鸳鸯奶茶
  炎炎夏日,偷闲的一个下午,弄上一杯锡兰红茶,几块甜点,甚是惬意。成长的岁月,茶是从来没有消失过,只是普通得像柴米油盐一般,只是知道这菜放盐与否,而不会考虑放的是什么盐。早些时候,大家不会去考虑用的什么柴,买的什么米,用的什么油,现如今大家都讲究得不得了,电磁炉,电陶炉,煤气炉,更讲究的又回归柴火,譬如荔枝木烤鸡,肉质香嫩,却有一丝荔枝味;从泰国香米,到五常大米,再到秋田小町,更讲究的还会考虑烹调的锅,譬如日本的电饭锅,加上IH功能,出来的米饭,香气和软硬度恰到好处,因此个人感觉锅其实和米一样重要;花生油,大豆油这种传统的食用油,一方面被奸商弄坏了名声,另一方面地中海的橄榄油,大山区的山茶油,甚至各种坚果磨出的油抢占了大家的厨房,除了用橄榄油做西餐,做西点之外,其实我并不觉得它们比传统原始的花生油更能吸引我,这个年头,传统的花生油也已不太好找了。花这么多的笔墨,无非是想说现如今茶也是这样,曾经伴随自己成长的那杯茶,忽然增加了各种元素,水质,水温,泡茶的器皿,泡茶的工序,忽然感觉得无所适从,以至于聊天的时候并不敢说其实自己也是一位喜欢茶水的人。起源于唐宋年间的茶,起初因制茶的工艺有限,喝茶时候需要烘烤,碾磨,进而烧煮,再加上礼学的元素,东传日本,结合日本特殊的美学,或许是进而形成了当下的日本茶道文化。随着宋代制茶的技艺的提高,慢慢能找到能把茶叶制作得能保存,而且通过普通的冲泡呈现应有的茶香。随着茶树的种植轨迹,茶人也遍布了全国,甚至走出国门,到了东南亚,游走西伯利。一方水土,培育一方茶人,云贵边区的人离不开茶,须是用炭火生焙后,热水泡的茶;凤凰山下,一套茶具,每次一小泡的功夫茶,算是他们的命根;东南多丘陵,特殊的炮制,出来的岩茶,可以祛除感冒湿气。我曾经觉得日本保留了唐宋的遗风,连茶道也是唐宋遗物。有人曾说,想感受唐宋时候的中国文化,日本是个不错的原则。在这个东瀛小国,你可以找到唐宋时期风格的建筑,感受到传统儒家在唐宋时期表现出来的某些特征。我一度赞叹,日本这个小国能把传统保持得这么极致,难能可贵。然而,文化是一个活物,兼容并包,吐故纳新,从不会把时间状态停滞在某一个时刻,或某一个瞬间。中华文化也如此,唐宋虽然是中华文化的鼎盛时期,文化毕竟是特定人群的特定的呈现,文明和文化有可能会受到外来的创伤,出现了裂痕,只要有这个族人的存在,它的文化和文明就不会停止。有中国人的存在,就有中华文化,说起来没有什么新意,但是与其只要一个凝结的唐宋遗风,我更愿意拥抱这个曾经受过创伤的本土文化,文化受到了创伤,但是他有自愈的能力,几代人更迭下来,这中华文化也会慢慢的找到自己的新常态,不动点,出现新的支柱。我们有时候总是太着急,觉得世道衰落,人心不古,文化的瑰宝已经不再,中华文明的根不复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年始皇帝几乎把鼎盛的战国文化摧毁,流落民间的火种,几代以后也造就了一个新的巅峰。当然,文明不希望被创伤,但是只要有他的族人活着,他就能生生不息,有的东西遗失了,看起来是个遗憾,同时也证明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适应这个生态,文化的世界和生物的世界一样,优胜略汰,物竞天择,有些文化的元素,即使曾经红遍大江南北,一旦衰落式微,也就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了。一个不恰当的例子,有着各种唱腔的梨园戏,不同的腔调不同的口音给那时候的人带来了喜怒哀乐,丰富了当年国人沉闷的生活,而当前丰富的媒体资讯,抢占了大家的时间,梨园戏也就成了一个慢慢淡出主流新生代人群的产物。不必担心,不必红脸,天道而已,自强不息,顺应则可。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人喝一方饮料。虽然茶文化蓬勃,一些比金子还贵的茶,成为了众人的焦点,作为不太懂茶的我也听说过,大红袍,金骏眉。或许茶品之间的比较,更多是商业的运作,而非文化的重点,生活在粤北山区的我,从小喝着粤北山区的英红与岩雾尖长大,脑子里对红茶和绿茶的全部认识就只在这两种茶。长大后才尝试过各种各样的茶,然而最喜欢的依然是从孩提时候就认识的味道。以前,从鸡鸣时刻到漫天星月,父亲总是拿着大茶壶,一杯接一杯的喝,并没有太多的讲究,也没有特别的工序。其实没有讲究,没有工序也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习惯,从简朴的生活里头,体会事物本真的感觉,或许原始,但是真实。或许关于茶,是不需要争论的,入口那一刻,你的潜意识会告诉你喜欢与否,倘若喜欢,如何赞美都不为过,若然不喜欢,多少词语都会让人感觉苍白无力。不得不说的是,这个曾经很不起眼茶,不经意间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最后通过喝茶的方式体现出来。有人喜欢简单,有人喜欢复杂,有人喜欢喝热茶,有人喜欢喝冰茶,无所谓高下,无所谓对错,皆是心头之好。习惯了英红,也并非只喝英红,时不时也会尝试各种茶,只钟情于某一种茶,而抗拒其他茶品,也未必是一件好事。从茶走向世界的轨迹,其实也是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交融的缩影。茶叶短时间被西方人,主要是英国人接受,源自于某一位皇后,这位夫人在历史上并没有可圈可点的故事,但是她对茶的喜好却改变了历史。多么矛盾的一个世界,当英国人接受了中国茶的味道后,形成的下午茶文化,导致外贸逆差剧增,为此不惜用鸦片打破了中国的国门,接下去的故事大家都很了解了。打破了中国的国门,竟也无法降低茶叶的价格,英国人头疼的时候,发现了印度也有野生的茶树,惊喜过后大规模的种植培育,后来斯里兰卡出产的锡兰红茶便使得英国人摆脱了只能进口中国茶叶的历史。印度人喜欢在茶里头加上牛奶,当牛奶和茶充分的接触混合后,柔滑的牛奶带上红茶的浓香,给这片炎热的土地上的人们一种静谧的慰藉。对于西方人而言,对咖啡的依赖远大于茶叶,但是在一个特殊的地方,却能把牛奶,红茶和咖啡很自然融合起来。那就是香港人独创的鸳鸯奶茶,近代香港对大陆的意义不也正如鸳鸯奶茶一般,让华人文化和西式文化巧妙的融合一起,那些说着流利粤语的白人,不就是一杯“鸳鸯奶茶”么?广州2015.6.18-21
pasta please
  今天上午有事,折腾到将近下午3点才吃饭。饿到一个阶段之后,反而食欲不会很大,只是吃东西的速度快了。当服务员端上我点的贵刁后,忽然觉得自己想要吃意面,但没有机会再换家有意面的店了。关于意面,是我的小伙伴们最喜欢调侃我的话题之一。一切都源于某次聚会的时候,我用了一满瓶的意面酱加呑拿鱼沙拉,满以为会有特别的味道,结果是一种特别怪的味道。小伙伴们硬着头皮吃下去了,完后每次谈到意面大家的声音都带有一种惊恐。第一次吃意面是什么时候,我己经记不清,第一次做意面我倒印象深刻,但决然不是小伙伴吃的那次。第一次做意面是照着书做的,黄油煎香培根粒,加上香草,把煮好的意面放下去,打一个生鸡蛋,拌匀。味道很特别,最后感觉有点淡,放了点牦油,这面变得神奇般的好吃。没有办法去欧罗巴大陆生活,只能自我安慰的做上一份意面,煮上一杯咖啡,拿上一本西人写的书,当做是一种弥䃼吧。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向往,当然也有他们的无奈。我何尝不想和周围的人一起打牌,打麻将,可是真拿起牌,坐在桌前却提不起丝毫的兴趣,所以难怪我总学不会。有时候我总会怀疑自己,这种所谓的喜好为什么出现呢?是自己不肯承认自己笨给自己找的借口,还是自己故意装成那个样子掩饰自己失败的状态?也是,也不全是。仔细想想,其实我是爱吃意面的,每每我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我都会做那个加了蚝油的培根鸡蛋意面,有时候我会很过分的加上XO酱。但是每每出去,我却很少点意面,倒不是担心小伙伴笑话,其实我只是接受不了外面的标价。我很少点星巴克的咖啡,虽然我有时候挑剔不同的地方的同一款咖啡的出品,味道相差甚远,但是看到那个标价,我还是宁愿回家用lavazza的胶囊兑上满满的奶油,慢慢的将它喝掉。 因为那不是一份普通的意面,也不是一份普通的康宝兰,而是带着梦想的食物和饮料,也就靠着这些气息,提醒自己曾经梦想过,提醒自己还清醒的活着。现实和理想总是会有很大的差距,人的所谓成熟是完全接受了现实,而放弃了所谓的理想?还是雪藏了所谓的理想,接受这残酷的现实?前者我见过不少,当然后者我也见过很多,但是理想与现实总是莫名的交织在一起的人你见过么?我便是这样。 虽然大部分时间我忘记了我喜欢吃意面,但时不时还总会冒出这么一个念头,然后加上一个堂皇的解释,便粉饰了那个不安和纠结,心安理得的吃上个贵刁,黄姜饭什么的,肚子总是要填饱的嘛。人其实不需要太清醒,或许这是懦弱的表现,可是没有不懦弱的资本,还是糊涂一些好。2015.6.6于香兰茶餐厅
破解密码那些事儿(连载)
  Hacking Secret Ciphers with Python翻译序言马上就要下班,一直想做点什么,学点什么,但是似乎从未着手。是的,我想学习Hacking,或许很多人都想学,但是诸多的大牛说,这个得有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我做过那么一点点的密码分析,加上某些地方有小偏执,尝试用来翻译这本书。作为一名考了8次才过CET6的工程师来说,其实真的不能要求太高,内容的偏差和翻译的蹩脚敬请原谅。我的初衷:只是为了某些心底的信仰,别无所求每天翻译一小部分,当做鞭策,也当做鼓励,从明天开始,看着大海,看着花开定个中文题目《破解密码那些事儿》(《Hacking Secret Ciphers with Python》),wow,想想也挺佩服自己的!come on!http://www.jianshu.com/p/943373ebbe8c前言:我们在电视和电影里头经常能够看到黑客们兴奋的快速敲击键盘,接着毫无意义的数字就在屏幕上飞奔(比如黑客帝国)。然后让大家产生了一种奇妙的错觉,做黑客是一件高大上的事情,而且需要超人的智慧。其实这没有什么神奇的!这些都是基于计算机上的把戏,而且每一台计算机后面都有固定的逻辑和规则,学习和理解他们并非完天方夜谭。即便你不能理解为什么有时候计算机会变得如此的让人抓狂也或者不可思议,但你知道这总是总是总是有原因的。而且吧,想学习了解计算机背后的逻辑根本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很重要的是这本书(我翻译的这个东西)就是假设你根本不懂密码学(我略懂),也根本不懂编程(我略懂),然后一步一步,再一步一步的学习写程序,然后破解那些神秘的密码。跟着我快乐的玩耍吧。(剩余见链接)http://www.jianshu.com/p/7645583f4965;chapter 1,从零开始做加密,上http://www.jianshu.com/p/e4a7429a4db5
keep clam,can I?
  source:http://www.yinwang.org/blog-cn/2013/04/03/einstein-on-education/在大牛王垠的博客里头发现这个,我只是心跳稍微加速了一会儿,又冷静了下来,发现hold不住,于是截图,试图让自己冷静下来。我无意与大牛和大家做比较,实在在建树上相差甚远,即使有类似的想法,又如何?nothing useful!keep clam!but I am not alone.于法政路2015年4月20日
习惯与轮回
  10年前,是有10年了,我和朋友老庄聊天,这位哲学家似的朋友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有些话题却让我一直思考到现在。那次老庄很认真的和我说,其实我们如无意外的话会跟随着父辈的道路走下去,做类似的工作,过类似的生活,建立类似的社交圈,我们现在就能从父辈身上看到未来的自己。其实,这不就是阶层固化吗?第一次接触阶层固化这个词,应该是在当年的新周刊上。不过要是说定义我是说不出来的,只能借用百度百科的解释:“社会学把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原因而形成的,在社会的层次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群体称为社会阶层。各阶层之间流动受阻的情况称为阶层固化。”从那时起,我开始了人生中的新的一个叛逆的阶段,当时我斩钉截铁的说,我一定不会当公务员,我一定要去顶尖的IT的公司,然后出来创业,我要过上财富自由的生活,然后去完成自己想做的事业。然而10年后的我,却是一名卑微的小公务员,我的挣扎并未让我选择一条和父母轨迹不一样的道路,反而是和他们轨迹的相似度越来越高,不能不说这是个笑话,以前总是看人家的笑话,如今却成为笑话中的主角,想想也是蛮可笑的。其实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开始尝试的认识这个表面上是个乌托邦的社会,起码用了10年时间去验证那些笃信了20年的信条,从一个美好的幻境里脱身而出,至少半脱身吧。有时候感觉挺难过的,因为每每努力的结果总是那个最糟糕的预期,兴许那样的预期本来就是会导致最糟糕的结果吧,其实孰为因果已经不太重要,这就是destiny;有时候觉得很兴奋,因为开始相对客观的认识这个世界,减少盲从的几率,虽然碰塌了鼻子,疼得半死,但是疼也是一种体验啊。只有跳出来的时候,人的格局观才会扩大,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才会扩展,不要以为跳不出来是在默默的打造精品,其实那是闭门造车,在大乌托邦环境下营造了一个小乌托邦。有时候不禁感叹自己和他人的轨迹相差如此之大,当年仿佛都在同一个状态,曾经一度沮丧,后来有所感悟便脱身而出,要么就是他们的前辈已经经历过这样的痛苦的蜕变,早就提升了格局和阶层,这个自然无法企图一蹴而就,要么就是大家都是无知者,无知者无畏,大家选择向四面八方冲刺,于是大家能到什么程度很大情况下看几率,愿赌服输就是了。辗转几次才走到今天的这个工作岗位,可笑的是每一次跳槽,薪酬都比上一次低,这种“从心出发”的选择也真够“怂”的了。刚毕业的时候,并不觉得手上的工资窘迫,甚至一个人的工资都能让两个人开心的生活,一度是买东西不看价格只看心情,附近出游就是说走就走,作为一个随性的工程师,我一度觉得这样的生活挺好。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一纸房贷便终止了这样的生活,不经意间,随性的生活习惯已经将我们对生活的追求推高了一档,这些年关于食物,日用品的丑闻越来越多,为了规避他们又继续推高了生活的成本。为了应对开支,于是开始了节流计划,减少非急需必要品的购买,不经意间我也把我爱吃的零食也划归到这类非急需必要品。我想当有日,资金不再紧张的时候,日子便会回到从前。时间一直向前,想回到从前注定是不可能的,当有时候资金稍微宽裕的时候,说是要慰劳一下自己的时候,发现竟然无从下手,因为你知道那个价格,从前可以不在乎,但是当你为了节流计划,你开始不断的心理暗示,这个东西又贵又不好吃,不值得去买。这种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心理怕就是这么养成的,为了掩饰心中窘迫,只能淡淡的说,其实并不好吃,自己不喜欢。或许这就是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以及人为了安心生活下去不断说假话去安慰自己。这几年的生活,让我彻底的改变了以前可以为了追求理想,可以不管外部生活的观念。这个命题其实一开始就是不对的,可是我却笃信了快30年。对理想的定义,从来就没有清晰过,如果你说理想就是做一个年薪百万的人,这很清晰,但是这却是一个一直被嘲笑的假设,于是理想就被定义为一个乌托邦时代,譬如民国的大家,希腊时代的柏拉图,近代的物理学大师。这么看理想还是很清晰的,这就是傻逼的来源了,当年的大家没想过当大家,柏拉图也只是说他在不断思考,物理学大师也是说好奇世界的运行道理,剥离了因,要取果的假设还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傻逼么?如果说那不算傻逼,有个不清晰不合理的理想不是傻逼的话,当你要把理想东西付诸现实的时候,或是向现实提理想化的要求的时候,这就是大傻逼了,因为这个社会根本不可能去实现你所谓的理想的概念。既然假设全然不对,自然后面不管外部的生活的观念就无法成立了。痛苦纠结的不得不承认,可以抛弃理想,必须追求财富。此时此刻,一名曾经努力过,挣扎过,憧憬过,傻逼过的工学研究生竟然说出这样幼稚的话语,想必也是醉了。甭管是什么原因,反正我已经是走到了一个新轮回的起点,走到了和父辈相似的生活圈子里头,也明白纵然“蝴蝶效应”存在,但是全世界这么多蝴蝶,拍动这么多次翅膀也没有引起频发的飓风。30岁能明白这个东西,是所谓知天命么,算不算少年老成?老成个鬼!有一种人,所谓眼高手低能力弱,怕是说的就是我,记得以前面试这不会那不会,终究被刷掉,实际上这不懂那不懂终究也完成了手头上很多的工作。说得这么拗口,关键就是“你看我不爽,我认了,其实我也看你不爽”,所以那样地机会,没了也就没了,丝毫不可惜;可惜的是那些“我看好你哦”,终究没留下的地方,这真TMD是犯贱啊!至于现在工资低,活杂,也认了,每个人的轨迹还是有不同之处的,但是要挣钱,未来会不会一直憋在这里那就未必了。以前有人问我是做什么的,我想了很久,才回答修电脑,查网线,立项跟项目,做运维;总觉得很怂,最近理了一下应该是说,我做项目预研,风控管理,需求经理,产品经理,架构经理,交互经理,项目经理,测试经理,运维经理兼非线性理论研究员与非线性艺术工作者,顿时高大上很多。这些都是我手上的工作,受过专业的科班学习,研究过相关的典籍,我确实能胜任它,为什么钱少活累依然干得下去,这怕是其中一个原因了。竟然有个安身立命的地方,那就好好坚持一下自己对专业的认识,研究一下分形艺术,好好研究赚钱的路子。以前做学生的时候,总担心未来的工作,总是不能好好的搞搞研究,现在终于可以慢慢玩玩科学的东西了。有些东西让你感觉生命与众不同,哪怕外人看起来很傻,但自己乐在其中就行。别太委屈自己,现实已如此残酷,自己还要给自己加上枷锁么?动物园南门·法政路2015年4月9日
一座城
  大连,这座我曾经生活过几年的城市,在我离开它之后,发现它和我还是有说不出来的关系。一座城和一个人的关系,无论是谁都无法彻底的梳理出来。生活在城里的时候,总是那么多的抱怨,离开之后也不见得有释怀的感觉,反而是对这座城有关的人和事和增添一份亲切感,因为之后影响着我的大部分人和事都和这座城或多或少的有些联系。这种莫名的情愫,或许是让人无法理清爱恨的根源,或许这就是宿命。再次来到中山广场,再次看见那一片欧洲折中主义的建筑,还是那么的激动,依然是那么的兴奋。人生第一次认识大连,第一次被大连的气度征服,便是中山广场。一栋建筑,一个广场,往往能表现出来一座城的气度和胸怀,加上历史的厚重便是这个城市的名片。在我脑海里,大连的名片就是中山广场,置身于广场中心,看着飞到手心啄食玉米粒的鸽子,刹那间你会忘记这是在中国北方的一座城,仿佛到了欧洲的某个小城里,然而带着海蛎子味道的背景音会让你瞬间清醒过来。当年,我曾经不明白,为什么这里的人爱名牌,爱打扮,哪怕是A货,高仿的驴包驴帽,都有不少人去买去用,而我只觉得填报肚子比身上穿的更重要,当我再次回到这里,坐在百年城的咖啡店喝咖啡的时候,看到路上的行人,无不是打扮得时尚有魅力。忽然醒悟过来无论是真货还是A货,或许只是买的人不一样,但一样的是他们同时都有对美的追求,时尚会变,同一个款式正品和赝品都不会流行太长,不同的价位标榜了不同的消费群体,但是却提升了这个城市的审美。诚恳的说,广州的行人,穿着的确不讲究,我以前没有体会到,只是因为没有去过讲究的地方。人总是这样的,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足,千方百计的找借口,仔细想想,何必呢?人的思维总是局限的,如果不放下成见和偏见的话。行走匆匆,在大连生活的时候,经意间或不经意间总是会来到这个地方,譬如坐这里始发的901公车,去大连的新华书店徜徉。或许是以前在大连的时候,思维过于压抑,心态过于急躁,无法安静下来思考这座城的故事,更无法理解此后我与这座城的联系。体制化培养出来的结果,无非都是短视和浮躁,我一直庆幸于我的独立思维,以为跳出了这框架。其实不然,我有自己的想法不假,但是说跳出框架也未免过于抬举自己。我曾把在广州,在华工无法感受到的象牙塔精神寄托于这所浪漫的海滨城市和朴实的北方工科院校。或许我把中国的象牙塔都想象成民国时代的清华与燕大,这种天真幼稚的想法一旦被残酷的现实冲击,心底的失落已经超越了失望,而变成一种恨,恨铁不成钢的恨。而今,工作的磨练让人更真切的认识体制教育下那个的完美的乌托邦并不存在。梦一旦破碎,多半的人都会处于一种彷徨的状态,因为大部分人难以再造一个新的梦境去麻木自己。直到看完《北平无战事》,那种久违的天真的想法又不知道从哪里回来,全部充斥着我的大脑,明明知道这只是一种意淫,但是我却又挥之不去,那种久违的梦境感又再次出现。流连于中山广场的老建筑,是我这次回来最高兴的事情之一,我喜欢这些欧式建筑的大柱子,喜欢他们的的大飘窗,喜欢他们的外墙的纹饰,这些历经百年的老建筑,建筑外形和建筑风格并不逊色于大连的其他现代主义的新建筑。毫无疑问,百年以前这是东北的金融城吧。物是人非,现而今,虽然还是几大国内银行的大连分行,还有金库,但其重要程度怕是大不如前。看到金库,忽然涌起莫名的激动;再看到大连分行,再次的激动让我呼吸都变得急促了。看到金库,想起谢襄理培东;看到分行,想起方行长步亭;更甚者,想起何校长其沧,想起燕大,想起大工。游学于南北两所工学院,来回于让我千愁万绪的两座城,华工人以星火燎原把工科传承,一座城哺育一个学校,一个学校反哺一座城,城市文化激荡四方游子,游子学成提升城市文明,至少珠江水流淌之处散布着华工人的身影;大工人之于辽东半岛,或许只是一个记忆,老去的烟囱给了他们同样的记忆,他们如同蒲公英般四处飘散,彼此守望。或许百年前的这里,曾经是工业化的标杆,如今这些老去的烟囱却凝固了时间,凝固了人的思维,凝固了工业化的步伐。此时此刻,我已不知道如何描述心中的情感,说不上喜悦,也不是悲伤,既不是兴奋,也并非唏嘘,不像是憧憬,也不会是绝望,似乎全部是,仿佛啥都有。为30岁干杯!于法政路·动物园2015年4月1日
Ave Maria
  Ave Maria,《北平无战事》方行长一家人弹唱的曲目,方孟敖也把它翻译成万福玛利亚,对我而言旋律熟悉,甚至能哼上一段,然而此前从未能记住这段曲子的名字,但如今它已经深深的印在我脑中。因为天气原因,原订于午间出发的南航大连飞广州的航班发生延误,起飞时间不详,便换乘国行的小飞机。这段接近3个半小时的航程,充满了颠簸,失重的感觉一轮接一轮,尤其是接近广东的空域时,颠簸和失重的持续时间变长了,发生的频率也变高了,一家三口同在飞机中后部,心里的紧张的不言而喻的。抱着小孩的她紧紧的抓住我的手,为了安抚情绪,我只能装作若无其事。我从不相信概率,因为在飞机上只有两个结果,正如抛掷的硬币,当你置身事外的时候,可以笑谈概率和小概率事件,然而置身其中你永远只会想一个结果,你的努力和挣扎对这个结果并没有太多的影响,也只好信命,这比信奉概率要好多了。为了安抚家人,也为了安抚自己,我的第一反应便是哼唱Ave Maria,我并非圣母信徒,而宗教音乐的带来的平静和舒缓却让着音乐超越了宗教,超越了信仰。在这种旋律下,不管之前是如何焦虑和紧张,都会愿意跟随这种旋律让自己放轻松。这让我不能不回想起Titanic即将沉没前,4位乐师如若无人之境的演奏《求主垂怜》,与其说是一种电影艺术,我更愿意相信它是真的,当人变得无能为力的时候,宗教的元素便成了支撑着人的最后的信念,无论其信徒与否。于动物园南门2015年3月7日
for 2015
  明明这是去年的最后一天想到的东西,却在一个月之后才打算列下来,作为一年的计划,这拖延症也是够严重的。
智能家居
- 在这一年,构造一个apple体系的无线影音系统,彻底抛弃小米盒子,包括apple TV,apple router,看是否能把SONOS收入麾下。~Apple TV 已购Synology NAS 已购
- 是时候要买个游戏机了,感觉带kinect体感的Xbox one不错,没有游戏的人生是不完整的,尤其是对小屁孩来说,打死我也不会告诉你们我在玩部落战争这么low的游戏。对微软的偏好,让我觉得希望尝试微软的智能家庭能做到什么程度。
- 是时候要入手个机器人了,irobot的吸尘机器人和拖地机器人得选一个,看起来是拖地机器人似乎更合适。~irobot拖地机器人 德国网购 6.16日到货艺(ti)术(sheng)探(bi)索(ge)
- 画几幅漂亮自己喜欢的分形图把,希望玩些有艺(bi)术(ge)性(gao)的小众玩意阅读期刊
- 坚持把MIT technology review 12本英文期刊读完,把哈佛商业评论12本中文期刊读完,把CCF的会刊翻完
MIT technology review Sept&Oct 2014MIT technology review Nov&Dec 2014MIT technology review July&Aug 2015哈佛商业评论201501 领导者率真尺度坚持思考 - 选出3几个合适的好用的开源软件或者开源框架,写几篇推荐分析文档
- 重新思考运维的工作,整理出一个具有本人特色的流程框架,形成长效机制
- 重新思考软件开发项目的推进工作,按照实际情况结合软件工程的思维,形成管理模式走火入魔
- 阅读金融投资类书籍,坚信工程领域pattern的思维,结合计算机算法思维,做出自己的思考决策模式
- 继续研读混沌经典书目,争取能阅读曼德布劳特的原著
- 继续关注计算机安全领域,有机会翻译一本精致的黑客算法书籍
- 继续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各种杂书
《三体2:黑暗森林》《三体3》这是一部我极度不喜欢的中国科幻著作,虽然有格局,但是没细节,很头疼的看完了
《奇思妙想:15位计算机天才及其重大发现》这是一本还原天才人性的书,把驾驭机器作为人类前行的努力,让他们获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不惧怕问题,有信心有背景多学科的交流让思维的灵光不断的闪耀。
《时间的形状:相对论史话》第一次从科普的严肃的角度认识相对论这个20世纪最不可思议的理论,与量子理论的不可调和,其实正与我的现在一样,虽然实验表征如此,我依然不愿放弃,希望chaos也是一条新路
《混沌初开:自组织理论的哲学探索》原来在80年代,沈教授已经就混沌的哲学含义做过自己的阐述,书中的观点多少印证了我的猜想,关于混沌与东方文化的关系,混沌有序以及确定性和非确定性都是统一,并无完全的推翻的论述。书中对爱因斯坦文集的多次引用,发现爱因斯坦的对确定性的执着和对量子力学中概率的描述也印证了自己的猜想。科学和科学哲学是一对双生子,沈教授在80年代能完成这样的探索极其不容易,但是时代的局限性与科学的发展还是需要我们从更现代的视点去认识混沌系统。
《智者的困惑》丁先生的文笔其实很一般,故事讲得不够生动
《经典技术分析(下)》翻完了,继续学习吧
《菊与刀》对日本文化做一个了解,虽然时过境迁,或许日本文化已经有所变化,但是读起来还是获益不少。至少对比了美国人和日本人的观点,对自由,对压抑,对忠诚,对灵与性的认识。
《中国人的精神》
《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
《21世纪资本论》年初很火,包括《MIT technology review》都有编辑撰文提及,花了一个月时间读完,直接有一种想立马跳槽去累积资本的地方,纵观法国英国美国的资本发展轨迹以及比例,作者预测21世纪继续回到资本继续高度集中的状态,算是进一步的加深了上一本书《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对我的毒害,加上这半年开始明显感觉的财务压力,对自己未来进入了一种更加迷茫的状态,但是很明确的是不积累资本无法保障今后的生活,但是如何积累资本也是一个对我而言很艰巨的问题。To be or Not to be?
《设计心理学》好的东西是会引导用户避免错误从而达成目的,我们很多时候犯的错误还真不是我们水平不行,而是设计得太糟糕!
《大拙至美–梁思成最美的文字建筑》 先生对建设事业的热爱,对新中国的憧憬,对科学的城市规划的坚持,在他的文字建筑中比比皆是。先生对专业的固守,对正确的坚持,让先生名满天下又让先生委屈难安。先生的大师风范,从先生精巧的语言表达便可感受;先生的情真意切,从先生语录以及其学生回忆中还原其拳拳爱意。
《锵锵三人行·跟陈丹青聊天》 字里行间丹青对中华文化的流逝的担忧,让人不仅感叹,如今,说人话,做人事也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写给孩子们看的英国史》我想这本狄更斯写的书,小朋友们会看的很糊涂,除非是英国小朋友吧。书中看来,英国一直以来都涌现出很多不守信用,不理国家,恣意妄为,残忍成性的国王,看来工业革命的兴起完全的改变了这个国家,在这个程度上或许他们吃亏太多了,才有了今天的日不落帝国的辉煌,不仅仅是工业化的辉煌,还有老牌资本主义的秩序。看完这个发现《权力的游戏》的很多剧情其实都是英国历史上出现的,各种刑罚,各种不讲信用,各种淫荡的行为,宗教在国家的绝对地位,所以这个时候明白当年的西方人绝对是敬仰那个东方的可汗之国。
《日瓦戈医生》苏联的那个年代,和我们经历过的一样,知识分子都过得很艰难。从文字里头看得出痛苦,看得出感慨,把很多深重的苦难隐藏其中,很多时候文章没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却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的印记,或许作者把人事的苦难已经看淡,轻轻的讲诉他的故事,用无奈代替了无情,用命运代替了冷血残暴。
《wireshark网络分析就这么简单》说起Wireshark,回忆立马回到当年刚去大连,和导师一起忽悠项目的事情,其中一个就是网络流量监控,而老谭默默的搞来了一个Wireshark,让我们眼前一亮,OpenNMS+Wireshark可以搞定那个项目了,可是最后人家没看上,但是却认识了Wireshark,网络是一个很大的领域,网络协议更是一个大坑,公司的挖坑填水更是一个个的陷阱 。其实这书讲的很简单,那是因为作者似乎都明白了这些协议,懂了这些个RFC的恩怨情仇,无他的,有价值的的一本书,但是不适合入门!
《生命是什么》薛定谔的作品的合集,虽然是量子物理学家,但是植物学家的父亲无异是引导他进入生物学的导师,或许从此开辟一门分子生物学的分支。其实就薛定谔而言,认为统计热力学是统计物理学的基础,能够描述客观事实,这本身就是人类的一个进步。不过书中对熵的描述让我产生了很大的疑问,什么是熵,而为什么可以跨学科的表征?物质与意识一个章节是他在剑桥的演讲录,他对这个产生于希腊的西方科学体系做了一个分析和探讨,也提出了很多的疑问,提出了结合东方哲学观点或许会促进科学发展的观点,而这些观点就和道德经中的探讨人和自然的东西类似了。
《信息简史》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计算机的发展过程,让我把计算机重新认识为图灵机的具象化,正如机械手臂是工业革命中自然力量中的扩展,当前的计算机就是图宁机的扩展,即使是超级计算机也不能媲美人脑这个非线性生物计算机。从这里出发我忽然想看看冯诺依曼的书,维纳的书,回到计算机的本质的世界中去。这书虽然没有解决我熵的疑问,却回答了另外一个,关于确定性原理的疑问。那就是量子学说中的不确定是因为观测一个量的时候必然破坏了其中的状态无法复原,于是根本就无法同时观测其他量。并非推翻了确定性原理,而混沌与有限精度我认为这就是图宁机的死穴。
《颠覆医疗》作者仁心仁术,为了科学不惜让自己陷入药厂与患者的漩涡;作者毕竟是一名优秀的医生,而不是一位极客,所以对于未来的医疗的愿景描述得不太明确,但是关于基因的前景,关于患者对医学的认识,每个人对生命的认识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非专业的人士应该通过信息化获得更多的资讯,获得一个治疗更多的信息,对治疗降低期望值,拒绝更有害的诊疗手段。另外,还是应该好好重新拾起中医这门传统的学科。
《牛津通识读本:资本主义》非常精炼的一本简述资本主义来龙去脉的书籍,双语版,感兴趣的某些描述还可以看回英文的原文,看书的满足感也提升了。文中讲述了资本主义的前世今生,如何脱胎于欧洲非集权的封建制度,探讨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几个阶段,包括当今资本主义的四个不同的变种,英国资本主义,瑞典资本主义,美国资本主义,日本资本主义,不过的国家和社会文化对原生的资本主义都做了不同的但是成功的探索,然而他们也正在面临生产和消费高度分开的新挑战和新危机。反观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纵然我们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可是前进的动力无法阻挡,特殊的环境只能用特殊的方式解决,资本主义是这样,社会主义更是这样,不能迷信主义,关键要解决问题。
《精品咖啡学·上》台湾人的专业性是有口皆碑的,这本书更是一个例作。用资本主义发达的商贸系统构建起来的精品咖啡业感觉真的要胜过国人自娱自乐的精品茶业。咖啡是一个新生的经济作物,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崛起一起成长,随着各个拓荒者与殖民者一起,把物种的多样性和当地的气候相结合产生的特殊的生豆,通过与气候环境匹配出现的技术革新,把脱皮与发酵这个工艺半标准化,通过烘培与标准化的评级与采购形成了产业链的闭环。这不仅是一本讲述咖啡故事和历史的书籍,更是咖啡产业的描述,发展的本质其实是一样的,咖啡产业如此,信息产业难道就不是了么?
《精品咖啡学·下》作者不愧为一名专业的咖啡品鉴大师,本回从味觉出发,探索咖啡味道成因。咖啡大师通过对咖啡每个环节的不懈努力,持续高要求的对每一位顾客负责。从化学的角度以及美国普罗大众的口味,寻找出了“金杯”萃取的科学数据,1000ML的水55g的咖啡粉,冲泡2到3分钟,使用85度的水,基本就是一个处在金杯的咖啡。但是挪威人喜欢更浓的咖啡,巴西人喜欢加糖,有人嗜苦涩,有人嗜恬淡,多看看多学学多尝试,慢慢的去品位咖啡,纵然未必是心头所爱,但也不要暴殄天物。
《黑客与画家》我想在思维层面上,我很符合里头描绘的黑客的形象,不过也有不同,比如,我并没有那么多的经验和代码量,也未曾做过能够引以为傲的精品程序,与其说是一名黑客,不如说我是吉诃德先生。然今天被刺激了,正当我醉心于如何实现一个解析器的时候,我发现了这项目即将终结,情绪不稳,心情杂乱。为山九仞功亏一溃,功败垂成的感觉,刹那间让我崩溃了。这或许只是个香格里拉,或许只是个鹿野旧苑,努力过,无言败。两句话自勉,沧海桑田谓世事之多变,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语言,系统,架构,机器只是一个动态平衡的产物,无最优解,但却有最糟糕的实现。不能看出谁最好,但可看出谁更挫。
《一课经济学》这本出版于上个世纪40年代的书,30年后再版,又40年后罗振宇把它翻出来重印变成了新书,然而翻看其中内容,毫无陈腐之气,金融业发展日新月异,但万变不离其中,我终于认识到经济学这个学科是研究人类社会中的经济活动,而所谓的挣钱是研究的副产品,如若为了挣钱而选读经济学,那就是本末倒置了,做为一个非经济学科的工科人如是说。正如书上而言,金融的繁荣本应刺激生产而生,只有创造出财富,有效高质量的创造财富是当前一片繁荣的根本原因,我们的穷困不是因为没有货币,而是生产和消费的大偏离。无形的手管控太多,壁垒太多,补贴太多,往往是使得落后的生产得以为继,而有效的生产却难以发展,最后是小民买单,所有的政策长远看是有利有弊的,自由主义不是万能,但是经济市场缺乏自由与残酷是万万不能的。#总共看完25本书,再见2015
2015.12.31
致黑天鹅
  终于翻完这本传说中的《黑天鹅》,我绝对相信大部分看完这本书中文版的人肯定只有一个观点,有些小概率的事情却总是会发生,另外看事情切不可以绝对,譬如没有见过天鹅不是白的时候,切不可下定义说天鹅都是白的。至于中间提到的分形分布,曼德布劳特,以及幂律,包括大数定律,高斯分布,估计大部分人已经忽略了。
或许有人说,此话差矣,我们搞统计的,做金融的对高斯分布可是了如指掌,是学科大厦的奠基石。倘若我说到曼德布劳特,幂律与分形分布的时候,那些在上一句话理直气壮的人这个时候还有充足的底气么?这本书的翻译奇烂无比,简直是我看过最烂的中文译著,竟然比译林出版社的还烂。糟糕的翻译,加上一些非国内主流的学术观点,我猜想应该有相当部分的人是看不下去的,即使看完的,也会一头雾水,我也是这群人之一,唯一我不用被科普的观点就是分形与幂律(幂律倒是我毕业后再次研究混沌的时候搞明白的一个东西)。
我没有翻看过原著《黑天鹅》对混沌那一个章节的英文描述,但是看中文的话,你会被那些蹩脚的翻译弄的一头雾水。或许我对混沌分形的强大的热情会让我在很痛苦的状态下,坚持把书看完,也希望能在这个学科上走的更远,在获得《黑天鹅》启示的同时,我还是简单的科普一下上面提到的幂律是什么。我第一次接触幂律这个单词是在畅销书《爆发》,巴拉巴西的作品,阐述了在大数据的研究下,要预测一个事情是很有可能的。
幂律指的是log/log的对数图,简单来说就是把我们学的XY二维坐标变成了logX和logY的过程,可以把那些t=c·(h*h…(h的d次方))的图形变成logt=d·logh+logc的一次函数。人类对线性相关的渴望和喜好远大于非线性的关系,然而这种简单的线性关系却可以描绘Koch曲线(一种长度无限而面积有限的曲线)的增长规律,描绘不同尺度下为何海岸线的长度会不一样的现象(不同比例尺下的海岸线总长度不一样)。幂律的出现,简化了人们对非线性系统的认识,而我们的现实绝非像柏拉图描述的那样简单和理想,所谓的线性规律其实大部分是不存在的。
《爆发》翻译得不错,或许作者本身就是带着讲故事的目的来撰写的。封面的书评说这是颠覆《黑天鹅》的惊世之作,我觉得不是,两位作者两本书的截然不同的理论,其实却有一致的立场和观点。《黑天鹅》倾向不能从过去的积累推断出未来,黑天鹅重点要否定的是钟形曲线,所谓的一个理论上完美的模型,因为这个模型里头定义的小概率事件(从宇宙诞生到现在就只会出现1-2次的股市崩盘)却频繁的出现,因为钟形曲线只能针对差别不大的样本做出合理的分析,譬如身高,纵使是侏儒也不会小于50cm,再高的高个也不会超过300cm,但是如果要描述财富分配的时候,世界会出现极端的情况,譬如将首富出现的几率乘于人口数的话,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是倘若采用幂律的分型分布来说,这是可以描述出来的,指数级的衰减和增长比西格玛的变化要更符合我们的现实。传统的高斯方法只关注平均水平,而意外的出现之时附属问题,所以事件越稀有,我们对其出现的概率的估计的错误就越大,作者更倾向曼德布劳特提出的分形分布。
《爆发》提出来的是人们的行为不是随机的,而是有习惯的,譬如人们大部分发邮件都会在某个特定的习惯的时间而不是平均的随机发邮件,作者通过大量的自然界和社会界的模型,战争和财富的分配模型,信天翁的飞行与降落时间模型,人类的社交活动范围,美金的流通轨迹,作者通过使用动力学的原理,也就是一种自反馈的模型,讲述和解释了我们生活,社交出现的事情如何的能联系起来,如何重新看待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我们的生活相互影响对方,影响他人,从而影响环境后又反作用到自己身上,这个过程是不确定的,大部分时候我们难以预测,但是这个又是确定的,不然沿着什么轨迹传播呢?这种认识和我本身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的一致的,所以作者提出了采用混沌来认识并预测人类行为,而所谓的泊松分布(高斯分布)的描述是一个完全理想化世界,而非我们人类遇到的大部分事情和现象,但是在某些时候高斯分布和分形分布是有重合点,这就是为什么高斯分布能被发现而且还被捧上神坛的原因。所以两本书其实都是采用了混沌的观点来说明高斯分布的不合理性,只是塔勒布(《黑天鹅》的作者)用一个经济学者的观点来阐述,而巴西巴拉(《爆发》的作者)采用了复杂网络的自然科学研究者的观点来看待异同。
而分形的祖师爷曼德布劳特,却是一个把分形理论应用到经济、社会、生物、自然科学上的学者,离经叛道的学术文章,被各个学派所不接受,直到自己独立门户开创了分形这门学科后,慢慢的当分形理论被接收后,他那堆积如山的退稿才获得新生,而作为混沌的一个重要的分支,用一句话来概括再合适不过了,分形是空间上的混沌,混沌是时间上的分形。不知道这话最早出于何处,当我导师说出来的时候,我深深感到这种巧妙的结合是多么的优雅。中译本很晦涩,翻译的人或许不太懂儒雅的中文,也不太懂高斯的意图,也不太懂分形的理论,所以晦涩的文字让我阅读得很费劲,也花费了我很长的时间,而且在某些章节的理解仍然模糊。
最近一连翻看几本书的中译本,包括牛津通识读本的《大众经济学》等几本书,幸亏《大众经济学》还有英文对照,阅读中文难以明白的时候,还可以翻看英文,虽然时间耗得长一点,但是显然容易懂很多。虽然翻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一本蹩脚的译著不仅让人难以明白其中奥妙,而且让人出现诸多的怨言。
翻译是一种专业化很强的工作,或许很多懂英文的人,并不太懂专业的内容,懂专业内容的人却难以驾驭美丽的中文,或许因为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大家忙着抢时间赚眼球,便顾不上质量了。英文的崛起和中文的衰落在各个专业领域正在不断的上演着,当欧美的大牌专家正在用通俗易懂的话给大众做科普的同时,我们的专家正用所谓的行业领域和晦涩难懂的语言制造认知的壁垒。但愿我的朋友们能读懂《黑天鹅》,找个机会,喝杯咖啡,坐下分享一下心得。动物园南门、法政路2015.1.7
港淘客
  好不容易向单位请假办了香港旅游的签注,还专门找了一天工作日去香港购物,晚上到家已是凌晨1点,疲倦的我们并没有太多的收获。和朋友相约驾车前往福田口岸,等正规停车场的车龙浩浩荡荡把福田关口围了半圈,20元停一天车队所有港淘客来说最划算不过了,关口附近的停车场也没闲着,从60元停一天到100元停一天的都有,倘若按照深圳市的停车场管理规定,这帮拿着Iphone6的孙子都得重罚,好吧这个时候,为了停车,我是孙子!离上次去香港已经一年有多,那一回还被入境署请去小房间,见识了所谓高效率的香港政府办事,也不过如此,既没有周到的等候安排,也没有所谓的笑脸服务,更没有时效性可言,一张张拉得比驴还长的破脸,忽然感觉其实境内外没有太大的差别,也算是对香港政府的大失望吧。为了避开所谓圣诞购物狂欢的内地赴港人潮,我们选择了工作日前往,不过圣诞打折的号召力,确实把福田关也挤得满满的,不过排队的一路上,我们可以见识到一个个花花绿绿,大大小小,各种有牌子或没有牌子的旅行箱。排队的时间几乎1个小时,主要的时间都是耗在香港入境署一边,这次入境署的工作人员似乎不如以前友善,对不少过分不好好排队的国人也没有太好的脾气。过关的时候关员要求年轻女士拉开外套,看是否有孕在身,轮到我的时候对我竟然也有特殊的要求,要我把眼镜摘下,保持和照片上一致。这次去香港的主要目的是看打折去购物,买点金石什么的。一路上金店的大陆客很多,不过看起来挑选的时间都比以前长,金店的店员竟然也开始甩脸子,倘若光问不买竟然还嫌弃了,这究竟还是不是刘德华为香港做广告说的“今时今日甘噶态度点得啊”的香港了。朋友要买土豪金,去了百老汇,销售的店员说这个比官网要贵啊,64G的iphone6是8080,这是要抢钱的节奏么,我大电信也就才6080,而且还有1000的话费,我问了问是全网通么,这位不厚道的店员开始熊我了“从来就没有全网通,以前是现在也是,这个型号电信肯定是不行的,如果行也不能上3G,更不能上4G”,我想不至于吧,看看型号A1586,奶奶个熊,和我的一模一样,谁说不能上3G,谁说不能上4G的,丫的,要不是没开网络,我核实完信息一定会大骂他,自己不专业就不要质疑专业的人,想起一年前帮朋友选相机LX5的时候,那个也是百老汇的店员也是把我一通鄙视,我那个郁闷,倘若不是朋友信任我,坚持要买我推荐的机器,我估计也郁闷得够呛。我之所以不去岗顶,就是因为熊我的不专业的人太多,已经懒得费口舌了,相比而言,盛贤的摄影器材店比百老汇的家伙好多了,而且不用听着蹩脚的港式普通话,大家专业的说说福伦达,说说德味,至少我要买镜头也肯定会过去了。海港城是这次的终点站,不过所谓的圣诞打折,其实比起美帝的黑五,简直是天壤之别,黑五买了个博朗的790cc的剃须刀,130刀,加运费也就900的样子,即使加税也就1000打住,国内百货商店6000+,香港也要3500+(约3000rmb),有优势吗?xbox one要4200+(约3400人民币),美帝黑五打折也是3100+运费200也是比香港划算的,所以打算比价的大部分商品都不如美帝划算,而且奶粉还搞了一个限购,我一直用的德国爱他美香港250港币(约200rmb),跟我海淘的价格一致,而且还不用大老远的从深圳搬回来。大家之所以去香港扫货,倘若不是国内物价水平太高,是绝对不会出现的现象。同一个地球村,我们拿人家不到五分之一的工资,却得支付高达人家2倍或以上的物价,这实在是太难以让人接受,换言之在外面如此便宜尚且能盈利,而国内物价如此之贵还说亏本,我们难道没有一丝的惭愧?或许大部分人对这话嗤之以鼻,这二货肯定不懂国内商品流通成本的高昂,可是我们为什么如此高昂的代价下,却还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过去香港扫货的人都明白,虽然香港不是最便宜的,但是还是能够便宜的采购货真价实的物品。或许说到这个地方又有人归咎于体制,体制问题,是这样的啦,你这二货不懂中国国情!我其实很反感把事情做不好完全归咎于国情,人多,体制的问题,这件事情很难做好,难道就没有一丝机会做好吗?如果一切制度都完整完善了还能彰显你的能力吗?你要做的就是在这个艰难的环境做,做出最大的努力,克服这些问题,找个一个在国情,人多,体制现状下的好的解决方案,这就是能力所在!以专业化程度高著称的香港,打造了香港繁荣的景象,而专业程度难以继续保持的香港,在大陆相关行业专业化不断提高的时候,还能有显著的竞争力吗?我觉得这个答案是否定的。经济环境变差这只蝴蝶,微微煽动的翅膀,对整个香港的经济与文化产生的巨大的影响。专业化素质与能力的下降一定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港淘客或许也是一个反应内地和香港之间零售品关系的一个重要的表现,也反映出内地经济水平和消费能力的一个表现。而近段时间来香港的动作让部分的港淘客从香港转移到澳门,就购物而言,大部分要去香港买的东西澳门也能买到,汇率的细微差异反而让人民币计算有更大的优势。原来进口商品的高价格慢慢的被自贸区,免税区的政策冲击,慢慢的趋向于其原本的原始进口价,亚马逊在上海自贸区建设的物流仓库,以及借助中文平台的海淘策略是一定会冲击当前的电商与零售业,而且每件商品严格按照中国海关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报关缴税,借用本地外贸结合的物流业降低物流的成本,原本的政策堡垒也被消除。试想专柜高达2000多一双的ecco鞋,通过海淘入关到手不及700人民币的时候,本地电商和零售业除了成为这些品牌的体验店之外还能获得什么?原本借助尾货营销的唯品会,面对海淘非尾货的名牌大折扣商品,还能获得什么优势。亚马逊优质的商品加上无微不至的客服,让人感受了专业化的客户体验,没有按照约定投递,买的东西最近降价了,都可以获得赔偿和返回差价,就为了这一点,我花了79美元购买了他们的prime服务,与其说是享受不限金额的2日到服务,不如说是对商家服务的一个大大的肯定,这是与我购买腾讯qq会员能享受到的完全的不一样的服务,包括免费的影视,音乐,书籍,送货优势,提前购买打折商品。曾经花重金打造的香港购物天堂的光环已经慢慢消失,因为不合理的物价导致的蜂拥的港淘客也会随着政策的完善慢慢的减少,如果有一天香港的价格和标榜的质量优势消失,香港会变成什么样?2014.12.20于动物园南门
造·梦
  不知不觉,已经习惯了使用仿宋字体.不知不觉,已经习惯了早上5点起床.不知不觉, 已经习惯了碌碌无为的一天.不知不觉,已经习惯了成为自己曾经鄙夷的人.———————————————————————以前的我,独自坐在电脑前,脑中充满各种想法,巴不得记录下来,记录那一刹那的我的状态.现在的我,独自坐在电脑前,脑子一片空白,焦虑的心让我感觉我一直在坠落,我无法记录下这一刹那的我究竟有多绝望.潜意识一直在保护我,让我尽快脱离那个不安的状态,可是这正如借用酒精浇灭惆怅一样,酒醒过后一切照旧.毕业5年后的今天,我感觉我终于体会到一种所谓的人生的无助,既丢了现在又看不到未来.8年前的那天,我曾经笑话别人,郁闷都是自找的,无疑我的郁闷也是我自找的,选择的当初说好不后悔的,可是如何嘴硬都无法欺骗那了如明镜的心.或许大部分人心安理得的活着,不需要去思考自己的存在感,我思故我在;或许大部分人都按部就班的走着,不需要去期待自己的成就感,我成就自我……我并不喜欢怨天尤人,我总秉信机会总是有的,当梦想和现实过于支离破碎的时候,我选择了再造一个梦境,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有时候还是可以平复一下焦虑的心.一份卑微的收入和一份卑微的工作如何能让焦虑的心安定下来?然而不定下心来又如何能想看清楚现在,想清楚未来.一份没有存在感和成就感的工作,确实会磨灭掉人的意志,当棱角磨平之时,你便和他人无异,成为一个麻木的橡皮人.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或许大彻大悟之时,便离浴火重生不远了.2014.12.19早于动物园南门
无知
  最近一口气读完了几本书,每次把书合上,心情总是复杂的,有些事情不想承认,却是赤裸裸的现实。
看着雷克《徒步中国》,发现作为一个中国人却对中国是如此的陌生,一个读了几年汉学的德国人,不仅到一个地方串联起那些历史的故事,并联系到了当时欧洲的情况,惭愧的是大部分的这些历史,我似曾相识,又感觉在记忆之外。到底发展中的中国,国人的心里是如何的,尤其在那些二线三线城市,他们似乎不愿意改变现在的生活却又不愿意放弃新时代带来的便利。
雷克所到之处,大部分国人如我一样,对古迹似乎再无感情,而古迹的管理者也有气无力的消磨着生命,为了那一点微薄的工资。或许历史和文化会慢慢的离我们而去,我们生在这里,长在这里,却对这里如此的陌生,仿佛我们只是一个过客,历史是什么?只是中学课程里头一门不太重要的杂课,从未认真学习,考试只是靠老师的重点混过,脑中只剩下一个概念,我们有久远的历史,有源远流长的文化,曾经我们也繁荣过 。一个不懂历史的民族是不会有未来的,以前我不懂,现在却有了深刻的认识,不过这种认识,还是来自于我所熟悉的计算机领域和混沌领域。
不知道历史,就不知道我们为什么会是现在这样,不知道我们为什么是现在这样,那么对未来就不会有这一个传承的信念。顺着计算机的编年史下来,其实我们并不应该有这么多断层和惧怕的东西,曾经出现过的问题就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如果顺着先驱者的概念,我们现在就不会走这么多弯路,为了走而走,却没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所谓的口号和愿景,不过是他们为了套钱而设计出来的不切实际的梦境。
回顾我学习的这些理工科的课程,几乎没有一个课程,老师有介绍这门课的历史,并且沿着这条历史探索的过程来传授课程,没有历史探索的课程,看起来是精炼了其中的精华,实际上是扼杀了进步和创新的可能。每门课程到现在,或许短则10年8年,长则上百年,课程知识点的产生,都是为了解决前人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的方案,一步一步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学习创新,推动创新的课程,过程比这个结果更关键,于是这种舍本逐末,急功近利的思维便在读书的时候取代掉每个人创新变革的能力。而且这样的概念,似乎已经蔓延得到处都是,不晓得在什么时候,我就开始有了模糊的概念,我总是希望看有着历史套索的教科书,通常都是外国翻译版,或许我过于笨,所以对着一堆干货却难以消化,涌现出来的疑问总会洪水般的把我的思维湮没,单线程的我没法跳过去这些疑问,只好止步不前或者囫囵吞枣,敷衍了事。
对历史的不了解,如果说是当时把历史定义成杂科,还有点东西可以赖。如果说陈寅恪都不认识,我想我好像已经不能赖上什么东西,只能承认我的无知。 从小被熏陶教育“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红色思维,让我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让我不再关心社会科学,包括阅读名著,阅读思想类的书籍,一方面家里没有,另一方面自己把无知当成了无畏。
成绩成为了我们的唯一标杆,我似乎从来没有拿到过太好的成绩,不是我不想,而是我拿不到,脑子里充斥了太多的为什么,旧的没解决,新的又来了,高考指挥棒和现在的GDP是一样的概念,现在做的似乎都是扬汤止沸,从未釜底抽薪。倘若说我再中学阶段没有接触过陈寅恪的东西,那也是说不过去的,因为当时读过陈先生为王国维先生写的悼词,其中提到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让我铭记至今。
翻阅《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看着一个大师离开北平,在南京辞别傅斯年,定居康乐园,成书《论再生缘》把自己的历史研究推上一个新的高度,然而大师终究没有逃过劫数,最后死于康乐园。虽然,我并不能读明白先生的诗文的含义,即便有解释,我也似懂非懂,但是并未影响我对先生的认识。书中提到的很多人和事,虽有耳闻,但是从未有过详细的描写和刻画,让我重回到那个时代,穿过时间,跟随先生前行,先生有太多的遗憾,有太多的敌人。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自己最得意的门生,成为炮轰自己的主力,鲜对人说的家事变成了最有威力的炮弹。
看着先生的生命之火慢慢的熄灭,心中五味杂陈,因为在陈寅恪先生离世之时,他的好朋友们也深陷泥潭之中,不久先后离去,这些最正直,最顽固,最有学术良心的大师后离去后,中国似乎就再没有了大师。有些人,有些事,我一直似懂非懂,但是现在似乎清楚了很多。然而到如今,我已难以再看下人文感厚重的书籍,习惯一旦形成,此后难以改变,看来没脑子也其实不是一天就能锻炼成的。强迫自己读书,还是有用的。
虽然看不下史书,泛泛而读还是能勉强做到的,看完了史景迁的《大汗之国》 ,尝试用一个西方人的眼光看中国,很多观点还真的是我第一次接触,曾经的西方像现在的东方一样仰慕这个大汗之国,认为其有好的制度,好的统治者,好的文化载体,认为东方是一座人间的天堂。
或许不难想象,后来入川藏的美国人撰写香格里拉故事之后,让那个曾经对中国无限仰慕的西方人感受了人间天堂。西方对中国的认识也是从全部都好,争相模仿东方建筑,当开始有华工和华人慢慢进入他们的国度后,巨大的落差使他们开始了争论,理性的人慢慢认识到了东方的落后,认识到在文化强大的东方孕育不出现代科技的产物,于是用炮火教训了这个科技落后的国度。
然而,固有的一些思想是不会因为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或许所有的东方人都是,这个或许才是东方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书中的最后一句,史景迁写到,“中国不需要改变自己迎合西方人的口味”,感觉这是史先生很无奈的一句话,因为东方文明本来就和西方文明几乎完全不一样,关键的问题在一些看起来不能动的固有思维里头,我们很多不成功的探索的出发点都在迎合所谓的世界潮流,而不去改变一些固有的思维,所以一切都是徒劳,其实也不是,很多人把钱挣到了,所以也不是非常的徒劳。
于动物园南门2014.9.9
【杂志心得】2014年十大突破技术-MIT Technology Review 2014 VOL.5
  P6Q&A《萨拉·路易斯(Sarah Lewis)》:“创造性的突破往往在你被失败折磨得痛苦不堪后到来”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家安德烈海姆(Andre Geim)凭借二维石墨烯的开创性实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是他曾做过‘磁悬浮青蛙’这样看似无聊的实验。但是成功背后,他做了很多在外人看起来是傻子的实验,他的成功就是基于看起来不太成功的周五晚实验(周五晚实验:指的是实验室觉得有足够自由做些不怕失败的事,从而收获突破)完成石墨烯的研究。而且每过五年,便进入物理学的另外一个领域,故意做门外汉,提一些别人不好意思提的问题,打破框架中的固有思维。莫斯发明电报的时候是一名痛苦的画家,很少有人意识到当他们被一件艺术品感动时,其实是被艺术家解决一个问题的能力而感动 。《崛起:创造力、失败的馈赠以及追求卓越》 -sarah著P12upfront《采用3d打印技术,制造新型植入式心脏设备》:旧式的植入式心脏设备都是一个尺寸的,而每个人的心脏大小与形状都有差别,所以这样的设备能够搜集的信息很有限。通过3d打印技术,定制植入式心脏设备,可以增加很多检测和治疗的项目,会更好的预警一些心脏疾病,而且会更好的启动设备对心脏活动进行干预,这是一个伟大的工作。P14upfront《汽车仪表盘上的应用》:美国市场的小汽车已经获得了移动上网的功能,不但可以为车内的智能设备提供网络连接,甚至仪表盘上还有一些在美国的热门应用譬如WeatherChannel,Pandora和PriceLine的压缩版。在中国的话,估计一谈到网络,无疑就是费用,然后就是鸡肋了,不过倘若运营商真的想做还是可以的,号称世界最快的LTE正好可以大展身手,但是如何能兼顾运营商和用户的利益才是最关键的,其中不能绑定运营商和网络接入方式是其中的基础,不然就是鸡肋鸡肋再鸡肋,不过不是有虚拟运营商嘛,做得好我认为也是个商机吧。而且对互联网软件来说更是一个抢占用户,行业用户,积累深度忠诚度用户的机会,双赢,不,三赢!—————————————————简答的说说题外话,关于WeatherChannel,一个非常专业的气象程序,有各种平台发行版,而且提供数据接口,使用非常傻瓜,不可不谓是老少咸宜,专家能看得出门道,外行能看得出热闹,科普和学术都讨好的东西,难能可贵。我接触过的气象类的程序,木有能比WeatherChannel做得好的。Pandora,似乎是一个类似豆瓣fm的东西,但是估计音质和人工智能的程度更高,这样的音乐APP我还用过虾米,百度音乐,网易音乐,虽然标榜的东西不一样,但是能像个定制的个人音乐频道一样的还只能选择豆瓣fm,虽然我把豆瓣的红心列表导入了网易等其他软件,但是他们对我喜好摸索的很糟糕,这也是大数据的一种了。不过豆瓣最近的算法有讨好人的嫌疑,因为连续跳过几首歌之后,她会出现红心音乐,或许这就是他弥补用户体验的一种方式了,但是最近豆瓣新版本的UI确实不讨人喜欢,因为用不懂。PriceLine:类携程的旅游资讯提供商,优势什么的没了解过,简单说说就成。P15upfront《数据挖掘的生意:每月8美元出售你的生意》 :这是一个逆向思维的项目,又是一个很棒的项目。因为明码标价的交易个人数据可以让企业和政府在使用个人数据的时候变得更加透明。Datacoup公司以8美元一个月收购个人的FB,TW以及信用卡的交易记录,当然身份相关的细节会被抹去。我们的私隐数据,正被搜索引擎,精确营销等组织收集,变成了可交易的商品,而我们却分文未得,我们一直在谈保护私隐的事情,但实际上很多公司用了这些资料却用各种方式包括法律以及条款推卸责任。一旦商业化了,那么保护个人的私隐会变得更加完善,对侵权行为可以更有效的索赔。P23coverStory《2014年十大突破技术》:“技术进展大多是一些渐进式的进步,很少出现真正意义上的里程碑。我们这里列出了10项技术进步的里程碑,这些发生在去年的技术进展要么解决了棘手的问题,要么创造出使用技术的强大工具。这些突破的影响将会持续很多年。”NO.1 基因编辑突破技术:利用基因组工具培育出有特定基因突变的转基因猴重要性:修改灵长类动物目标基因的技术是研究人类疾病的宝贵工具。云南的国家生物科学研究重点实验室与MIT,UC Berkeley,Harvard的学者一起合作,定向改变恒河猴的受精卵基因,期待能培养出定向突变的灵长类动物,为研究人类脑部疾病以及恶化机理做实验。看起来蜘蛛侠等故事就要发生,更让人觉得担心的是万一监管不好,或者从事科研的人有自己不人道的想法的时候,危险还是存在的,而在一个缺乏有力监管的国度,无疑是做实验有利的环境。然而中国的转基因技术一直发展迟缓,商用成果远远落后于孟山都、基因泰克等美国企业,这个实验室的工作的确有助于中国提升转基因的研究技术的提高,技术是把双刃剑,这里尤为突出。NO.2灵巧性机器人突破技术:能在不平坦的地面上行走的有腿机器人重要性:轮式机器人去不了世界上的大部分地区,但是有腿的却可以行走对于机器而言,不仅每一步需要重心的平衡,而且需要计算突然转向要施加多大的力并调整脚的着陆地点。Atlas机器人由Boston Dynamic公司(被谷歌收购)制造,能迅速调整平衡,保持非常好的平衡感,不但可以在不平坦的碎屑上走过,还可以在跑步机上快速行走,竟然能够在20磅的重物球砸下的时候用单腿保持平衡。其创始人为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教授,在80年代初通过探究动态平衡技术,成为直立机器人的先驱。印象中Atlas蜘蛛型机器人已经成为美国中东战争的一名战士,负责士兵们的辎重的运输。不得不说我们的理工科大学有相当多研究机器人的专家,可是能达到人家20年前水平的有没有?相比而言,日本的机器人,本田的ASIMO与索尼的QRIO到现在为止都不能迅速调整平衡,实用价值相当有限。NO.3超私密智能手机突破技术:针对消费者市场的手机将传输最少的个人信息重要性:政府和广告商从手机中收集私密细节齐默尔曼(Phil Zimmermann,那位发明PGP邮件加密的密码学家)与合伙人一起发布了一台BlackPhone的高度安全智能手机,阻止被广告WIFI搜索,上网无痕浏览,提供防窃听的语音、文字与文档服务,但是依然给NSA留有后门,而且还被root了。虽然被root了,其中很多反hack,反侦听,反痕迹的意识确实是应该值得重视的,从来没有绝对的安全,所以矛和盾的竞赛是不断持续着。作为一名密码分析人员,对这篇文章提到的东西会更加的敏感,我们曾经研究过保密同性,流加密技术,但是从未有过真正的工业化研究和商用研究,而所谓的专利公司来买我们的文章和技术,我想这是另外一个程度的泄密。之所以能有回报,是因为通过这个方式,对方知道了我们研究的方向和深度,万一挖掘到了一个有潜力的方向,他们便可以深挖,而我们就是“带路者”。斯诺登已经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标记,标志着个人在国家或一般国家在发达国家下毫无私隐可言的事实已经从一种思维概念变成了活脱的现实。NO.4微距3D打印突破技术:使用多种材料的3D打印可以制造出内含血管的生物组织等物体重要性:制造出具有想要功能的生物材料可以帮助我们创造人体器官和新的机械化有机体除了生物组织,哈佛、剑桥以及普林斯顿的教授,把生物组织和电子元件打印在一起,看来未来战士的出现为期不远了。看起来,我们落后的不止一点,真是伤心。NO.5移动协作突破技术:可在移动设备上卓有成效的创建并编辑文件的服务重要性:很多工作都在办公室外完成TR竟然选择了这个方面,我觉得还是挺牵强。或许我们的习惯和西方差异太大,开源的或者免费的网络文件编辑的工具还是无法替代我使用WINDOWS文件处理时候的习惯。加上好用的云文件共享,都被封了,好用的程序都不能保证实时可用,所以以后的Surface+Ipad应该是绝代双骄了。但是移动协作应该是一个更大的更广的范畴,不过国人做事没规矩,移动协作难成气候,不过GTD倒是挺好的,不过现在的程序太复杂,没有找到一个太好用的。NO.6智能风能和太阳能突破技术:极精确的风能和太阳能的预报重要性:对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处理将是扩张此类能源产业的关键智能风能和太阳能的获取靠的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带来的极为精确的预报,这样的预报可以报更多可再生能源整合入电网(US)。数百个屹立在科罗拉多州的风力涡旋机,每隔几秒钟就记录一次风速和他自身的功率输出;每5分钟他们就会打包数据发给数英里外的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高性能计算机。基于人工智能的软件,分析处理这些数据,并参考来自气象卫星、气象站和其他风场的数据,前所未有的预测风电功率,该预测对风能成本的降低远超过电力公司的想象。NO.7虚拟现实突破技术:高画质的虚拟现实硬件的价格已经便宜到了可以在用户市场上销售的地步重要性:视觉沉浸式界面会催生出新的娱乐方式和交互手段毫无疑问,Oculus VR的诞生宣告了这个时代的开始,把一种高大上的神器拉下了神坛。从16岁开始,Palmer Luckey开始收集世界所有的头盔式显示器,这个已经问世30年的技术,在这个从未受过工程训练的小伙子的车库设计出Rift的样机。今年春天,Facebook把他收入麾下,从游戏出发,慢慢延伸到视频会议、网络购物以及3D电影。Oculus VR的第一部商用头盔只用了很少的零件,制作它的电子元件和简单的镜头都可以买到现成的。比起谷歌眼镜来说,Rift价格更低廉,实用性更广而且更炫,当有一天虚拟现实和现实无痕接轨的时候,或许我们眼中的那种圆脑袋大眼睛的外星人就产生了。NO.8神经形态芯片突破技术:这种替代性的计算芯片设计方案将能够提升人工智能重要性:传统芯片正在接近基本性能的极限芯片级别的人工智能处理能有效处理感官数据以及图像识别的任务,而且能更有效的摸索用户习惯,能够更有目的针对性的计算,不过这样的话就连芯片也会分析处理我们的生活数据,这样我们的安全级别又更低一层次。但是技术的更新推动世界的前行,有利有弊是每个新技术的特性,带有神经形态的芯片会让计算机的智能化更进一步。NO.9农用无人机突破技术:易于使用的农用无人机装有摄像头,价格还不到1000美元(3D Robotics yamaha PrecisionHawk)重要性:对农作物的近距离监测可以改善用水情况和病虫治理正好今天早上看朋友圈说到DJI这家在深圳近千名工程师,奖金发奔驰的公司,就是做稳定飞行器的,亚马逊定价1299美元。无人机在农场上航拍,通过光谱分析可以检测健康作物和病害作物的界限,可以观察出灌溉存在的问题,计算出蔬菜的叶绿素水平,是数据导向型农业的一部分。NO.10脑部图谱突破技术:高清晰人脑图谱可以显示至20微米的结构重要性:因为神经科学家希望了解脑部是如何工作的,所以他们需要一幅显示解剖细节的图谱于法政路2014.9.2
【杂志心得】城市计算--大数据解决城市问题--MIT Technology Review 2014 VOL.6
  P7 upfront《谷歌的新智能手机拿3D地图把握未来》:Project Tango之前是听过的,但是从来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原来是带有摄像机和传感器的Android手机,可以将周围环境以3D的形式扑捉下来,很让人愉悦但是问题依然很多。3D身体扫描机构Styku已经通过Kinect为Nordstrom构建一个可以扫描顾客身体精确尺寸的系统,可以帮助顾客挑选最合适的衣服。如果移动端可以成功,那意味着互联网的购物静茹一个新阶段。虽然不看好ANdroid,但是这种激动人心的进步还是值得期待的。
P10 upfront《为什么谷歌放弃了在人和机器驾驶之间的切换》:很有意思的短文,谷歌研究认为当人们习惯了自动驾驶之后,将失去手动驾驶的能力,在遇到紧急情况需要人工干预的时候,习惯自动驾驶的人难以转换过来。所以谷歌的自动驾驶汽车没有方向盘,或许它是对的,但是短时间内不会有哪个政府会让他上路,软件和人一样都未必能应对复杂情况下的的道路挑战,应急的时候或许人为操纵的成功率还更高。同时高科技的交通工具,特拉斯的电动车已经工业化产量化,而谷歌的原型何时能够工业化,能否工业化还是个谜。
P14 《BP的CTO团队在做什么》:“我们需要一个团队来了解技术给公司带来的价值,怎么样去充分利用技术”。作为一个大公司BP的CTO团队尝试营造一个生态系统,通过风投公司了解技术的潜在应用前景,通过政府和IT供应商把他们做有机的联合,把从认识技术到商业采纳的周期缩短为18个月。关键就在于如何鉴别每一项技术,以及技术带来的价值,这也是我当前需要做的,可是目前为止,行业的混乱让我难以冷静下来思考这个问题,售前的天花乱坠和购买之后的严重货不对板,已经让人无法考虑价值的问题。大量淘沙,沙石俱下的今天,如何能够拨开云雾,看清技术实质,认识技术潜在价值,依然很重要,我依然坚持我在这个领域所持有的观点。观点可以有争议,但是人不可没有观点。
P18《突破性创新的扶持战略》:这是一篇软文,仅仅通过用精巧的中文来谈清华商学院的产学研结合,文章结尾说时间与实践检验一切,其实我的疑问就是我们差的真的是时间吗?我们和MIT的产学研与斯坦福的产学研的差距到底如何,大家都有创业期,孵化器,只是这只蛋到底能孵化出来么?
P27《美国新能源项目1366创新案例》:1366公司是之前MIT技术评论里头前50的创新型公司,目的就是为了将每度电的太阳能发电成本降到6美分,算上汇率也不到4毛钱,比起我现在9毛1的电费,这是个什么概念。1366的特殊在于他们获取硅晶片的方式不再是用传统切割的方式,而是采用洗碗机大小的设备,融成需要的晶片。可以降低50%的硅晶片制造成本,偌大的中国只会引进高污染的硅晶片制造业,从未见有1366这样有愿景有技术,30岁的CTO带领团队奋斗的企业,在我眼中工业化的革命是国家的命脉,不是简单的第三产业能够匹敌的。
P30《城市计算–大数据解决城市问题》: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城市大数据研究成果确实让人眼前一亮。4个环节:城市感知,城市数据管理,城市数据挖掘和城市数据提供,不干扰人的情况下自动改善人、城市、生活。城市中的大数据,第一,路网数据,红色的高速,蓝色的环路让人明晰城市交通网的扩张;第二,包含名字地址坐标的兴趣点数据,电影院和酒吧的分布可以描述城市的变化和发展;第三,网格区域的空气质量数据,可以推算出城市区域的空气质量,找到合适运动的时间和地点,并可以揭示出污染的来源以及扩散的轨迹;第四,人移动的数据,可以反映城市发展和人流的轨迹,更好的做好城市规划和交通疏导;第五,出租车的轨迹数据,不光可以感知路面流量还能看出工作日与非工作日人流的动向,智能规划加油轨迹,改进基础能源设施。Bigdata Bigcity Bigchallenge Mechinelearing dataManagement MiningcitizensWin environmentWin cityWin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aedc7a0102euyo.html------------------------------------------------------------------------------技术永远是为人类服务的,正如信息化是为了人的方便和管理的完善而推进的,而现在本末倒置,系统是这样的导致我们只能这么做,人去适应机械的系统是完全不合理的。智慧城市的诞生原本就是为了方便人的生活,提高居民的生活效率而存在。看到微软亚研院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终于感觉在这个假大空的大数据时代看到一些真的干货。而且我相信,亚研院用的应该是C#和Azure,足可以打破很多诋毁C#力挺java开源生态的魔咒吧。
P36《大数据众包竞赛》:大数据的分析需要专门的专家和系统去完成,很多拥有大数据的企业未必有这样的团队,有技术的团队未必能接触到大数据,于是建立一个平台,类似招投标的形式让各个团队参与分析,通过有效的评审去给予奖励。——————————————————————————想法是好的,本人觉得落地很难,第一拥有大数据的机构如何能放心的公布其核心数据,包括运营数据,对企业来说是商业机密,对政府来说是国家安全信息;第二团队的选择,如何界定,太严就抬高了准入门槛,降低的创新的能力,太松导致沙石俱下,分析结果没有意义;最后就是评审和奖励,需要一个独立第三方来托管奖金和进行评审,是否会导致安全问题。
为了忘却,为了纪念
  俨然已经不太记得我是软件工程的毕业生,甚至我已经忘记了我曾经是一名工程师.
10年前手捧《人月神话》,看到布鲁克斯主持IBM360研发时候的矛盾与纠结,提到大型系统就如在火山口焦油坑挣扎的巨兽,虽然部分项目最后成功,但是能够完成进度,质量,成本的管理的话少之又少。这应该是我接触到的第一本关于软件工程的书,这本软件工程的巨著,让我对这个行业有了点初步的认识,但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那副印着“焦油坑中挣扎的史前巨兽”的插图以及人月的概念。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大无畏精神让我忽然感觉到了身上的使命感,我要做好软件工程管理,天真的想法原来是那个时候产生的。
《没有银弹》,《人件》,《软件过程模型》,《COCOMO软件成本模型》等一系列的书啃下去之后,一知半解总觉得有一天能用上的,现如今是真用不上。我真希望我没有读过这样的书,也没有这样的概念,在混沌之中找到一个安生立命之处。没有什么比你看着一只可爱的小动物慢慢滑入焦油坑,而你却无能为力眼睁睁的看更难受了。
在书架上找那本蓝色封面的《人月神话》,纸张已经变得昏黄,随手翻翻这满是笔记的老书,只能看到书上写的东西和当前的现状如初一致,甚至我遇到的现状更糟糕。显然我并没有在大大公司呆过,无法感受那种管理优越的制度,没有感受过一流的公司的开发流程,但是流程本不应该只有大公司有,或许我天真了。
我真希望我不知道曾经有人做过漂亮的需求管理,能够有方法梳理业务流程,引导客户生成需求,有基于原型的需求探索,可以有CRC建模,JAD的需求会,本来就是为了避免需求无法准确捕捉导致的变更成本和管理风险,不至于做完之后用户真的说这不是我想要的。
我真希望我从来没有接触过软件成本核算和定价的东西,不至于看到信口开河的人月描述会如此的难受。
我真希望我不知道曾经有人做过负责任的设计文档,准确的描述了,系统的架构和实现方式,准确的使用类图描述每个需求,并梳理串联各个需求点,完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设计,甚至完成接口描述,不至于我看到我规定的体系结构被恶意篡改后深深的伤心。
我真希望我不知道成熟的软件开发的设计和实现应该分开,规避了人性中利己的弱点,我真希望我不知道班加罗尔和大连就是这个产业的下游,不至于看到先有阶段性产出,验收时候补充设计文档的纠结;不至于看到一份敷衍的设计文档后要求细化时候事无巨细的讲解,最后等于0的努力。
我真希望我不曾知道软件代码的构建可以有设计模式,有KISS原则,不知道有编码规范,不知道有代码注释,不知道有接口文档,不知道有软件质量,就不至于我看到恶心的代码后与人争执却甘拜下风。
我真希望我不知道有软件测试一回事,那就不用我构造边界用例,每每发现问题,还被埋怨拖累项目进度,更不希望知道有V&V,压力测试,等到出了问题之后,再去救火。
自从我变成甲方开始,陆续遇到的所谓注册资金几个亿,几千万,几百万的公司,做的几万,十几万,几百万,几千万的项目,我就开始遭遇这些让我哭笑不得的事情。当你和他谈项目,他就和你谈管理;当你和他谈管理,他就扯技术;当你和他谈技术,他就就扯商务;当你谈商务,他就全扯淡。是不是还谈些专业化的词汇,骗骗人,所谓的CMMI能拿出来,随便问个过程域却不知道。主动上门和客户扯淡的销售,把吐得掉渣的技术,拿出来当宝贝,简单的项目管理被说成神,概念一大堆,最后等于零,我实在是受不了。
我多么希望有一天,和一家专业的公司,我们谈着对方能听懂的话,能做到的事,看到漂亮的设计文档,看到精巧的成本估算,成功的规避风险,完成手上的项目。
我忍受不了看着一只只可爱的小动物陷入焦油坑,伸手一把,却让自己也陷入其中。所谓的做好软件工程的理想,希望中国能出CMU的梦想,怕是永远不可能了,看到这帮人把普通软件做得如此的不专业,专业的人必然死去。 或许当自认为的专业不能给自己带来自己想要的,那就是根本自己就不专业,自作自受吧。
现如今,编程能力每日俱下,或许连最后一个能让我有点自豪感的特长都会消失殆尽,变成一个无用的人。为了我心中已经远去的软件工程,默哀吧。为了我心中知道的不可能出现的美好事物,默哀吧。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 it was the epoch of incredulity,
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 it was the season of Darkness,
it was the spring of hope, it was the winter of despair,
we had everything before us, we had nothing before us,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o Heaven,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the other way.
in short, the period was so far like the presentperiod, that some of its noisiest authorities insisted on itsbeing received, for good or for evil, in the superlative degreeof comparison only.
或许,这本来就不是一条对的路!于动物园南门2014.8.12